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油缸及具有该液压油缸的工程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32128 阅读: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5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油缸,包括缸筒、活塞和活塞杆,活塞将缸筒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有杆腔与第一进油通道连通,无杆腔与第二进油通道及回油通道连接,活塞内具有连接有杆腔与无杆腔的补油油路,补油油路中设置有液控阀,液控阀用于控制补油油路的关闭和开启,使得有杆腔中的液压油向无杆腔单向流动,活塞杆及活塞内具有连接至液控阀的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控制油路控制液控阀的关闭与开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防止补油油路被外部物体碰撞而损坏,而且也不会对液压油缸的安装产生干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传动与控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压油缸及具有该液压油缸的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在工程机械领域,液压油缸是一种常用的驱动部件,具有推力大、工作平稳性好等优点。但是,由于液压油缸是通过在腔室内注入液压油来推动活塞杆运动,其动作过程相对缓慢。在一些需要快速动作的工况下,如果采用液压油缸作为驱动部件,则液压系统需要为液压油缸提供非常大的流量,在一些特殊场合流量甚至需要达到10000 L /Min,但现有液压系统很难实现如此大流量的供油,因此使得液压油缸在快速动作工况的应用受到非常大的限制。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液压油缸的缸筒外部设置连通液压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的补油油管,使得在有杆腔和无杆腔之间形成差动,当液压油缸快速动作时,有杆腔的液压油补入无杆腔中,从而实现活塞杆的快速伸出。但是,由于补油油管布置在液压油缸的缸筒外部,一方面在液压油缸运输或使用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补油油管损坏,另一方面不便于将液压油缸安装在其他装置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液压油缸,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补油油路容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压油缸,包括缸筒、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将所述缸筒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有杆腔与第一进油通道连通,所述无杆腔与第二进油通道及回油通道连接,所述活塞内设有连接所述有杆腔与无杆腔的补油油路,所述补油油路中设置有液控阀,所述液控阀用于控制所述补油油路的关闭和开启,使得有杆腔中的液压油向无杆腔单向流动,所述活塞杆及活塞内具有连接至所述液控阀的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所述控制油路控制所述液控阀的关闭与开启。优选地,所述液控阀为液控单向阀,所述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无杆腔连通,出油口与所述有杆腔连通。优选地,所述液控阀为插装阀,所述插装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无杆腔连通,所述插装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有杆腔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中的进油油路。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中的进油油路,所述进油油路与所述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油通道由所述进油油路与所述补油油路连接而成,所述控制油路与所述无杆腔连通,形成所述回油通道。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中的进油油路,所述进油油路与所述插装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无杆腔的缸壁上开设有无杆腔油口,所述第二进油通道包括所述无杆腔油口以及由所述进油油路与所述补油油路连接而成的油路,所述回油通道包括所述无杆腔油口。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油通道为开设在所述有杆腔的缸壁上的有杆腔油口,所述第二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均为开设在所述无杆腔的缸壁上的无杆腔油口。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缸筒外部设置补油油管,本技术将补油油路设置在活塞内,能够防止补油油路被外部物体碰撞而损坏,而且也不会对液压油缸的安装产生干涉。另夕卜,本技术采用液控阀控制补油油路的通断,使得控制更为准确、可靠。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包括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通过所述第一进油通道、第二进油通道及回油通道与所述液压系统中的油路连接。该工程机械显然也具有上述液压油缸所带来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液压油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油缸,包括缸筒10、活塞20和活塞杆30,所述活塞20收容于所述缸筒10内,与所述缸筒10内壁滑动配合,将所述缸筒10分隔为有杆腔12和无杆腔14,所述活塞杆30 —端连接在所述活塞20上,并收容于所述的有杆腔12内,另一端伸出于所述缸筒10外,所述有杆腔12与第一进油通道连通,所述无杆腔14与第二进油通道及回油通道连接,所述活塞20内具有连接所述有杆腔12与无杆腔14的补油油路21,所述补油油路21中设置有液控阀22,所述液控阀22用于控制所述补油油路21的关闭与开启,使得有杆腔12中的液压油向无杆腔14单向流动,所述活塞杆30及活塞20内具有连接至所述液控阀22的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K,所述控制油路K用于控制所述液控阀22的关闭与开启。通过设置液控阀22,补油油路21可以实现关闭和开启两个状态。在补油油路开启时,利用差动原理,活塞20两端压强相等,由于无杆腔14活塞端面的受压面积大于有杆腔12,活塞20两端的总压力存在压差,因此活塞20会朝有杆腔12 —侧移动,有杆腔12内的液压油通过补油油路21进入了无杆腔14,加大了无杆腔14流量而有利于活塞杆30快速伸出。具体的,当活塞杆30收回时,有杆腔12通过第一进油通道进油,无杆腔14通过回油通道回油,控制油路K控制液控阀22关闭,有杆腔12与无杆腔14之间不连通。当活塞杆30伸出时,无杆腔14通过第二进油通道进油,同时控制油路K控制液控阀22打开,有杆腔12中的液压油通过补油油路21流入无杆腔14中。由于第二进油通道和补油油路21同时向无杆腔14供油,因此进入无杆腔14的液压油的流量大大增加,从而使得活塞杆30得以迅速伸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缸筒外部设置补油油管,本技术将补油油路设置在活塞内,能够防止补油油路被外部物体碰撞而损坏,而且也不会对液压油缸的安装产生干涉。另夕卜,本技术采用液控阀控制补油油路的通断,使得控制更为准确、可靠。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油缸包括缸筒10、活塞20、活塞杆30。活塞20收容于缸筒10内,与缸筒10内壁滑动配合,将缸筒10分隔为有杆腔12和无杆腔14。活塞杆30 —端连接在活塞20上,并收容于有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油缸,包括缸筒(10)、活塞(20)和活塞杆(30),所述活塞(20)将所述缸筒(10)分隔为有杆腔(12)和无杆腔(14),所述有杆腔(12)与第一进油通道连通,所述无杆腔(14)与第二进油通道及回油通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0)内设有连接所述有杆腔(12)与无杆腔(14)的补油油路(21),所述补油油路(21)中设置有液控阀(22),所述液控阀(22)用于控制所述补油油路(21)的关闭和开启,使得有杆腔(12)中的液压油可向无杆腔(14)单向流动,所述活塞杆(30)及活塞(20)内设有连接至所述液控阀(22)的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K),所述控制油路(K)控制所述液控阀(22)的关闭与开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油缸,包括缸筒(10)、活塞(20)和活塞杆(30),所述活塞(20)将所述缸筒(10)分隔为有杆腔(12)和无杆腔(14),所述有杆腔(12)与第一进油通道连通,所述无杆腔(14)与第二进油通道及回油通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0)内设有连接所述有杆腔(12)与无杆腔(14)的补油油路(21),所述补油油路(21)中设置有液控阀(22),所述液控阀(22)用于控制所述补油油路(21)的关闭和开启,使得有杆腔(12)中的液压油可向无杆腔(14 )单向流动,所述活塞杆(30 )及活塞(20 )内设有连接至所述液控阀(22 )的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K),所述控制油路(K)控制所述液控阀(22)的关闭与开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控阀(22)为液控单向阀,所述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无杆腔(14 )连通,出油口与所述有杆腔(12 )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控阀(22)为插装阀,所述插装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无杆腔(14)连通,所述插装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有杆腔(1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小刚李东张作良王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