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KF公司专利>正文

工件加工方法和数控车床技术

技术编号:874468 阅读:3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工件加工方法和数控车床,其中,从长管获得许多环形或短管形件。长管具有作为件(29)长度的倍数计算所得的长度。管(28)被自动传递到双轴车床的卡盘以车削管端部的内孔。切断管端部,由此,获得环形件。该件自动被翻转并装到心轴上以车削其外表面和所切削处的端部。自动地将成品或半成品件送到向外输送装置(48)。这样循环重复程序直至管(28)的最后一部分(29)被加工,而不留有废管端。还公开了实现该方法的数控车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件加工方法和数控车床,特别是执行上述方法。在加工大体环形或短管状工件如滚动接触轴承环的普通方法中,坯料被逐个地供给车床以被车削成所需形状。坯料可被锻压成,或者,在一些情况下,其可是从一管切下的小尺寸坯件。切削管子需要耗费时间和支付管切削机床的费用,以致增加制造费用。在供给车床前切割小尺寸管子的另一缺点是浪费,因为管子的切割加工将留下至少3-5%的废料。在工业上,对于适合低、中、高加工生产量的数控自动车床的需求不断增加。已知,低生产量需要从一种工件转换成另一种工件,经常调整自动车床,而高生产量机床通常很少是柔性的,因为其特定为某一产品设计。相对上述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控车床,它能够无差异地加工锻压坯料或待切割成多个工件的管子,由此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控车床,它可柔性地处理低、中、高生产量并且在一种工件到另一种工件转换时容易调整。为满足这些和其它的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控车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工件加工方法。为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现参考附图以举例的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数控车床的正视图;图2是在本专利技术方法的第一步骤的图1车床的俯视图;图3至图5是在本专利技术方法其它顺序步骤时车床的俯视图;图6是在管子切割步骤时图1车床的侧视图;和图7至图9是可用本专利技术车床加工的示例锻压坯料的放大轴向剖视图。先参考图1和图2,参考号10表示自动车床的保护罩。双轴转筒12可围绕水平轴线A12转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其配备两个直径对置的旋转轴14、16,旋转轴14、16具有第一轴工作位置I(图1的左边)和第二轴工作位置II(图1的右边)。当转筒12处在图1的工作机构中,旋转轴的水平轴线AI和A11位于包含转筒轴线A12的水平面Y内。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心轴18固定到轴14上而卡盘20固定到轴16上。安装装载多个切削刀具的双刀具转动架22,以便围绕垂直轴线A12并位于平面Y内的水平轴线A22转动和沿水平轴线A22滑动。转动架22邻近轴工作位置II定位,这样一个或多个切削刀具24可以相对工件的加工关系定位;如在下文说明的那样,心轴18或卡盘20位于轴工作位置II时,工件由心轴18或卡盘20夹持。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二轴工作位置II仅仅是切削加工位置,第一轴工作位置I是装卸和切割位置。在保护罩10的一侧,车床具有管供给站,它包括倾斜装料台26,其用于容纳和装载几个平行于转筒12的纵轴线A12的长管28。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纵向”和“横向”被解释为相对于转筒12的轴线A12。如图2所示,在每一工作循环的开始,管28中一个前面的管被顺序地送到推料装置30。推料装置30最好为液压致动装置的形式,它具有纵向伸长的杆32,杆32被操纵以便推动前面的管通过固定的管供给导向装置34,导向装置34处在被称为装载/卸载位置的位置。紧邻供给导向装置34处,设置沿横向轴线A36被滑动驱动的自动工件装卸装置36。工件装卸装置36包括电动机38和围绕轴线A36转动的L形支承架40。支承架40支承用于围绕垂直于轴线A36的电机轴线A42转动一对夹爪44的电动装置42。沿横向于轴线A42的方向夹爪44打开和关闭的运动由分离的操纵装置或相同的电动装置42控制。如下说明,装卸装置36可执行各种操作,例如将成品29卸放在向外传送的输送装置48,在工件加工时的中间传递步骤中操纵工件和起供给装置的作用,该供给装置从图3标号50处假想线表示的可选择的坯料输送装置拾取一个预成形或锻压的坯料31。在供给导向装置34和轴工作位置I之间的位置,自动车床包括自动传递装置52以便根据所执行的步骤,在暂时定位在轴工作位置I的卡盘或心轴和管供给导向装置34或装卸装置36的横向位置之间夹持和传递工件。自动传递装置52包括纵向轴54,它可以数控的方式沿平行于转筒12的轴线A12的轴线A54滑动地移动.第一和第二工件夹头58、60分别固定在每一杆56的对置端。夹头58、60距轴线A54等距间隔,以便当杆56处在水平位置时夹头58、60分别对准轴工作位置I的轴线AI和装载/卸载位置处的对置轴线A28。夹头58、60分别设有夹紧装置62、64以便工作时可释放地夹紧工件。夹头60的夹紧装置64与致动器相连接,以使夹紧装置64相对夹头60纵向伸出和缩回。仍参考图1,管切割装置70靠近轴工作位置I装在倾斜的滑台72上。管切割装置70装载多个管切削刀具74并且它可沿滑台72在下工作位置和上被动位置之间移动;在下工作位置至少一个切削刀具74接触在位于轴工作位置I的卡盘20内夹持的管28以切掉该管的端部;在上被动位置切削刀具不与工件干涉。控制板78装在摆动臂76上,通过控制板78车床所有执行的操作可被编程和数字控制。在下文中将说明按本专利技术自动车床所实现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循环。一个或多个给定长度的管28备料装在倾斜装料台26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每一管备料的长度按车床加工后所获得的成品或半成品的环形件的轴向长度的变化来事先确定。在本文中,措词“环形件”应较宽范围地解释。如众所周知,数控车床是极具多功能的机床,它能够实现十分广泛的各种操作并可将工件加工成旋转体的任何形状。因此,应理解本专利技术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工件。例如,加工给定长度的实心杆以代替加工管子,从而生产不同于环的零件。在下文中,为生产分别具有如9mm轴向长度的环形产品,切成800mm长度的管被装在装料台26。因此,假定使用具有1mm宽度的切割刀具,它在每一切割步骤将产生1mm切掉宽度,根据下列表达式,单个管28将给出80个9mm的环。(1)Lt=n·其中,Lt=管的长度n=从单个管获得零件(环)的数量Lp=单个零件(环)的长度Lpo=切断失去的长度800mm(管)=80·mm换句话说,考虑从管所切割的每一环的切掉长度,管的长度可选择为已加工产品长度的倍数。参考图2,在工作循环开始,前面的管28与推料装置30结合。传递装置52处在一位置,以致横杆56水平定位以使夹紧装置62轴向对准管导向装置34,而轴54自图2实线所示位置稍微缩回,以使夹紧装置62靠近供给导向装置34,如标号62a处虚线所示。然后,推料装置动作伸出杆32以将管28推出供给导向装置34,并使该管被夹紧装置62抓住。管供给站最好配备传感装置(未示出)以检测进入管的长度。传感装置提供控制推料装置30操作的信号,从而杆32可伸出适当的长度,以保证夹紧装置62正确地抓住管子。一旦夹紧装置62抓住管子,轴54向后延伸到图2实线所画的位置。从此处,传递装置的杆56围绕轴线A54转动180度达到图3的位置,管28轴向对准轴工作位置I处的卡盘20。轴54从这一位置重复地缩回和前进,分别打开和关闭夹紧装置62的夹爪,从而将管28逐渐地滑入卡盘20中直到管几乎全部插入轴16的长座17中。获得全部或部分的插入取决于具体的加工要求。因此,通过给车床编程可自动地确定插入长度。如所述,管子插入卡盘和座17后,转筒12围绕转筒轴线A12转动180度,使卡盘20位于轴工作位置II。在此,一个或多个切削刀具24可达到管28的外端和该管圆柱形内表面的轴向向外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数控车床包括:-具有两根轴(14、16)的转筒(12),该转筒围绕转筒轴线(A↓[12])可转动地固定以便可选择地在至少第一轴工作位置Ⅰ和第二轴工作位置Ⅱ之间移动上述轴;-至少一个刀具转动架22,其具有至少一个切削刀具,而该切削 刀具以相对于工件的工作关系定位,所述工件保持在位于其中之一的上述轴工作位置(Ⅰ、Ⅱ)上的上述轴(14、16)的其中之一上;-在车床一侧的工件供给站,其配备有供给管或棒料(28)形式的长坯料的第一装置和将预成形坯料(31)供给到装载/卸载 位置的第二装置(36);-自动工件装卸装置(36),其具有围绕垂直上述转筒轴线(A↓[12])的轴线转动的抓紧装置(44);-自动传递装置(52),其配备至少两个间隔开的工件夹紧装置(62、64),上述传递装置(52)具有第一运动范 围以便上述夹紧装置(62、64)可平行于上述转筒轴线(A↓[12])运动,和第二运动范围以便上述夹紧装置(62、64)在上述第一轴工作位置(Ⅰ)、上述装载/卸载位置和上述自动工件装卸装置(36)之间运动;-管切割装置(70、74),其具 有运动范围,该运动范围包括接触和切断保持在上述轴(14、16)之一的长坯料(28)的端部分(29)的工作位置;和-将已加工工件(29、31)从上述夹紧装置(62、64)传送到向外传送的接受装置(48)的卸载装置(36、44)。...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扎克里松F卡尔达纳
申请(专利权)人:SKF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SE[瑞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