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该旋转式压缩机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5152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外壳体、固定于外壳体内壁的定子,以及设置在外壳体上开口端的上壳体,定子上还设有凸出于定子上表面的线包,上壳体的下沿设有一环形的折流部,该折流部伸入外壳体内部,并与外壳体套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增设的折流部根据折流分离原理,从而实现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降低了压缩机的吐油,提高压缩机的稳定性,同时减少润滑油对空调系统热交换效率的不利影响。另外,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混合物运动至线包,再次实现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进一步降低了压缩机的吐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该旋转式压缩机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润滑油在压缩机中起着润滑、冷却、密封的作用。制冷系统在运转过程中,润滑油会随着冷媒从压缩机吐出管排出,进入到冷凝器及蒸发器,既而会在冷凝器及蒸发器的传热壁面上凝结一层油膜,该油膜的导热系数小,使得冷凝器及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减小,同时压缩机内部的润滑油量也就随之减少,压缩机内部各零部件也因润滑油的减少而导致供油不足,从而功耗增加,进而导致压缩机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该旋转式压缩机的空调器,旨在改善压缩机内的气体循环,降低压缩机吐油,减少润滑油对空调系统热交换效率的不利影响,同时提高压缩机的稳定性。本技术提出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外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壁的定子,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开口端的上壳体,所述定子上还设有凸出于所述定子上表面的线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下沿设有一环形的折流部,该折流部伸入所述外壳体内部,并与所述外壳体套接。优选地,所述折流部向外壳体的中心轴方向弯折,呈内收状设置。优选地,所述折流部相对于所述上壳体的侧壁呈直角状弯折。优选地,所述折流部相对于所述上壳体的侧壁呈圆角状弯折。优选地,所述折流部下表面至定子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N,所述线包凸出于定子上表面的高度为H,所述折流部内表面至外壳体内壁的距离为M,所述线包侧表面至外壳体内壁的距离为L,则满足;O < N 彡 H+20mm ;0<M<L-2mm。本技术进一步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旋转式压缩机。该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外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壁的定子,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开口端的上壳体,所述定子上还设有凸出于所述定子上表面的线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下沿设有一环形的折流部,该折流部伸入所述外壳体内部,并与所述外壳体套接。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增设的折流部根据折流分离原理,从而实现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降低了压缩机的吐油,提高压缩机的稳定性,同时减少润滑油对空调系统热交换效率的不利影响。另外,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混合物运动至线包,再次实现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进一步降低了压缩机的吐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旋转式压缩机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旋转式压缩机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旋转式压缩机的又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就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出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旋转式压缩机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 例中,该旋转式压缩机包括一两端开口并呈筒状设置的外壳体20,该外壳体20的上开口端设有上壳体10,下开口端设有下壳体(图中未标出),上壳体10、外壳体20和下壳体共同围成一密闭空腔,该空腔内设有定子30,该定子30固定于外壳体20的内壁,该定子30上还设有凸出于定子30的上表面的线包40,其中,上壳体10的下沿一周设有一环形的折流部,该折流部11的外径及形状与外壳体20的内径及形状相适配,折流部11伸入外壳体20的内部,并与外壳体20套接。根据折流分离原理,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混合物运动至折流部11时改变运动方向,由于气态冷媒质量较小,易改变方向,而润滑油质量较大,不易改变方向,就会使润滑油粘结到折流部11上,从而实现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降低了压缩机的吐油,提高压缩机的稳定性,同时减少润滑油对空调系统热交换效率的不利影响。另外,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混合物运动至线包40,再次实现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进一步降低了压缩机的吐油。参照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旋转式压缩机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旋转式压缩机的又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中,该折流部11可向外壳体20的中心轴方向弯折,呈内收状设置,以增加折流部11沿外壳体20径向的面积,使得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混合物在流经该折流部11时更容易发生折流分离,从而实现将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开来。在上述实施例中,该折流部11相对于上壳体10的侧壁优选呈直角(如图2所示)或圆角状弯折(如图3所示)。若折流部11下表面至定子30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N,线包40凸出于定子30上表面的高度为H,折流部11内表面至外壳体20内壁的距离为M,线包40的侧表面至外壳体内壁的距离为L,则优选满足;O < N 彡 H+20mm ;O < M 彡 L_2mm。则折流分离的效果最佳,以能最大限度的将润滑油和气态冷媒进行分离,降低压缩机的吐油,提高压缩机的稳定性,减少润滑油对空调系统热交换效率的不利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旋转式压缩机,由于该旋转式压缩机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也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外壳体(20)、固定于所述外壳体(20)内壁的定子(30),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20)上开口端的上壳体(10),所述定子(30)上还设有凸出于所述定子上表面的线包(4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0)的下沿设有一环形的折流部(11),该折流部(11)伸入所述外壳体(20 )内部,并与所述外壳体(20 )套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部(11)向外壳体(20)的中心轴方向弯折,呈内收状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部(11)相对于所述上壳体(10)的侧壁呈直角状弯折。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部(11)相对于所述上壳体(10)的侧壁呈圆角状弯折。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部(11)下表面至定子(30)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N,所述线包(40)凸出于定子(30)上表面的高度为H,所述折流部(11)内表面至外壳体(20)内壁的距离为M,所述线包(40)侧表面至外壳体(20)内壁的距离为L,则满足;O < N ^ H+20mm ;O < M ^ L_2mm06.—种空调 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外壳体、固定于外壳体内壁的定子,以及设置在外壳体上开口端的上壳体,定子上还设有凸出于定子上表面的线包,上壳体的下沿设有一环形的折流部,该折流部伸入外壳体内部,并与外壳体套接。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增设的折流部根据折流分离原理,从而实现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降低了压缩机的吐油,提高压缩机的稳定性,同时减少润滑油对空调系统热交换效率的不利影响。另外,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混合物运动至线包,再次实现润滑油和气态冷媒的分离,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外壳体(20)、固定于所述外壳体(20)内壁的定子(30),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20)上开口端的上壳体(10),所述定子(30)上还设有凸出于所述定子上表面的线包(4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0)的下沿设有一环形的折流部(11),该折流部(11)伸入所述外壳体(20)内部,并与所述外壳体(20)套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河茂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