带有机动装置的充电弹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13575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8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机动装置的充电弹射装置,包括:充电弹射器,具有带电源容纳室的框架结构、从电源容纳室中电触点引出的电源接触杆,电源接触杆相对于框架结构可伸缩;机动装置,容纳在形成于框架结构中的充电槽中;以及相对于框架结构可枢转的卡位连杆,在使机动装置从框架结构脱离的第一位置、和将机动装置卡紧在充电槽中的第二位置间枢转,机动装置具有驱动其车轮轴转动的电机,为电机提供电源动力的电容,电容具有用于与电源接触杆电接触的电容接触点,电机的输出轴与车轮轴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至少能够实现对具有小尺寸动力布局的机动装置进行快速充电。(*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机动装置的充电弹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带电源动力的玩具,基本都使用的是蓄电池或者干电池,均无法实现小尺寸空间的供电结构。所以市场上没有出现特小尺寸的电源动力玩具。而且用蓄电池类的供电源供电体积较大,充电时间比较久(通常在30分钟以上),玩具的趣味性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机动装置的充电弹射装置,以至少能够实现对具有小尺寸动力布局的机动装置进行快速充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机动装置的充电弹射装置,包括:充电弹射器,具有带电源容纳室的框架结构、从电源容纳室中电触点引出的电源接触杆,电源接触杆相对于框架结构可伸缩;机动装置,容纳在形成于框架结构中的充电槽中;以及相对于框架结构可枢转的卡位连杆,在使机动装置从框架结构脱离的第一位置、和将机动装置卡紧在充电槽中的第二位置间枢转,其中,机动装置具有驱动其车轮轴转动的电机,为电机提供电源动力的电容,其中,电容具有用于与电源接触杆电接触的电容接触点,电机的输出轴与车轮轴平行。优选地,电源接触杆通过第一弹簧相对于框架结构可伸缩,其中第一弹簧套设在电源接触杆上,并且,第 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框架结构上,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电源接触杆上。优选地,电机的输出轴与车轮轴之间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连接。优选地,电容的支脚构成电容接触点,并且支脚与电机的供电端之间直接电连接。优选地,卡位连杆包括:由其可枢转点分开的第一和第二连杆段、将第二连杆段与框架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第二弹簧,其中,第一连杆段的端部形成按压部,在框架结构上可枢转地连接有可按压按压部的弹射开关,其中,通过弹射开关与按压部之间的脱离和按压,第二连杆段的自由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枢转。优选地,电源容纳室是用于容纳1.5-3v电池的容纳室。优选地,在第一连杆段上,开设有供电源接触杆及套设在电源接触杆上的第一弹簧通过的通孔。优选地,机动装置为玩具车。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I)在本技术的充电弹射装置中,机动装置采用的是通过电容向电机提供电源动力(即,以电容作为电源)的供电方式,另外电机的输出轴与车轮轴平行,相比于采用电池供电(例如,蓄电池或干电池)的结构,电容供电结构能够实现电源动力源尺寸最小化,同时由于电机输出轴与车轮轴平行,所以可以减小机动装置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尺寸,因此,可以使得机动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和机动装置内空间合理化利用,从而实现小尺寸空间内的电源动力布局。(2)另外,在本技术的充电弹射装置中,从电源容纳室中的电触点引出了电源接触杆,电源接触杆进一步与机动装置内电容的电容接触点电接触,所以当利用容纳在电源容纳室中的电源(例如,电池)向机动装置充电时,相比于以电池为动力的电源,电容可以进行快速充电/放电,因此,可以实现对机动装置的快速便捷充电/放电,进一步减少了充电等待时间,并且使用次数较多且使用安全。(3)进一步,在本技术的充电弹射装置的充电弹射器中,电源接触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可以相对于框架结构和电源接触杆挤压/释放,从而实现电源接触杆的可伸缩。当机动装置在充电弹射器中充电完成并发射时,第一弹簧辅助推动电源接触杆伸出,因此,可以进一步有助于机动装置的弹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充电弹射装置的侧视截面图;图2是本技术充电弹射装置的电机、电容及车轮轴的连接关系图;图3是本技术机动装置为玩具车时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参照图1描述本技术的充电弹射装置,其包括充电弹射器、具有充电触点6的机动装置7 (此实施例中机动装置为玩具车)以及卡位连杆2。充电弹射器具有带电源容纳室的框架结构20、从电源容纳室中电触点引出的电源接触杆4,并且电源接触杆4可以沿A方向(图1所示)相对于框架结构20伸缩。另外,充电弹射器中的卡位连杆2相对于框架结构20是可枢转的。·进一步参照图1,框架结构20中形成有充电槽,机动装置7容纳在充电槽中,并通过充电触点6电接触地抵压电源接触杆4。另外,卡位连杆2可以在使机动装置7从框架结构脱离的第一位置、和将机动装置7卡紧在充电槽中的第二位置之间枢转。 参照图2及图3,机动装置7具有电机I和电容5,其中,电机I驱动机动装置7的车轮轴转动3,电容5为电机I提供电源动力,进一步,充电触点6是电容5的电容接触点,并且电机I的输出轴8与车轮轴3平行。因此,在本技术的充电弹射装置中,机动装置采用的是通过电容向电机提供电源动力(即,以电容作为电源)的供电方式,另外电机的输出轴与车轮轴平行,相比于采用电池供电(例如,蓄电池或干电池)的结构,电容供电结构能够实现电源动力源尺寸最小化,同时由于电机输出轴与车轮轴平行,所以可以减小机动装置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尺寸,因此,可以使得机动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和机动装置内空间合理化利用,从而实现小尺寸空间内的电源动力布局。另外,在本技术的充电弹射装置中,从电源容纳室中的电触点引出了电源接触杆4,电源接触杆4进一步与机动装置内电容的电容接触点电接触,所以当利用容纳在电源容纳室中的电源(例如,电池)向机动装置充电时,相比于以电池为动力的电源,电容可以进行快速充电/放电,因此,可以实现对机动装置的快速便捷充电/放电,进一步减少了充电等待时间,并且使用次数较多且使用安全。再次参照图1,电源接触杆4上套设有第一弹簧10,第一弹簧10的一端固定在框架结构20上,第一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在电源接触杆4上,从而使得电源接触杆4可通过第一弹簧10相对于框架结构20伸缩。由于在充电弹射装置的充电弹射器中,电源接触杆4上套设有第一弹簧10,通过第一弹簧的被挤压/释放,从而实现电源接触杆4的可伸缩。当机动装置在充电弹射器中充电完成并发射时,第一弹簧10辅助推动电源接触杆4伸出以使其推动机动装置,因此,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有助于机动装置的弹出。进一步,卡位连杆2还包括:由其相对于框架结构20的可枢转点分开的第一连杆段11和第二连杆段12、以及将第二连杆段12与框架结构20连接在一起的第二弹簧13。第一连杆段11的端部形成按压部14,在框架结构20上可枢转地连接有可按压按压部14的弹射开关15。具体地,利用弹射开关15与按压部14之间的脱离和按压,卡位连杆2的第二连杆段12的自由端可以在前述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枢转,即第二连杆段12的自由端为卡位连杆2的卡位端。再次参照图2和图3,电机I的输出轴8与车轮轴3之间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连接。另外,电容5的支脚构成前述的电容接触点6,并且支脚与电机I的供电端之间直接电连接,即,电机I的供电端可以通过诸如导线等与电容5的支脚直接电连接在一起。此外,例如,电源容纳室可以是用于容纳1.5-3v电池的容纳室,而在卡位连杆2的第一连杆段11上还开设有供电源接触杆4及第一弹簧10穿过的通孔。先参照图1描述本技术充电弹射装置的使用过程。具体而言,机动装置7在按下卡位连杆2的卡位端后放入充电槽中,卡位连杆2在第二弹簧13的复位作用下,枢转至将机动装置7卡紧在充电槽中的第二位置,从而将机动装置7卡紧在充电槽中,即卡位连杆2的卡位端在机动装置7放入充电槽后对机动装置进行卡紧定位。同时,电源接触杆4与机动装置7的充电触点6电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机动装置(7)的充电弹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弹射器,具有带电源容纳室的框架结构(20)、从所述电源容纳室中电触点引出的电源接触杆(4),所述电源接触杆(4)相对于所述框架结构(20)可伸缩;机动装置(7),容纳在形成于所述框架结构(20)中的充电槽中;以及相对于所述框架结构(20)可枢转的卡位连杆(2),在使机动装置(7)从所述框架结构(20)脱离的第一位置、和将机动装置卡紧在所述充电槽中的第二位置间枢转,其中,所述机动装置(7)具有驱动其车轮轴(3)转动的电机(1),为所述电机(1)提供电源动力的电容(5),其中,所述电容(5)具有用于与所述电源接触杆(4)电接触的电容接触点(6),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8)与所述车轮轴(3)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九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