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1721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包括软性电路板、第一结合板和第二结合板,软性电路板具有相对的顶面及底面,顶面具有第一线路层且底面具有第二线路层,第一覆盖膜形成于顶面并覆盖第一线路层,第二覆盖膜形成于底面并覆盖第二线路层,第一及第二覆盖膜表面具有面积小于软性电路板且相对的第一及第二结合区,第一及二结合板皆由接着层、聚酰亚胺层和铜层构成且通过接着层形成于第一及第二结合区上,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是将无胶系双层板与软板通过接着层压合制成,其不仅保有无胶系双层板的可靠性并拥有软板的挠曲性,更具高尺寸安定性、耐热性、高可靠度、高密度的细线化等优异特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尤指一种由多块无胶系软板所构成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
技术介绍
印刷电路板是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而随着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成长,对于印刷电路板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由于软性印刷电路板具有可挠曲性及可三度空间配线等特性,在科技化电子产品强调轻薄短小、可挠曲性的发展驱势下,目前被广泛应用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通讯产品以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等。软性印刷电路板的种类主要有下列几种,单面板、双面板、多层板及软硬结合板,其中又以同时具有类硬板的支撑性及软板的挠曲性的软硬结合板的使用率最为广泛。但是,现有技术中,软硬结合板结构中的硬质部的耐热性与尺寸安定性皆不佳。因此,极需开发一种同时兼具硬板可靠性及软板挠曲性,又能有高尺寸安定性、耐热性、高可靠度、高密度的软性印刷电路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本技术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是将无胶系双层板与软板通过接着层压合制成,其不仅保有无胶系双层板的可靠性并拥有软板的挠曲性,更具高尺寸安定性、耐热性、高可靠度、高密度的细线化等优异特性。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包括软性电路板、第一结合板和第二结合板,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具有相对的顶面及底面,所述软性电路板的顶面具有第一线路层且底面具有第二线路层,还设有第一覆盖膜和第二覆盖膜,所述第一覆盖膜形成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顶面并覆盖所述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二覆盖膜形成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底面并覆盖所述第二线路层,其中,所述第一覆盖膜表面具有面积小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二覆盖膜表面具有面积小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第二结合区,且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第二结合区相对,所述第一结合板依次由第一接着层、第一聚酰亚胺层和第一铜层构成,所述第一结合板通过所述第一接着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结合区上,所述第二结合板依次由第二接着层、第二聚酰亚胺层和第二铜层构成,所述第二结合板通过所述第二接着层形成于所述第二结合区上。现有技术中,软硬结合板为了具有较佳的可靠性,其结合板大多使用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层与铜层压合而成。而本技术的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是使用由铜层及聚酰亚胺层所组合而成的无胶系双层板,降低整体厚度。此外,相较于以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层的硬质板或电路板,本技术所使用的聚酰亚胺层具有更佳的耐热性、耐焊锡性及更高的尺寸安定性。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进一步地说,本技术的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结构可以如下:所述软性电路板具有本体层,所述本体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线路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线路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上。进一步地说,本技术的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结构也可以如下:所述软性电路板具有本体层,所述本体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有第一黏着层,所述第一线路层通过所述第一黏着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有第二黏着层,所述第二线路层通过所述第二黏着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上。 较佳地,所述本体层是聚酰亚胺层。较佳地,所述本体层的厚度是12.5至25微米。所述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的较佳材质是铜,且较佳厚度分别是9至35微米。较佳地,所述软性电路板的厚度是30至95微米,更佳是30.5至95微米。较佳地,所述第一覆盖膜的厚度是16至50微米;所述第二覆盖膜的厚度是16至50微米。所述第一覆盖膜和第二覆盖膜的较佳材质是聚酰亚胺。较佳地,所述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的总厚度是92至195微米,更佳是94.5至194.5微米。较佳地,所述第一结合板的厚度是30至50微米,其中,所述第一接着层、第一聚酰亚胺层及第一铜层的厚度分别是15至25微米、8至12微米及9至12.5微米。较佳地,所述第二结合板的厚度是30至50微米,其中,所述第二接着层、第二聚酰亚胺层及第二铜层的厚度分别是15至25微米、8至12微米及9至12.5微米。较佳地,是以电解铜或压延铜作为该第一结合板和第二结合板中的铜层。所述第一接着层和所述第二接着层的较佳材质是热硬化树脂。所述第一结合板和所述第二结合板的厚度更佳为32至49.5微米。此外,较佳地是,所述第一结合板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结合板的厚度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是将无胶系双层板与软板通过接着层压合制成,其不仅保有无胶系双层板的可靠性并拥有软板的挠曲性,更具高尺寸安定性、耐热性、高可靠度、高密度的细线化等优异特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优点及功效。本技术也可由其他不同的方式予以实施,即在不悖离本技术所揭示的范畴下,能进行不同的修饰与改变。实施例1:如图1所示,是本实施例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100,包括:软性电路板120,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21a及第二表面121b的本体层121,且该第一表面121a及第二表面121b上具有第一线路层122与第二线路层122’;包括:形成于该软性电路板120的顶面120a上,并覆盖于第一线路层122的第一覆盖膜123 ;还包括:形成于该软性电路板120的底面120b上,以覆盖于该第二线路层122’的第二覆盖膜123’,其中,该第一覆盖膜123和第二覆盖膜123’表面分别具有面积小于该软性电路板120且相对的第一结合区IAl和第二结合区1A2,以供设置第一结合板110及第二结合板110’,其中,第一结合板110包括依序设于该第一结合区IAl上的第一接着层113、第一聚酰亚胺层112及第一铜层111 ;该第二结合板110’,是包括依序设于该第二结合区1A2上的第二接着层113’、第二聚酰亚胺层112’及第二铜层111’。在本实施例中,是分别制作软性电路板、第一结合板及第二结合板,再将该第一及第二结合板的接着层黏合至软性电路板。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软性电路板的本体层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膜(AEM公司;型号DL-1212E),经蚀刻的第一线路层及第二线路层的材料为铜,第一及第二覆盖膜为聚酰亚胺膜(AEM公司;型号AHICX015),其厚度如表I所示。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的接着层为环氧树脂(AEM公司;型号AHEBXX25),聚酰亚胺层是使用聚酰亚胺膜(AEM公司;型号2NUSR1318),其厚度如表I所示。实施例2:如图2所示,是本实施例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200,包括:软性电路板220,其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221a及第二表面221b的本体层221,且该第一表面221a及第二表面221b上具有第一线路层222与第二线路层222’,其中,于本体层221与第一线路层222之间有第一黏着层224,于本体层221与第二线路层222’之间有第二黏着层224’;包括:形成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20的顶面220a上,并覆盖于第一线路层222的第一覆盖膜223 ;包括:形成于该软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软性电路板、第一结合板和第二结合板,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具有相对的顶面及底面,所述软性电路板的顶面具有第一线路层且底面具有第二线路层,还设有第一覆盖膜和第二覆盖膜,所述第一覆盖膜形成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顶面并覆盖所述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二覆盖膜形成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底面并覆盖所述第二线路层,其中,所述第一覆盖膜表面具有面积小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二覆盖膜表面具有面积小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第二结合区,且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第二结合区相对,所述第一结合板依次由第一接着层、第一聚酰亚胺层和第一铜层构成,所述第一结合板通过所述第一接着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结合区上,所述第二结合板依次由第二接着层、第二聚酰亚胺层和第二铜层构成,所述第二结合板通过所述第二接着层形成于所述第二结合区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软性电路板、第一结合板和第二结合板,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具有相对的顶面及底面,所述软性电路板的顶面具有第一线路层且底面具有第二线路层,还设有第一覆盖膜和第二覆盖膜,所述第一覆盖膜形成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顶面并覆盖所述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二覆盖膜形成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底面并覆盖所述第二线路层,其中,所述第一覆盖膜表面具有面积小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二覆盖膜表面具有面积小于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第二结合区,且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第二结合区相对,所述第一结合板依次由第一接着层、第一聚酰亚胺层和第一铜层构成,所述第一结合板通过所述第一接着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结合区上,所述第二结合板依次由第二接着层、第二聚酰亚胺层和第二铜层构成,所述第二结合板通过所述第二接着层形成于所述第二结合区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电路板具有本体层,所述本体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线路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线路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电路板具有本体层,所述本体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有第一黏着层,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常兴林志铭李建辉金进兴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雅森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