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下车切换装置及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包括:上下车切换阀、上车高压油路以及下车高压油路;上下车切换阀包括主阀和先导阀,其中:先导阀具有控制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和第一回油口,主阀具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上车出油口、下车出油口和高压进油口;控制口与泵的出油口相通,第一出油口与第一进油口相通,第二出油口与第二进油口相通,上车出油口与上车高压油路相通,下车出油口与下车高压油路相通;第一回油口与油箱相通,高压进油口和所述泵的出油口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先导式结构的上下车切换装置能够适用于大流量的液压系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
,尤其涉及一种上下车切换装置及设置有上下车切换装置的负载敏感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通常,应急抢险救援装备车由下车A和上车B两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应急抢险救援装备车进行救援作业前,必须先展开下车A的支腿C,以满足车辆进行救援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待下车A的支腿C展开后,可以再操作上车B,进行救援抢险作业。应急抢险救援装备车的动作多靠液压传动系统驱动液压执行机构来实现,并采用负载敏感液压系统提高液压系统效率。而作为使抢险救援装备的下车A和上车B实现某一时刻单独动作的上下车切换装置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详细介绍上下车切换阀的工作原理。图2为现有上下车切换装置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下车切换装置包括上下车切换阀2’、梭阀4、下车高压油路5、上车高压油路6、主反馈油路7、上车反馈油路8以及下车反馈油路9。其中:上下车切换阀2’的进油口 P连接泵I的出油口,上下车切换阀2’的第一工作油口 Ax通过下车高压油路5接下车A,上下车切换阀2’的第二工作油口 As通过上车高压油路6接上车B。上下车切换阀2’的进油口 P与泵I的出油口之间通过第一溢流阀10连接油箱3。梭阀4的出油口连接主反馈油路7的进油口,即泵I的流量反馈口Lx0梭阀4的第一进油口 41连接上车反馈油路8,梭阀4的第二进油口 42连接下车反馈油路9。通过控制上下车切换阀2’上的电磁铁Yl的通断,可以实现油路切换。油路切换具体是:电磁铁Yl通电,高压油切换至第一工作油口 Ax,高压油的流向切换至下车高压油路5,给下车A供油。电磁铁Yl不通电,高压油切换至第二工作油口 As,高压油的流向切换至上车高压油路6,给上车B供油。当下车A动作时,下车负载压力信号依次经由下车反馈油路9、梭阀4,流到主反馈油路7。当上车B动作时,上车负载压力信号依次经由上车反馈油路8、梭阀4,流到主反馈油路7。主反馈油路7的出油口连接泵I的反馈口,以控制泵I的高压油供给量。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上下车切换阀2’采用的电磁铁直动式驱动,驱动力矩大,通流量小,只能用于小流量的液压系统;2、阀体内无滤波装置,负载压力波动信号会直接传递到油泵,引起系统抖动;3、下车反馈油路无卸荷装置,不能适用于非负载敏感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用于大流量的液压系统的上下车切换装置及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实现了大流量负载敏感系统安全、稳定的上下车切换流量控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上下车切换装置,包括:上下车切换阀、上车高压油路以及下车高压油路;其中:所述上下车切换阀包括主阀和先导阀,所述先导阀具有控制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和第一回油口,所述主阀具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上车出油口、下车出油口和高压进油口 ;所述控制口与泵的出油口相通,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一进油口相通,所述第二出油口与所述第二进油口相通,所述上车出油口与所述上车高压油路相通,所述下车出油口与所述下车高压油路相通;所述第一回油口与油箱相通,所述高压进油口和所述泵的出油口相通;所述先导阀不得电的状态下,经所述泵输出的高压油进入所述控制口,再经由所述第一出油口引入所述第一进油口,推动所述主阀右位接通,所述高压进油口的压力油由所述下车出油口供给所述下车高压油路,进入下车工作模式;所述先导阀得电的状态下,经所述泵输出的高压油进入所述控制口,再经由所述第二出油口引入所述第二进油口,推动所述主阀左位接通,所述高压进油口的压力油由所述上车出油口供给所述上车高压油路,进入上车工作模式。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一溢流阀设置在所述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之间的管路上;当所述泵的出口的压力超过所述第一溢流阀设定的安全压力时,所述第一溢流阀开启,所述泵的出油口的高压油通过所述第一溢流阀回流至所述油箱,直至所述泵的出口的压力达到所述设定的安全压力。进一步地,还包括:梭阀、主反馈油路、上车反馈油路以及下车反馈油路;其中:所述梭阀,其出油口连接所述主反馈油路的进油口,第一进油口连接所述上车反馈油路,第二进油口连接所述下车反馈油路的出油口 ;所述下车反馈油路连接所述下车高压油路;所述主反馈油路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泵的反馈口,以控制所述泵的变量;上车工作模式时,所述上车的负载反馈压力信号依次经由所述上车反馈油路、梭阀,流到所述主反馈油路;下车工作模式时,所述下车的负载反馈压力信号依次经由所述下车反馈油路、梭阀,流到所述主反馈油路。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二溢流阀设置在所述梭阀的第二进油口与所述油箱之间的管路上;当所述梭阀的第二进油口的压力超过所述第二溢流阀设定的安全压力时,所述第二溢流阀开启,所述下车反馈油路通过所述第二溢流阀流回所述油箱,直至所述梭阀的第二进油口的压力达到所述设定的安全压力。进一步地,还包括:卸荷阀,所述卸荷阀设置在所述梭阀的第二进油口与所述油箱之间的管路上;当所述下车不工作时,所述下车反馈油路通过所述卸荷阀流回所述油箱。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阻尼,所述第一阻尼设置在所述下车高压油路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阻尼,所述第二阻尼设置在所述下车反馈油路上。进一步地,所述泵为负载敏感泵。进一步地,所述主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三位三通换向阀、二位四通换向阀或二位三通换向阀。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其包括上述任一项的上下车切换装置。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由于本技术的上下车切换阀设置成包括主阀和先导阀的先导式结构,使经泵输出的高压油先经由先导阀引入主阀,再由主阀进入上车高压油路或下车高压油路,而分别为上车或下车供油,与传统的直动式的结构、只能用于小流量的液压系统的上下车切换阀相比,本技术的先导式结构能够适用于大流量的工况需求。与现有的上下车切换装置相比,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下车切换阀只能满足小流量工况需求的问题。除此之外,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存在以下优点:1、本技术由于在上下车切换阀的进油口与油箱之间的管路上设置了第一溢流阀,因此不管是下车动作,还是上车动作,只要负载压力突变,超过第一溢流阀的安全设定压力时,第一溢流阀就会开启,上下车切换阀的进油口的高压油通过第一溢流阀回流油箱,直至泵的出口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安全压力值,达到安全卸荷,从而可以起到保护泵的作用。2、本技术由于在梭阀的第二进油口与油箱之间的管路上设置了第二溢流阀,因此在下车负载压力信号突变时,压力超过第二溢流阀的安全设定压力,第二溢流阀就会开启,下车反馈油路通过第二溢流阀流回油箱,直至梭阀的第二进油口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安全压力,从而起到了保护泵的作用。3、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卸荷阀,当下车不工作时,下车反馈油路通过卸荷阀流回油箱,而不传递给泵,使得泵处于卸荷状态,从而避免了下车不工作时泵常开而造成浪费。4、本技术由于在下车高压油路和下车反馈油路均设置了阻尼,因此可以起到滤波作用,那么接下车的油口波动的压力经过阻尼之后会变得平稳,从而使泵处于稳定的变量状态。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下车切换装置,包括:上下车切换阀、上车高压油路以及下车高压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车切换阀包括主阀和先导阀,其中:所述先导阀具有控制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和第一回油口,所述主阀具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上车出油口、下车出油口和高压进油口;所述控制口与泵的出油口相通,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一进油口相通,所述第二出油口与所述第二进油口相通,所述上车出油口与所述上车高压油路相通,所述下车出油口与所述下车高压油路相通;所述第一回油口与油箱相通,所述高压进油口和所述泵的出油口相通;所述先导阀不得电的状态下,经所述泵输出的高压油进入所述控制口,再经由所述第一出油口引入所述第一进油口,推动所述主阀右位接通,所述高压进油口的压力油由所述下车出油口供给所述下车高压油路,进入下车工作模式;所述先导阀得电的状态下,经所述泵输出的高压油进入所述控制口,再经由所述第二出油口引入所述第二进油口,推动所述主阀左位接通,所述高压进油口的压力油由所述上车出油口供给所述上车高压油路,进入上车工作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德美,卢良卫,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