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制备纯相BiFeO3陶瓷的湿化学方法,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该方法为:将Fe(NO3)3·9H2O和Bi(NO3)3·5H2O溶于水,加入酒石酸,然后在90-150℃持续搅拌,直到溶液为粘稠状,停止搅拌,烘干,在380-420℃预烧3-5h,研磨后得到前驱物粉末;将前驱物粉末在500-600℃预烧2-4h得到BiFeO3粉末;将BiFeO3粉末研磨、压片后得到BiFeO3陶瓷坯体;将BiFeO3陶瓷坯体在700-800℃密封烧结1-2h,得到纯相BiFeO3陶瓷。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简单,得到的纯相BiFeO3陶瓷致密,颗粒的大小可以通过烧结温度进行调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纯相BiFeO3陶瓷的湿化学方法。
技术介绍
多铁性材料,因为同时具有铁电性、铁磁性和铁弹性(至少有其中两种性能)以及由此产生的耦合效应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换能器、传感器、多态存储等高
,引起科学家们广泛兴趣,并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BiFeO3是一种具有三角扭曲钙钛矿结构(属于R3C空间点群)的典型多铁性材料。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有序(4= 1103 K)和G型反铁磁有序(Tn= 643 K),是少数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和铁磁性的单相材料之一。虽然很早就发现BiFeO3中共存的铁电性及铁磁性,但是由于大的漏导使其铁电性无法准确测量,同时室温下磁性较弱,这些特点大大限制了其应用。由于BiFeO3的稳定温区较狭窄,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很难避免其它杂相如Bi2Fe4O9, Bi2.5Fe040的产生。同时,固相法合成BiFeO3的温度较高,Bi易挥发,会导致化学计量比的偏移。因而,纯相BiFeO3陶瓷的制备非常困难。早期,M.Mahesh等人(M.MaheshKumar, et a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76, 2764 (2004))先米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含有杂相的BiFeO3陶瓷,然后用稀硝酸清洗其中的杂相,从而得到单相的BiFeO3陶瓷。南京大学张善涛等(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686932A)对烧结的BiFeO3陶瓷进行快速冷却处理,采用淬火法制备单 相BiFeO3陶瓷。在陶瓷粉体的制备方面,传统固相法需经过较长时间的球磨得到粉体,增加了工艺步骤和设备的投入,成本较高。湿化学合成法具有反应温度低、各组分在分子水平上混合、产物均匀性好、纯度高、反应易控制及高效节能等优点,广泛用于高品质电子陶瓷粉体的制备。用湿化学法制备BiFeO3陶瓷的相关研究报道不多。曹传宝等(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2225865A)先用溶胶-凝胶法得到BiFeO3干凝胶,然后进行两次预烧处理,最后压片后在450-550°C烧结,得到粒径小于62nm的单相BiFeO3陶瓷,具有饱和的磁滞回线。但是由于制备的陶瓷颗粒较小,孔隙多,不够致密,体系的漏电流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纯相BiFeO3陶瓷的湿化学方法,工艺简单,得到的纯相BiFeO3陶瓷致密,颗粒的大小可以通过烧结温度进行调控。为了实现上述方面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制备纯相BiFeO3陶瓷的湿化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将Fe (NO3) 3.9H20和Bi (NO3) 3.5H20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2)将酒石酸溶于步骤(I)所述混合溶液中,然后在90-150°C持续搅拌,直到溶液为粘稠状,停止搅拌,烘干,在380-42(TC预烧3-5h,研磨后得到前驱物粉末; (3)将步骤(2)所述前驱物粉末在500-600V预烧2-4h得到BiFeO3粉末;将所述BiFeO3粉末研磨、压片后得到BiFeO3陶瓷胚体;将所述BiFeO3陶瓷胚体在700-800 1:密封烧结l_2h,得到纯相BiFeO3陶瓷。步骤(I)中Fe (NO3) 3.9H20 和 Bi (NO3) 3.5H20 的摩尔比为 1:1。步骤(2)中酒石酸与步骤(I)所述混合溶液中Fe3+和Bi3+总和的摩尔比为1:1。步骤(3)中压片时的压力为1(T12 Mpa0步骤(3)中将所述BiFeO3陶瓷胚体埋于BiFeO3粉末中,然后才进行密封烧结。密封烧结后,磨去所述纯相BiFeO3陶瓷表面的附着物;所述表面附着物是由BiFeO3粉末在密封烧结过程中形成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制备纯相BiFeO3陶瓷的湿化学方法,工艺简单,得到的纯相BiFeO3陶瓷致密,颗粒的大小可以通过烧结温度进行调控。附图说明图1为样品I 的X射线衍射图(XRD)。图2是样品I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图(SEM)。图3是样品2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图(SEM) 图4是样品3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图(SEM)。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制备纯相BiFeO3陶瓷的湿化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Cl)使用分析纯的Fe (NO3)3.9Η20和Bi (NO3)3.5Η20作为原料,按照摩尔比1:1混合,加入去离子水,通过磁力搅拌,使原料完全溶解,成为均匀的混合溶液; (2)称取分析纯的酒石酸,酒石酸与步骤(I)所述混合溶液中Fe3+与Bi3+离子总和的摩尔比为1:1。将酒石酸加入步骤(I)所述混合溶液中,搅拌使酒石酸完全溶解并混合均匀;然后在100°C持续搅拌,直到溶液成为粘稠状,停止搅拌,在100°C下烘干,接着将反应容器转移至马弗炉中,在400°C预烧4h,去除有机物,然后经过研磨,即获得前驱物粉末; (3)将获得的前驱物粉末转移至氧化铝坩埚中,在500°C预烧2h,得到BiFeO3粉末。将所得BiFeO3粉末研磨后在10 Mpa的压力下压片得到BiFeO3陶瓷胚体。在氧化铝坩埚中,放入BiFeO3粉末,将BiFeO3陶瓷胚体埋入BiFeO3粉末中,盖上盖子在700 °C时密封烧结lh,最后磨掉陶瓷表面的附着物,即得到样品I。表面附着物是由BiFeO3粉末在密封烧结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会粘接在陶瓷表面,很容易磨去。密封烧结过程中,将BiFeO3陶瓷胚体埋入BiFeO3粉末,是因为Bi容易挥发,在密封烧结过程中,BiFeO3粉末中的Bi会先挥发,在密闭环境中形成Bi元素相对饱和的气氛,从而阻止BiFeO3陶瓷胚体中的Bi挥发,减少陶瓷的缺陷。样品I的X射线衍射图(XRD)如图1所示,可以观测到的衍射峰与标准的BiFeO3一致(JCPDS N0.21-0169),没有出现其它杂质峰。这说明材料I为纯相的BiFeO3陶瓷。图2是样品I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图(SEM)。从图中可以看出,陶瓷致密,无空隙,其颗粒尺寸大约在2-3 μ m,存在一些小晶粒。实施例2 制备纯相BiFeO3陶瓷的湿化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分析纯的Fe(NO3) 3.9Η20和Bi (NO3) 3.5Η20作为原料,按照摩尔比1:1混合后,加入去离子水,通过磁力搅拌,使原料完全溶解,成为均匀的混合溶液; (2)称取分析纯的酒石酸,酒石酸与步骤(I)所述混合溶液中Fe3+与Bi3+离子总和的的摩尔比为1:1。将酒石酸加入步骤(I)所述混合溶液中,搅拌使酒石酸完全溶解并混合均匀;然后在120°C持续搅拌,直到溶液成为粘稠状,停止搅拌,在120°C条件烘干,接着将反应容器转移至马弗炉中,在380°C预烧3h,去除有机物,然后研磨,即获得前驱物粉末; (3)将获得的前驱物粉末转移至氧化铝坩埚中,在600°C预烧2h,得到BiFeO3粉末。将BiFeO3粉末研磨后,在12 Mpa的压力下压片得到BiFeO3陶瓷胚体。在氧化铝坩埚中,放入BiFeO3粉末,在BiFeO3粉末中埋入BiFeO3陶瓷胚体,盖上盖子在750 °C时密封烧结1.5h,最后磨掉陶瓷表面的附着物,即得到样品2。表面附着物是由BiFeO3粉末在密封烧结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会粘接在陶瓷表面,很容易磨去。将样品2进行X射线衍射,看出衍射峰与标准的BiFeO3 —致(JC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备纯相BiFeO3陶瓷的湿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Fe(NO3)3·9H2O和Bi(NO3)3·5H2O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2)将酒石酸溶于步骤(1)所述混合溶液中,然后在90?150℃持续搅拌,直到溶液为粘稠状,停止搅拌,烘干,在380?420℃预烧3?5h,研磨后得到前驱物粉末;(3)将步骤(2)所述前驱物粉末在500?600℃预烧2?4h得到BiFeO3粉末;将所述BiFeO3粉末研磨、压片后得到BiFeO3陶瓷胚体;将所述BiFeO3陶瓷胚体在700?800?℃密封烧结1?2h,得到纯相BiFeO3陶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菊红,徐林华,苏静,陈玉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