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汽车前梁,由于摆臂支撑板与减震器上支架存在的悬臂梁结构,导致减震器上支架根部应力集中,装配在减震器上支架的减震器在工作中往复运动产生的推拉力容易使得摆臂支撑板、减震器上支架中相对较弱的摆臂支撑板产生疲劳断裂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该汽车前梁,减震器上支架设有伸出摆臂支撑板外侧端部的伸出段,所述伸出段的外边缘通过弧线段延伸到减震器上支架端部的外边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摆臂支撑板与衬套连接处的应力,以及减震器上支架与摆臂支撑板焊接处的应力都大为降低,避免了应力的集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
技术介绍
汽车前梁通常指用于连接所述汽车的左、右侧前悬架装置(包括汽车摆臂等部件)以及汽车车轮的构件。汽车前梁将汽车的左右两侧的相关部件紧固在一起,是汽车的底盘方形框架中在车身宽度方向的主要受力构件,它又是汽车的车桥、底盘的一个重要组成构件。由于所述悬架装置的结构形式不同,汽车前梁的结构也不相同。在配套非独立悬架车桥的汽车中,其配置的前梁通常为锻件,在其上安装钢板弹簧,两端与带车轮的转向节连接。为了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而采用独立悬架的车桥中配置的前梁,除了在其两端连接包括汽车摆臂等部件的左、右悬架装置以及带车轮的转向节构件外,在所述前梁上还要固定该汽车的发动机、转向器、稳定杆等,因此,采用独立悬架的车桥中配置的前梁也成之为前副车架。由于现有的汽车前梁结构不能满足总质量为3-7吨的商用车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需求,即它难以确保对汽车行驶性能和操纵性能重要影响的前轮定位参数正确性的要求。本申请人授权公告号为CN101224757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梁,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刚度、工作精度以及保证汽车前轮的定位精度的性能,同时又具备有优良的运行性能与使用寿命。但是,由于摆臂支撑板与减震器上支架存在的悬臂梁结构,导致减震器上支架根部应力集中,装配在减震器上支架的减震器在工作中往复运动产生的推拉力容易使得摆臂支撑板、减震器上支架中相对较弱的摆臂支撑板产生疲劳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汽车前梁,由于摆臂支撑板与减震器上支架存在的悬臂梁结构,导致减震器上支架根部应力集中,装配在减震器上支架的减震器在工作中往复运动产生的推拉力容易使得摆臂支撑板、减震器上支架中相对较弱的摆臂支撑板产生疲劳断裂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本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包括两端各连接一纵梁支架的横梁,该横梁两端还个连接有摆臂支撑板,摆臂支撑板上端焊接有减震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支架设有伸出摆臂支撑板外侧端部的伸出段,所述伸出段的外边缘通过弧线段延伸到减震器上支架端部的外边缘。本技术中,所述摆臂支撑板由呈弯月形状的前后两个摆臂支撑板本体与垂直与该支撑板本体的摆臂支撑衬套组合而成;所述摆臂支撑板本体上下两端各设置有摆臂衬套孔,所述摆臂支撑衬套置于该衬套孔中并焊接固定一体;所述纵梁支架的上平面与所述摆臂支撑衬套中心线之间形成一倾角;所述倾角为0.5至3度。所述前后两个摆臂支撑板本体的弯月形孔腔中嵌置焊接以前梁拱形加强版,该前梁拱形板的长度方向是沿着汽车前进方向设置。所述减震器上支架呈与摆臂支撑板相配合的“凹”字状,减震器上支架内侧端部设有加强板。本技术中,所述横梁是由:a、横截面有一带“Π”字型框体结构的上前梁体与一带“Μ”字型宽体结构的下前梁体组合而成,该下前梁体套置并连接在所述上前梁体的“Π”字型框体中并组成以封闭截面;b、该横梁中部在汽车高度方向上呈凹弧形,该凹弧形两端各设置一个上安装平面,该上安装平面在汽车前进方向设置有倾角所述纵梁支架安装在所述上安装平面上;C、该横梁在汽车宽度方向设置为变截面,该变截面的面积在汽车宽度对称平面上位最小并逐步向两边扩大到所述横梁两端的所述纵梁支架安装处为最大;d、所述下前梁体设置为朝上翘曲的圆弧形。所述上前梁的下屏幕连接一前梁上腹板,所述下前梁的下平面连接一前梁下腹板;所述下前梁体与所述上前梁体采用焊接或铆接连接。所述上前梁体的上平面一侧连接有转向器支架,所述转向器支架采用铸件制作并与所述上前梁铆接一体。本技术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通过在减震器上支架设置伸出摆臂支撑板外侧端部的伸出段,并在伸出段的外边缘通过弧线段延伸到减震器上支架端部的外边缘,使得摆臂支撑板与衬套连接处的应力,以及减震器上支架与摆臂支撑板焊接处的应力都大为降低,避免了应力的集中。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本技术的主旨在于,通过对现有汽车前梁摆臂支撑板与减震器上支架应力的分析,发现由于摆臂支撑板与减震器上支架存在的悬臂梁结构,导致减震器上支架根部应力集中,装配在减震器上支架的减震器在工作中往复运动产生的推拉力容易使得摆臂支撑板、减震器上支架中相对较弱的摆臂支撑板产生疲劳断裂问题,通过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包括两端各连接一纵梁支架2的横梁1,该横梁I两端还个连接有摆臂支撑板3,摆臂支撑板3上端焊接有减震器上支架4,本技术中,为了避免摆臂支撑板3与减震器上支架4由于悬臂梁结构,导致减震器上支架4根部应力集中,减震器上支架4设有伸出摆臂支撑板3外侧端部的伸出段41,伸出段41的外边缘通过弧线段延伸到减震器3上支架端部的外边缘。该横梁I包含有一带“Π”字型框体结构的上前梁体与一带“M”字型框体结构的下前梁体;该下前梁体套置并焊接在该上前梁体的“Π”字型框体中并组成一封闭截面。上前梁体的下平面焊接连接一前梁上腹板;下前梁体的下平面焊接连接一前梁下腹板。该横梁I的中部汽车高度方向上设置为内凹弧形,该横梁I两端各设置一安装上平面。横梁I在汽车宽度方向设置为变截面,该截面的面积在汽车宽度对称平面上为最小,逐步向两边扩大到所述纵梁支架2安装处为最大;从此,上前梁体的上平面开始变为水平(但前后方向有倾角)。随着下前梁体圆弧朝上翘曲,横梁的截面逐步收小。由于上述内容在本申请人在先的专利技术专利中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累述。摆臂支撑板3由呈弯月形状的摆臂支撑板本体31与垂直于该支撑板本体31的摆臂支承衬套32焊接而成。该摆臂支撑板31上、下端设置有摆臂支承衬套孔,所述支承衬套32置于该支承衬套孔中并焊接一体,该上、下支承衬套32分别用于装配悬架上、下横臂。减震器上支架4呈与摆臂支撑板3相配合的“凹”字状,减震器上支架4内侧端部设有加强板42。纵梁支架2安装在所述横梁I两端上安装平面上,该纵梁支架2的垂直平面与摆臂支撑衬套孔中心线之间设置有一夹角,该夹角为0.5度度;该夹角从而构成汽车前轮定位参数中的主销后倾角,其作用是使得所述汽车前轮转向自动回位。前、后摆臂支撑板3的中部嵌置焊接一前梁拱形加强板5,前梁拱形加强板5的长度方向是沿着汽车前进方向设置在前、后摆臂支撑板3之间;其功能如扁担的两端,挑起前、后摆臂支撑板3。根据不同车型要求的前轴负荷特点,横梁I中的前梁上腹板、前梁下腹板的可以设置不同的结构形状;或者不设置前梁上腹板与前梁下腹板。转向器支架6位于横梁I的前方,该转向器支架采用铸件制作并与所述上前梁体铆接一体;采用铸件的转向器支架6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与结构刚度,长期运行中不易变形,以确保所述转向器动作的可靠性。以上仅就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技术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总之,凡在本技术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包括两端各连接一纵梁支架的横梁,该横梁两端还个连接有摆臂支撑板,摆臂支撑板上端焊接有减震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支架设有伸出摆臂支撑板外侧端部的伸出段,所述伸出段的外边缘通过弧线段延伸到减震器上支架端部的外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才伟,琚鹏磊,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跃进汽车前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