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保险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8669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3:20
保险杠吸能件(9)由纵面(11)、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构成,并且截面形成为日语假名コ字状,该纵面(11)沿着上下和车宽方向延伸,该上表面(12)从该纵面(11)的上端向后方延伸,该下表面(13)从该纵面(1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上述保险杠吸能件(9)的上述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借助多个安装构件(23~27)支承于保险杠加强件(10),将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安装构件彼此的间隔以从车宽方向端部(9b)处的间隔朝向车宽方向中央部(9a)处的间隔渐渐变小的方式设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保险杠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公知有在保险杠加强件的前侧配置了能量吸收体的前保险杠。由于上述能量吸收体的前表面形成为俯视呈圆弧状,因此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能量吸收体在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最严重的压缩变形,车宽方向端部的压缩变形量小。于是,开发有越向车宽方向中央部靠近,能量吸收体的截面积设定得越大,以使对碰撞能量的吸收量在整个车宽方向均匀化的保险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3416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_4]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制造上述专利文献I所述的能量吸收体时,使模具内部的形状从车宽方向端部到中央部渐渐变化等,在制造技术上,存在有多花工时这样的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少的制造工时来制作能够横跨车宽方向的较大的范围使能量吸收量均匀化的车辆用保险杠。_7]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保险杠是一种在车辆的前端或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其车宽方向中央部比车宽方向端部靠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外侧地配置的车辆用保险杠。在车辆的前端或后端上设置了保险杠罩面,在该保险杠罩面的前后方向内侧设置有保险杠吸能件,在该保险杠吸能件的前后方向内侧设置有用于支承保险杠吸能件的保险杠加强件。上述保险杠吸能件由纵面、上表面和下表面构成,并且截面形成为日语假名〕字状,该纵面沿着上下和车宽方向延伸,该上表面从该纵面的上端弯曲并向前后方向内侧延伸,该下表面从该纵面的下端弯曲并向前后方向内侧延伸。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以下方面在上述保险杠吸能件中,车宽方向端部的刚性比车宽方向中央部高,而在上述保险吸能件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的支承刚性上,车宽方向中央部设定得比车宽方向端部高。因而,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以较少的制造工时制作能够横跨车宽方向的较大范围使能量吸收量更均匀化的车辆用保险杠。另外,由于在改变上述保险杠吸能件对于保险杠加强件的支承刚性时进行简单的结构变更即可,因此比较有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辆前端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 —A剖视图。图3是表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吸能件和保险杠加强件的立体图。图4之中,(a)是图3的B — B剖视图,(b)是图3的C — C剖视图。图5是图3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上方去看图3的俯视图。图7是从前方去看图3的主视图。图8的(a)是在向采用第I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吸能件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产生变形后的载荷分布图,(b)是在向采用比较例的保险杠吸能件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产生变形后的载荷分布图。图9是表示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吸能件的立体图。图10是从上方去看图9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采用第3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吸能件的立体图。图12的(a)是图11的D — D放大剖视图,(b)是E — E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前保险杠作为一个例子,但是本专利技术还能够应用于配置在车辆后端的后保险杠。第I实施方式首先,说明第I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在车辆前端部I上设有以下构件前保险杠2,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上侧散热器格栅3,其配置在该前保险杠2的上侧;下侧散热器格栅4,其配置在前保险杠2的下侧;以及下罩板5,其从该下侧散热器格栅4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在上述散热器格栅3和下侧散热器格栅4上形成有多个通气口 6、7,车辆行驶风(车辆行驶时形成的气流)经由通气口 6、7流入到发动机舱内。如图2 图4所示,上述前保险杠2包括保险杠罩面8,其配置在车辆前端;保险杠吸能件9,其与保险杠罩面8相面对地配置在该保险杠罩面8的后侧(前后方向内侧);保险杠加强件10,其配置在该保险杠吸能件9的后侧(前后方向内侧)并支承保险杠吸能件9。此外,上述下侧散热器格栅4形成在保险杠罩面8上。上述保险杠吸能件9由纵面11、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构成,并且截面形成为日语假名-字状,该纵面沿着上下和车宽方向延伸,该上表面从该纵面的上端向后方(前后方向内侧)延伸,该下表面从该纵面的下端向后方(前后方向内侧)延伸。上述保险杠罩面8由以下构件构成纵壁面14,其沿着上下和车宽方向延伸;上壁面15,其从该纵壁面14的上端向后方弯曲并延伸,与上述保险杠吸能件9的上表面12的上侧相面对地配置;以及下壁面17,其从上述纵壁面14的下端向后方弯曲并延伸,与上述保险杠吸能件9的下表面13的下侧相面对地配置。另外,如图3、6所示,保险杠吸能件9和保险杠加强件10从俯视角度看弯曲成弧状,车宽方向中央部9a、IOa比车宽方向的两端部9b、IOb靠车辆前方侧地配置。此外,在保险杠吸能件9上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9b、9b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去前后方向的厚度渐渐变薄的倾斜面18。因而,在保险杠吸能件9中,由于两端部9b、9b的棱线比车宽方向中央部9a的棱线多,因此两端部9b、9b的刚性形成得比车宽方向中央部9a的刚性闻。此外,如图4的(a)、(b)所示,保险杠加强件10构成为纵长的长方形截面,在上下的中间高度位置上设有肋19。保险杠加强件10借助于该肋19构成为上下两个封闭截面结构。而且,如图4的(b)所示,在保险杠加强件10的前表面20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有上下一对向后方凹陷的槽21、22,槽21、22分别与保险杠吸能件9的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的后端嵌合。另外,如图4的(a)所示,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中,与保险杠吸能件9的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上成一体地形成的安装构件24、24利用螺栓28固定在保险杠加强件10的上壁29和下壁30上。而且,如图3、5 7所示,在保险杠吸能件9的上表面12上,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成一体地形成有5处安装构件23 27。具体而言,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上下成地配置有3组安装构件23、24、25,在车宽方向两端部上下成一对地配置有两组安装构件26、27。这些安装构件23 27弯曲成截面为字母L形状,利用螺栓28固定在保险杠加强件10的上壁29和下壁30上。在此,如图6所示,安装构件23、24之间的在车宽方向上的距离为LI,安装构件24、25之间的在车宽方向上的距离也设定为LI。另外,安装构件26、23之间的在车宽方向上的距离为L2,安装构件27、25之间的在车宽方向上的距离也设定为L2。由于LI是比L2小的距离,因此在车宽方向中央部相邻的安装构件23、25之间的距离LI设定得比在车宽方向端部相邻的安装构件26、23之间和27、25之间的距离L2小。于是,相邻的安装构件23 27的间隔(距离)以从车宽方向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中央部去渐渐变小的方式构成。因而,保险杠吸能件9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10的支承刚性也以从车宽方向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中央部渐渐变大的方式构成。使用图8,说明在使采用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吸能件9和采用比较例的保险杠109撞击了圆筒状的碰撞体P时的碰撞载荷的分布。此外,采用比较例的保险杠109沿着车宽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有4处安装构件23、25、26、27。具体而言,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安装构件23,25和车宽方向两端部的安装构件26、27相互间全部以比前述的LI大的距离L3等间隔地配置。如图8的(a)所示,若冲突体P撞击在保险杠吸能件9上,则较大的载荷Fl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0.08 JP 2010-2285681.一种车辆用保险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保险杠包括: 保险杠罩面,其配直在车辆的如端或后端并在车览方向上延伸; 保险杠吸能件,其配置在该保险杠罩面的前后方向内侧,且车宽方向端部的刚性比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刚性高;以及 保险杠加强件,其配置在该保险杠吸能件的前后方向内侧并支承保险杠吸能件;上述保险杠吸能件由纵面、上表面和下表面构成,并且截面形成为日语假名-字状,该纵面沿着上下和车宽方向延伸,该上表面从该纵面的上端向前后方向内侧延伸,该下表面从该纵面的下端向前后方向内侧延伸; 上述保险杠吸能件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的支承刚性以车宽方向中央部比车宽方向端部高的方式设定。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谷穗高久岛和实青木照明久我谷拓路石田贵英长柄君志笈木大介池田太郎鹤田胜四永靖生江原俊介水谷纪正S·戴维岩井信弘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