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类饮料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86606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如下可饮性得到提高的容器装茶类饮料:该容器装茶类饮料含有(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它们的含有重量在每100mL容器灌装的饮料中为(Ⅰ)(A)+(B)=10~50mg、(Ⅱ)(C)=6.5~29mg,(A)非聚合儿茶素包含(A1)酯型儿茶素,(A1)酯型儿茶素的含有比例为(Ⅲ)(C)/((A1)+(B))=0.5~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饮性(drinkability)得到提高的。
技术介绍
以往,开发、市售了大量填充进罐、PET瓶等的容器中的容器装茶类饮料,例如,开发了为数众多的容器装乌龙茶饮料。已知在茶类饮料中包含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等,它们与茶类饮料的呈味、生理功能有关。近年来,通过控制茶类饮料中的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含有比率,尝试制造了对应于多种消费者需求的茶类饮料。例如,作为在维持了高浓度的生理功能高的儿茶素(非聚合儿茶素)的同时,还改善了风味、品质的饮料,公开了以下茶类饮料,茶类饮料(专利文献I):在含有酯型儿茶素、游离型儿茶素和咖啡因的饮料中,通过将酯型儿茶素和游离型儿茶素的比率、酯型儿茶素和咖啡因的比率调整至规定范围,使其具有茶本来的风味,涩味.苦味.苦涩味降低,沉淀 冷后浑现象(cream down)的发生得到抑制;茶类饮料(专利文献2):通过将非聚合物儿茶素中的非表体儿茶素浓度、非聚合物儿茶素和咖啡因及总多酚的含有比以及浊度调整至一定的范围内,使其苦味.苦涩味降低。此外,公开了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物儿茶素,咖啡因含量大幅降低、苦味降低的乌龙茶饮料(专利文献3)。进而,作为儿茶素含量高、香味浓、后味良好的半发酵茶提取液的制造法,公开了以下制造方法,半发酵茶提取液的制造法(专利文献4):使用相对于半发酵茶叶的重量为5 20倍量的80 100°C的温水提取(A工序),使用相对于其它半发酵茶叶的重量为25 60倍量的80 100°C的温水提取(B工序),将A工序中得到的提取液和B工序中得到的提取液以混合重量比(A/B) 1/1 1/6混合;乌龙茶提取液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5):该方法降低了用水从乌龙茶叶提取的乌龙茶提取液中的咖啡因含量,在该乌龙茶提取物与氢型离子交换树脂接触时,使盐浓度及电导率充分降低,在PH从弱酸性成为中性左右后进行浸溃,使其比以往的咖啡因含量更少;等。此外,作为味道和香气的均衡性良好、美味和质感优异的乌龙茶饮料的制造法,也公开了如下乌龙茶饮料的制造法(专利文献6),其特征如下:不进行用于终止作为乌龙茶饮料的原料的半发酵茶叶发酵的加热工序,而将该半发酵茶叶用热水提取得到的加热工序前的乌龙茶提取物与经过上述加热工序的用热水提取半发酵茶叶得到的加热工序后的乌龙茶提取液配合,据此制造可保持茶叶美味的乌龙茶饮料。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782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2966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6846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 特开2008-206455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068465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1372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随着消费者对容器装茶类饮料的嗜好的提高,近年来出现了可饮性高的茶类饮料受到喜爱的趋势。然而,如上所述的非聚合儿茶素浓度得到提高的茶类饮料,可期待据此而带来的生理作用的发挥,但是由于苦味、涩味较强,所以并不适于一次大量饮用的情況。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可饮性而将茶类饮料的非聚合儿茶素浓度控制得较低吋,由于呈味变淡、变得寡淡无味,在味美的方面并不能满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饮性得到提高的容器装茶类饮料。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者着眼于茶类饮料中含有的成分进行了探讨。令人吃惊的是,其结果发现在茶类饮料中已知具有苦味、涩味的咖啡因,以特定量配合进含有低浓度的非聚合儿茶素、聚合儿茶素的饮料中时,可不给予茶类饮料苦味而赋予其饮后过瘾感。尤其是,发现通过相对于酯型儿茶素含量和聚合儿茶素含量而将咖啡因含量调整至特定范围,可得到不存在苦味 涩味、可饮性更高的茶类饮料。进而,发现来自半发酵茶或发酵茶的聚合儿茶素精制物具有抑制以非聚合儿茶素为起因的苦味、涩味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在发酵度低的茶叶提取液中混合从半发酵茶中得到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可以调和以非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为起因的过苦感,可制造可饮性高的茶类饮料。基于此种见解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I) ⑷的茶类饮料及(5) (7)的制造方法,但不限定于以下内容。(I) ー种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含有(A)非聚合儿茶素、⑶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它们在每IOOmL中的含量为(I) (A) + (B) = 10 50mg(II) (C) = 6.5 29mg(A)非聚合儿茶素包含(Al)酯型儿茶素,(Al)酯型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的量比为(III) (C)/((Al)+ (B)) = 0.5 1.3。(2)根据(I)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干,(B)聚合儿茶素的含量在每IOOmL中为5 20mg。(3)根据⑴或⑵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干,(A)非聚合儿茶素来自发酵度低的茶叶。(4)根据(3)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发酵度低的茶叶为黄金桂。(5) 一种茶类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提取液的エ序,从半发酵茶叶或发酵茶叶的提取液中得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的エ序,将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的所述提取液及所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混合的エ序。(6)根据(5)中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酵度低的茶叶的全部或一部分为黄金桂。(7)根据⑴ (4)中任一项所述的茶类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提取液的工序,从半发酵茶叶或发酵茶叶的提取液中得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的工序,将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的所述提取液和所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混合的工序。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得到如下茶类饮料:可饮性高、饮后过瘾与爽口感良好的后味的均衡性并存,调和了以非聚合儿茶素、咖啡因为起因的过苦感。此外,不需要特别的装置、繁杂的工序,可容易地制造该茶类饮料。具体实施例方式<茶类饮料>本专利技术提供非聚合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含量被调整至特定范围的茶类饮料。本说明书中提到的茶类饮料是指配合了通过将由山茶属(Camellia),例如由茶(C.sinensis)、普海茶(C.assamica)、茶树种(Camellia sinensis)或它们的杂交种所得到的茶叶制茶而得的茶叶采用添加水、热水或提取辅助剂的水溶液进行处理而得到的茶叶提取液的饮料的总称。在此,制茶后的茶叶是指绿茶(煎茶、番茶、玉露茶、碾茶、釜煎茶等)等的非发酵茶类的茶叶、乌龙茶(铁观音、色种、黄金桂、武夷岩茶等)等的半发酵茶类的茶叶或者红茶(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斯里兰卡茶等)等的发酵茶类的茶叶。即本专利技术的茶类饮料可为配合了来自任何茶叶的茶叶提取液的饮料。本专利技术的茶类饮料中含有的(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的含量,在每IOOmL所述茶类饮料中调整成为(I) (A)+ (B) = 10 50mg(II) (C) = 6.5 29mg。该茶类饮料具有如下方面的特征,由于非聚合儿茶素及聚合儿茶素的含量较低,所以具有可咕噜咕噜大量饮用的高可饮性,由于以相对高的比例含有咖啡因,所以饮后过瘾与爽口感良好的后味并存,进而也调和了以非聚合儿茶素、咖啡因为起因的过苦感。本说明书中提到的可饮性是指在一次饮用中可以喝干的饮料的容量。其次,高可饮性是指为了解除喉咙的干渴,可以咕噜咕噜一口气大量地饮用,换言之即使大量饮用也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12 JP 2010-158339;2010.07.12 JP 2010-158331.一种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含有(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它们在每IOOmL中的含量为(I ) (A) + (B) =10 50mg(II)(C) =6.5 29mg (A)非聚合儿茶素包含(Al)酯型儿茶素,(Al)酯型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的量比为(III)(C) / ((Al) + (B)) =0.5 1.3。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干,(B)聚合儿茶素的含量在每IOOmL中为5 20mg。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靖幸山西康弘本间裕
申请(专利权)人: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