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变加载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798829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交变加载液压系统,包括油箱、油泵、单向阀、压力表、比例溢流阀、换向阀、压力传感器、油缸、平衡阀及管路。在油缸作用于工件状态,比例溢流阀输入交变控制信号,液压系统产生相应的交变油压,交变油压作用于油缸上腔,油缸会通过活塞杆向工件施加交变作用力,通过改变比例溢流阀输入交变信号的幅值大小、均值大小、频率大小,油缸可以改变作用在工件上作用力的幅值大小、均值大小和频率大小,实现向工件可控交变加载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板材长行程振动拉深装置、振动消除残余应力装置等,并极大减小工作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减小交变载荷对设备机架的振动和冲击,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变加载液压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振动拉深装置、振动消除残余应力装置的交变加载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板材拉深成型加工过程中,对于长行程的拉深,普遍需要采用多道拉深的方法实现的,为提高加工效率,目前出现了一种在拉深过程中附加振动的拉深加工方法,通过拉深油缸的附加振动,消除工件拉深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实现单次的长行程拉深,现有的这种振动拉深技术中的附加振动,依靠液压系统中使用的电液伺服阀、比例换向阀等阀的高频换向,驱动作用油缸产生高频往复运动,对工件实现交变加载来实现,这种交变加载方式需要作用油缸克服油缸活塞、活塞 杆、设备动模板及动模的重量,产生高频往复运动,才能实现交变加载,这种工作方式会产生极大的能量消耗。如果作用油缸能够在不产生交变运动的情况下,对工件实现交变加载,将极大减小工作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同时,减小交变载荷对设备机架的振动和冲击,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交变加载液压系统,不需要使用高频响应的伺服阀和比例换向阀驱动作用油缸高频往复运动,直接可以实现液压缸对工件的交变加载。这种交变加载液压系统还可以用于其他依靠振动消除残余应力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变加载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1)、油泵(2)、单向阀(3)、换向阀(6)、油缸(8)、平衡阀(9)以及管路,所述管路分为管路一(10?1)、管路二(10?2)、管路三(10?3)、管路四(10?4)、管路五(10?5)、管路六(10?6)、管路七(10?7)、管路八(10?8)、管路九(10?9)、管路十(10?10)、管路十一(10?11);所述油缸(8)包括油缸上腔(8?1)、活塞下腔(8?3)活塞(8?2)以及安装在活塞(8?2)上的活塞杆(8?4);所述平衡阀(9)包括单向阀(9?1)和顺序阀(9?2),所述平衡阀(9)的入口通过管路十一(10?11)与油缸下腔(8?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变加载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I)、油泵(2)、单向阀(3)、换向阀(6)、油缸(8)、平衡阀(9)以及管路,所述管路分为管路一(10-1)、管路二(10-2)、管路三(10-3)、管路四(10-4)、管路五(10-5)、管路六(10-6)、管路七(10-7)、管路八(10-8)、管路九(10-9)、管路十(10-10)、管路i^一(10-11);所述油缸(8)包括油缸上腔(8_1 )、活塞下腔(8-3)活塞(8-2)以及安装在活塞(8-2)上的活塞杆(8-4);所述平衡阀(9)包括单向阀(9-1)和顺序阀(9-2),所述平衡阀(9)的入口通过管路i^一 (10-11)与油缸下腔(8-3)相连通,出口通过管路十(10-10)与换向阀(6)的左工作油口相连通;所述换向阀(6)上有右电磁铁(6-1),左电磁铁(6-2 ),对应两电磁铁不同的通电状况,换向阀(6 )可以处于左、中、右三个不同的工作位置;当右电磁铁(6-1)和左电磁铁(6-2)均未通电时,换向阀(6)处于中位工作状态,油泵(2 )通过管路一(10-1)从油箱(I)吸油,并通过管路二( 10-2 )、单向阀(3)、管路三(10-3)、换向阀(6)的中位、管路六(10-6)、管路八(10-8),流回到油箱(1),液压系统处于卸荷状态;当右电磁铁(6-1)通电时,换向阀(6)处于右位工作状态,油泵(2)通过管路一(10-1)从油箱(I) 吸油,并通过管路二(10-2)、单向阀(3)、管路三(10-3)、换向阀(6)的右位、管路十(10-10)、单向阀(9-1)、管路i^一(10-11)进入油缸下腔(8-3),压力油作用在活塞(8-2)的下部,并推动活塞(8-2)及活塞杆(8-4)向上移动,油缸上腔(8-1)的油液通过管路九(10-9)、换向阀(6)的右位、管路六(10-6)、管路八(10-8),流回到油箱(1),油缸(8)向上提升;当左电磁铁(6-2)通电时,换向阀(6)处于左位工作状态,油泵(2)通过管路一(10-1)从油箱(I)吸油,并通过管路二(10-2)、单向阀(3)、管路三(10-3)、换向阀(6)的左位、管路九(10-9),进入油缸上腔(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雪松王义斌卞新高朱炳麒陆其清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