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外用缓释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背衬层、含药贮库层和防粘层,所述含药贮库层包括质量百分比为1wt%-40wt%的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以及质量百分比为20wt%-50wt%的压敏胶和质量百分比为10wt%-30wt%的渗透促进剂,还可选择性地包括质量百分比为0-20wt%的附加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外用缓释透皮贴剂具有良好的经皮渗透性和缓释性,能够维持患处组织的有效血药浓度长达24h,发挥局部长效抗炎镇痛作用,并且粘度适宜,对皮肤刺激性极低,无明显毒副作用,特别适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症的治疗以及扭伤、肌肉劳损等软组织疼痛及术后疼痛的对症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涉及非留体抗炎药,具体地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非留体抗炎药(NSAIDs)是全球最常用的处方药物之一,其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药效已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氟比洛芬是非留体抗炎镇痛药物中的优秀品种之一,属于芳基丙酸类非留体抗炎镇痛药,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外伤疼痛和其他疼痛等,在同类药物中显现出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但是,氟比洛芬也存在非留体类药物的共同缺陷,如长期使用会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N Engl J Med,1999 ;340(24) =1888-99]。此外,亦有研究指出氟比洛芬在人体UGT酶的代谢作用下会生成反应性代谢产物,其极易和生物机体内的一些生物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等)发生共价结合反应,这一过程可破坏机体多种蛋白的原有功能进而引发严重的毒副效应,如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等[Chem Biol Interact, 2000 ;129:171-93]。专利技术人针对NSAID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消化道出血及肝肾损伤等毒副作用这一重大缺陷,基于药物协同作用理念,并结合人体酯酶分布特异性和羧酸酯酶底物结构特异性等信息,在前期设计并开发出多种新型NSAIDs协同前药,并借助成药性优化研究从中优选出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AF),后者的化学结构式如图1所示。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在人体内被酯酶水解后可释放出两个活性药物分子一氟比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因此既可发挥对乙酰氨基酚的良好解热镇痛活性作用,也可发挥芳基丙酸类药物的强效抗炎镇痛活性作用。前期药效学和毒性试验研究表明,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的抗炎镇痛作用是原型药物(氟比洛芬)的2-3倍,而且起效剂量低于原型药物(为氟比洛芬的0.35倍),而致毒剂量高于原型药 物,提示该药物的治疗指数比之氟比洛芬大幅提高。目前急需针对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的自身属性开发一种适宜的给药系统。CN102871952A公开了一种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技术通过加入亲水性载体材料,分别采用溶剂法、溶剂-熔融法、熔融法制备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固体分散体;所述固体分散体可进一步与适当辅料混合制成口服片剂,或胶囊剂。CN102871994A公开了一种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环糊精包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是通过采用环糊精包合工艺,将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溶于有机溶媒中,加入环糊精或其衍生物水溶液中,搅拌,干燥后形成易溶于水的包合物。包合物可进一步与适当辅料混合制成口服片剂,或胶囊剂。上述两个技术方案提高了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药物在溶出介质中45分钟累积溶出百分率亦随之提高,改善了药物的口服吸收度;但是由于给药形式仍为口服,无法避免非留体类药物对于胃肠道的刺激,同时起效较慢、局部药物浓度较低。透皮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给药体系日益受到广大疼痛患者的喜爱,其不仅具有给药形式无创伤、携带及使用方便、用药剂量易调整等优点,而且还在维持患处局部的有效药物浓度、提高患者顺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抗炎镇痛药物剂型领域的研究热点。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具有脂溶性好,膜透膜性高等特点,因此具备良好的经皮给药属性,如被开发为透皮贴剂,则可被皮肤中分布的羧酸酯酶和血浆中的酯酶缓慢水解,从而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患处组织的有效药物浓度,发挥局部长效抗炎镇痛作用;同时无明显的胃肠道及肝肾毒副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尚未见有关于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透皮贴剂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外用缓释透皮贴剂。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二在于提供所述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外用缓释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外用缓释透皮贴剂,距皮肤依次包括防粘层、含药贮库层和背衬层,所述含药贮库层包括质量百分比为lwt% -40wt%的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所述Iwt % -40wt %,例如可以是 Iwt % -22.7wt %> 11.4wt % -33.2wt %>25.8wt % -40wt %>Iwt %>4.1wt %>5wt %>7.3wt %>IOwt %>11.2wt %>15wt %>18.7wt % >20wt % >24.8wt % >25wt % >30 % >33.9wt % >35wt % >36.7wt % >40wt % ;优选为IOwt % -30wt% ;进一步优选为 15wt% -25wt%。优选地,所述背衬层为含铝聚乙烯复合膜。优选地,所述防粘 层为表面经硅油防粘处理的聚酯膜。优选地,所述含药贮库层还包括质量百分比为20wt% _60wt%的压敏胶和质量百分比为IOwt% -30wt%的渗透促进剂。所述压敏胶优选为硅酮压敏胶、聚丙烯酸酯压敏胶、分子量在10000以上的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分子量在300-3500的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以任意比例的组合,所述组合例如硅酮压敏胶/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硅酮压敏胶/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硅酮压敏胶/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聚丙烯酸酯压敏胶/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硅酮压敏胶/聚丙烯酸酯压敏胶/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进一步优选为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和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以任意比例的组合。所述分子量在300-3500的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同时还具有增粘的效果,起到增粘剂的作用。所述20wt % -60wt %,例如可以是 20wt % -42.4wt %>31.7wt % -53.2wt %>25.8wt % -60wt %,20wt %,21.2wt %,25wt %,28.7wt %,30 %,33.9wt %,35wt36.7wt % >40wt % >43wt % >45 % >47.3wt % >50wt % >51.1wt % >55wt % >58.8wt % >60wt % ;优选为 25wt% -50wt% ;进一步优选为 30wt% -40wt%。所述渗透促进剂可以为表面活性剂类渗透促进剂、多元醇类渗透促进剂、磷脂类渗透促进剂等等;优选为月桂醇硫酸钠、泊洛沙姆、月桂氮卓酮、卵磷脂、豆磷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组合例如月桂醇硫酸钠/泊洛沙姆、月桂氮卓酮/卵磷脂、豆磷脂/ 二甲基亚砜、月桂醇硫酸钠/月桂氮卓酮、泊洛沙姆/豆磷脂/二甲基亚砜、月桂氮卓酮/卵磷脂/ 二甲基亚砜/丙二醇、月桂氮卓酮/泊洛沙姆/豆磷脂/二甲基亚砜/卵磷脂等等;进一步优选为月桂氮卓酮和卵磷脂以任意比例的组合。所述IOwt % -30wt %,例如可以是 IOwt % -22.1wt % > 11.9wt % -18.2wt %、25.8wt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外用缓释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距皮肤依次包括防粘层、以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为活性成分的含药贮库层和背衬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外用缓释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距皮肤依次包括防粘层、以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为活性成分的含药贮库层和背衬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药贮库层包括质量百分比为Iwt % -40wt %的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酹酯; 优选地,所述含药贮库层包括质量百分比为10wt% -30wt%的氟比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药贮库层包括质量百分比为20wt% -60wt%的压敏胶和质量百分比为IOwt % -30wt%的渗透促进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为硅酮压敏胶、聚丙烯酸酯压敏胶、分子量在10000以上的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分子量在300-3500的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以任意比例的组合;优选为分子量在10000以上的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和分子量在300-3500的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压敏胶以任意比例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压敏胶在所述含药贮库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25wt% -50wt%;进一步优选为 30wt% -40wt%。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促进剂为月桂醇硫酸钠、泊洛沙姆、月桂氮卓酮、卵磷脂、豆磷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月桂氮卓酮和卵磷脂以任意比例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渗透促进剂在所述含药贮库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5wt% -25wt%;进一步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广波,杨凌,洪沫,宁静,邹超,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艾德美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