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具有行驶用的电动机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本专利技术申请要求2011年7月20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1-159355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这样的结构:在车身前部的机械室内,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具备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机、和控制对所述电动机的驱动的动力控制单元,在该控制单元支承结构中,为了利用车身前部高效吸收追尾(前突)时的碰撞能量,借助于冲击力使刚性特别高的动力控制单元水平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2724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可是,由于动力控制单元价格高昂,因此,通常是增加强度进行设计,以尽可能避免其发生破损。因此,存在因动力控制单元自身的重量增加等而导致设计自由度变窄这样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减小追尾时的载荷输入以实现动力控制单元的轻量化。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实现所述目的,采用了以下的方式。即,(I)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为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所述车辆在车身的前部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身的前部的机械室内具备: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机;动力控制单元,其控制对所述电动机的驱动;以及支承框架,其将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支承于所述车身,所述支承框架具备:框架主体,其具有侧边部和后边部,所述侧边部沿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一个侧面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后边部沿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后表面从所述侧边部的后端部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该框架主体形成为L字形状;前连结部,其将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侧边部的前端部连结于所述机械室的前端框部件;以及后连结部,其将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后边部连结于所述机械室的后端框部件,在从侧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7.20 JP 2011-1593551.一种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身的前部的机械室内具备: 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机; 动力控制单元,其控制对所述电动机的驱动;以及 支承框架,其将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支承于所述车身, 所述支承框架具备: 框架主体,其具有侧边部和后边部,所述侧边部沿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一个侧面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后边部沿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后表面从所述侧边部的后端部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该框架主体形成为L字形状; 前连结部,其将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侧边部的前端部连结于所述机械室的前端框部件;以及 后连结部,其将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后边部连结于所述机械室的后端框部件, 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侧边部以后低前高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并且,所述后连结部以后高前低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前连结部从沿着所述侧边部的所述前端部的上缘的位置以前低后高的方式延伸至沿着所述前端部的下缘的延长线的位置, 当来自所述车辆的前方的载荷输入到所述支承框架时,所述前连结部比所述侧边部、所述后连结部以及所述后端框部件先发生变形,并将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动力控制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田昌浩,深津友博,中亩隆文,小林刚,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