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温板的制造方法,先准备多个热管、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并在第二板体上冲压成型多个由第二板体底面凹入、顶面凸出的遮盖,在各遮盖形成凹入处具有可供热管水平容纳其内的弧形空间;然后,将各热管分别置入各弧形空间内,且以第一板体贴附在第二板体底面而使该两个板体上、下相叠置;最后,再对第二板体施加外力,以使各热管与其所对应的弧形空间内壁在挤压方向处形成紧密的平面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均温板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两个板体夹 置多个热管,且通过压合而使该两个板体与各热管结合更为紧密的均 温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公开有"散热板热管的制造方法",该现有技术公开 了一种"包括对散热板进行加工工序,以设置多个末端未贯通的导热通道;再对各该导热通道的开口端进行封口并保留至少一个开口端的 工序;自该被保留的开口端进行同时充填工作流体及抽真空工序,并 再对其予以封口"的方法。其目的主要是利用该散热板具有较佳导热 性的材质(譬如铜、铝),配合该所称的加工方法以形成导热通道,并 在该导热通道中植入毛细结构、充填工作流体,使该散热板自身形成 热管,并在工作时通过热导管原理将热能迅速传导到外部。当工作流体遇热汽化而产生蒸气,该蒸气将往压力较低冷凝端移 动而形成蒸气流,蒸气在冷凝端冷却后释放出其潜热,这就是热导管 原理。反复此原理有助于热源的散热。而上述现有技术最后所形成的 散热板热管能否有效达到所述散热效果暂且不论,该加工工序即存在 实务操作上的困难。首先,该散热板要面临导热通道加工工序,开设 导热通道必须注意精准度,当开设入位角度稍有偏差则将使整条通道 偏斜、也可能造成不良品(譬如散热板表面崩陷),加上该导热通道数 量上不少,所以相对地增加失误的机率,量产的机率不高。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陷,经过精心研究并 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发 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其利用 两个板体夹置多个热管,且在将该两个板体与各热管结合后,进一步 以压合方式来使两个板体与各热管的结合更为紧密,为一种无需高精密的制造技术、且为无屑加工,同时产品优良率也较高的均温板的制 造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其步骤包括a) 准备多个热管、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b) 在第二板体上冲压成型多个由第二板体底面凹入、顶面凸出的 遮盖,在各遮盖形成凹入处具有可供热管水平容纳其内的弧形空间;c) 将各热管分别置入各弧形空间内,且以第一板体贴附在第二板 体底面而^f吏该两个板体上、下相叠置;d) 对第二板体施加外力,以使各热管与其所对应的弧形空间内壁 在挤压方向处形成紧密的平面接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对均温板实施压合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对均温板实施压合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板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在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均温板1热管10第一板体 11第二板体12遮盖 120连接边条121弧形空间 122破孔123细孔 124冲压平台2冲压成型模 3扁平凹槽 30 触压面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 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 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板的分解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温板的制 造方法,其步骤如下首先,准备构成该均温板1所需的多个热管10、第一板体11与 第二板体12。该第一、二板体ll、 12均由导热性良好的材质所制成, 如铝、铜等,并为呈扁平的板状体;其中的第二板体12上进一步冲压 成型有多个呈直线长条状且由第二板体12底面凹入、顶面凸出的遮盖 120,各遮盖120由第二板体12的一切边延伸至另一切边处,且各遮 盖120彼此间也呈平行间隔排列,以在任一两个相邻遮盖120之间处 形成连接边条121。同时,在各遮盖120形成凹入处具有可供热管10 水平容纳其内的弧形空间122,而各弧形空间122的数量与上述热管 10的数量相一致。承上所述,将各热管IO分别置入各弧形空间122内,且以第一板 体11贴附在第二板体12底面而使两个板体11、 12上、下相叠置。而 在本专利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在第二板体12的各连接边条121上分别冲 制有破孔123,另在第一板体12相对于各破孔123处向上弯折有扣片 110,以在第一、二板体ll、 12相叠置时,使各扣片110分别穿过其 所对应的破孔123,以提供第一、二板体11、 12初步的对位接合结构,从而能够便于进行后续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在热管10与第一、二板体ll、 12叠置后,即可将 该均温板1放置在冲压平台2上,而在该冲压平台2上方相对提供冲 压成型模3,以该沖压成型模3对第一、二板体11、 12及各热管10 进行上、下的压合动作。该冲压成型模3的冲压面上凹设有多个扁平 凹槽30,各扁平凹槽30分别与第二板体12的各遮盖120相对应,且在4壬一两个相4p扁平凹冲曹30之间处向下凸出触压面31,以对应第一 板体11上的各扣片110。挤压时,由于各扁平凹槽30先对第二板体 12施加外力,故可使各遮盖120及热管10因受外力影响而产生塑性 变形,以随着各扁平凹槽30而呈压扁状(如图4所示),因而使得各 热管10与其所对应的遮盖120内壁可在压合方向处(即压合后所形成 的扁平处)形成紧密的平面接触,以使该第一、二板体ll、 12与各热 管IO相结合,从而获得本专利技术的均温板3 (即如图3所示)。另外,如图4所示,在各遮盖120内壁上也可进一步设有至少一 个细孔124,且各细孔124也可沿遮盖12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热管 10与遮盖120^皮压扁后,热管10与弧形空间122两侧相邻处则分别 略形成有间隙。此时,可在细孔124内注入导热膏或锡料等导热介质, 以使导热介质可流入热管IO与弧形空间122之间的间隙内,再经由过 锡炉的方式将各热管IO与该第一、二板体ll、 12进一步粘结接合。 此外,各扣片110也可因触压面31的挤压而弯曲,进而使第一、二板 体ll、 12形成扣合连接,而在结构的组装上可更为稳定。又如图5所 示,第一、二板体ll、 12的结构上的连接也可通过点焊或抽孔等加工 方式在第二板体12的连接边条121及第一板体11的相对处实施,以 加强第一、二板体ll、 12的贴合效果。此外,在上述压合动作之前,也可在各热管10或第一、二板体 11、 12上涂布如锡膏等焊料、或导热膏。而在涂布焊料时,需在压合 后进一步对焊料施以加热,以使焊料熔化而填补间隙,进而增加热传 效能。通过上述的步骤,即可得到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并不限于此,凡运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技术、手段等变化,均同理皆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其步骤包括a)准备多个热管、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b)在所述第二板体上冲压成型多个由所述第二板体底面凹入、顶面凸出的遮盖,在各所述遮盖形成凹入处具有可供所述热管水平容纳其内的弧形空间;c)将各所述热管分别置入各所述弧形空间内,且以所述第一板体贴附在所述第二板体底面而使该两个板体上、下相叠置;d)对所述第二板体施加外力,以使各所述热管与其所对应的各所述遮盖内壁在挤压方向处形成紧密的平面接触。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骤a) 的第一、二板体由铝或铜材所制成。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在步骤 b)中提供所述第一、二板体所需的对位接合结构,以便于该两个板体 对位叠置。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均温板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包括: a)准备多个热管、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 b)在所述第二板体上冲压成型多个由所述第二板体底面凹入、顶面凸出的遮盖,在各所述遮盖形成凹入处具有可供所述热管水平容纳其内的弧形空间; c)将各所述热管分别置入各所述弧形空间内,且以所述第一板体贴附在所述第二板体底面而使该两个板体上、下相叠置; d)对所述第二板体施加外力,以使各所述热管与其所对应的各所述遮盖内壁在挤压方向处形成紧密的平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惠群,
申请(专利权)人:捷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VG[英属维尔京群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