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7594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在覆盖转向管柱(18)的转向管柱罩(9)的车宽方向一侧设置有借助对踩踏面的踩踏操作而朝着车辆前方移动或者朝着车辆前方前倾的油门踏板(4),在转向管柱罩(9)的下表面的比转向轴轴向(L1)的下面后端部(91a)更靠前的前方且在油门踏板(4)一侧的侧部,设置有朝着从下面后端部(91a)延伸到转向轴轴向(L1)的延长线(L2)下方突出且朝着前方延伸的导向面(92)。因此,达到了提供既能够确保乘坐人员的乘降性,又能够抑制在车辆前面碰撞时脚从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移动的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覆盖汽车的转向管柱的转向管柱罩构造。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踏板装置中,与一时用较大的力进行踩踏操作的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不同,油门踏板是通过一直保持着踏板(踩踏面)的角度地操作来实现所希望的车速,所以与其它踏板相比,其踩踏力必然小。因此,现有技术中,当车辆前面碰撞时存在下述问题。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当汽车V以斜向碰撞或者偏位碰撞(offsetcrash)等碰撞状态与障碍物α发生前面碰撞时,车身会像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以障碍物α为中心旋转着移动,另一方面,车室内驾驶室内的乘坐人员M会由于惯性而朝着车辆行驶时(前面碰撞以前)的行驶方向移动。此时,因为乘坐人员M是相对于车身斜着相对移动,所以如上所述正用较小的踩踏力踩着油门踏板104的脚Mf就有可能在前面碰撞时的碰撞加速度的作用下从油门踏板104的踩踏面上滑下来,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移动。这样一来,如果脚Mf自油门踏板104发生了移动,例如脚Mf就会移动到碰撞吸收功能比油门踏板104低的部位而不能进行最佳的碰撞吸收,脚Mf的姿势不自然而导致负荷加在脚Mf上等,因此而发生预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是不理想的。已知现有技术下,汽车的踏板装置中有利用对踩踏面的踩踏操作而平行移动或者前倾即所谓的风琴式踏板。该风琴式踏板是一种借助乘坐人员的踩踏操作踩踏面朝着前下方移动的踏板,其特征是即使脚跟不做任何动作,踩踏面的踩踏点也很难变化。因此,相对于借助踩踏操作踩踏面朝着前下方移动、朝着与地板面垂直的方向倾斜即所谓的悬吊式踏板而言,风琴式踏板的优点是,易于以脚后跟为基准调整或者维持踩踏面。然而,该风琴式踏板中也`存在着与上述油门踏板104—样的问题,理由如下。具体而言,与悬吊式踏板不同,风琴式踏板是踩得力越大,踩踏面就会越接近水平,而成为脚难以用力踩的状态。因此,如图9所示,在汽车V与障碍物α发生前面碰撞时,与油门踏板104—样,正踩着风琴式踏板的脚有可能从踩踏面上滑下来而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移动。已知现有技术中有车辆前面碰撞时加在乘坐人员的膝盖、胸部的碰撞由覆盖转向管柱的转向管柱罩吸收这样的结构(参照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5-75339号公报)。又知现有技术中有利用朝着乘坐人员的膝盖膨胀展开的气囊抑制当车辆斜向碰撞时乘坐人员相对于车身斜向相对移动这样的结构(参照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8-120106 号公报)。然而,上述专利文献中之任一文献中都没有公开踩着踏板的脚在车辆前面碰撞时从踏板的踩踏面滑下来而移动的问题,这些现有技术没能够可靠地抑制上述脚的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够确保乘坐人员的乘降性,又能够在车辆前面碰撞时抑制脚从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移动的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本专利技术的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在覆盖转向管柱的转向管柱罩的车宽方向一侧,设置有通过对踩踏面的踩踏操作朝着车辆前方移动或者朝着车辆前方前倾的踏板。在所述转向管柱罩的下表面的比转向轴轴向的下面后端部的前方且所述踏板一侧的侧部,设置有朝着从所述下面后端部朝着所述转向轴轴向延伸的延长线的下方突出且朝着前方延伸的导向面。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导向面抑制在车辆前面碰撞时脚易于滑下来的踏板一侧的腿部从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移动,车辆前面碰撞时脚易于滑下来的踏板一侧的腿部是由于踏板借助对踩踏面的踩踏操作而朝着车辆前方移动或者朝着车辆前方前倾引起的。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脚从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移动。因为将转向管柱罩的下面后端部设定在比设置在车辆前方的导向面还高的位置,所以即使乘坐人员以膝盖位于比较上方的行动状态(下车模式)下车,也能够避免膝盖撞在转向管柱罩上。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乘降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踏板是用以操作车辆的驱动力的油门踏板。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面,在所述转向管柱罩的所述转向轴轴向上的后端部的前方、从比所述下面后端部靠前的前方位置朝着车宽方向的所述踏板一侧且上方延伸设置到所述转向管柱罩的在所述踏板一侧的侧部。根据该结构,因为能够尽早地在比从所述延长线突出到下方的部位更靠后的车辆后方位置对腿部进行引导,所以能够更加顺利地抑制腿部从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面,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比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踏板一侧相反一侧的所述转向管柱罩侧面更靠近所述转向管柱罩的内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在车宽方向上对踏板一侧的腿部进行引导的范围。因此,即使在车辆前面碰撞时乘坐人员的膝盖在车宽方向上有移动,也能够稳定地对腿部进行引导。通过仅将踏板一侧延伸设置到转向管柱罩的内侧,则能够在与未设置踏板一侧相反一侧的转向管柱罩内部确保用以安装各种辅助设备的空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油门踏板是摆动中心设定在踩踏面的上下中心或者下方的踏板。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摆动中心设定在踩踏面的上下中心或者下方,则能够利用导向面抑制在车辆前面碰撞时脚易于滑下来的油门踏板一侧的腿部从油门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脚从油门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踏板朝着车辆前方平行移动或者朝着车辆前方前倾。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面,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比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踏板一侧相反一侧的所述转向管柱罩侧面更靠近所述转向管柱罩的内侧。根据该结构,在与未设置踏板一侧相反的一侧会成为一种转向管柱罩不突出到下方的结构。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乘降时膝盖的移动空间,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膝盖撞在转向管柱罩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转向管柱罩的下表面且与所述踏板一侧相反一侧的部位设置有转向位置调整杠杆。根据该结构,既能够确保导向面的导向功能,又能够抑制在乘坐人员就坐时腿部周围由于转向位置调整杠杆的存在而感到很挤。-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利用导向面来抑制当车辆前面碰撞时脚易于滑下来的油门踏板一侧的腿部从油门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脚从油门踏板上沿着车宽方向移动。因为将转向管柱罩的下面后端部设定在比设置在车辆前方的导向面高的位置上,所以即使乘坐人员以膝盖位于比较上方的行动状态(下车模式)下车,也能够避免膝盖撞在管柱罩上。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乘降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管柱罩构造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油门踏板的构造的侧剖面图。图4是表示转向管柱罩的构造的侧视图。图5是顺着图4中的A-A线箭头方向看到的剖视图。图6是顺着图4中的B-B线箭头方向看到的剖视图。图7是顺着图4中的B-B线箭头方向看到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管柱罩构造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图9是用来说明现有技术下车辆前面碰撞时脚从踏板的踩踏面上移动之问题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管柱罩构造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图2是它的俯视图。图1、图2中所示的汽车V,在驾驶室内左侧设置有驾驶员座椅1、和使其坐垫Ia滑动变位来调整其前后位置的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如图1所示,该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被设置成朝着车辆前上方倾斜。此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覆盖转向管柱的转向管柱罩的车宽方向一侧,设置有通过对踩踏面的踩踏操作朝着车辆前方移动或者朝着车辆前方前倾的踏板,在所述转向管柱罩的下表面的比转向轴轴向的下面后端部的前方且所述踏板一侧的侧部,设置有朝着从所述下面后端部朝着所述转向轴轴向延伸的延长线的下方突出且朝着前方延伸的导向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1 JP 2011-2236241.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覆盖转向管柱的转向管柱罩的车宽方向一侧,设置有通过对踩踏面的踩踏操作朝着车辆前方移动或者朝着车辆前方前倾的踏板,在所述转向管柱罩的下表面的比转向轴轴向的下面后端部的前方且所述踏板一侧的侧部,设置有朝着从所述下面后端部朝着所述转向轴轴向延伸的延长线的下方突出且朝着前方延伸的导向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是用以操作车辆的驱动力的油门踏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在所述转向管柱罩的所述转向轴轴向上的后端部的前方、从比所述下面后端部靠前的前方位置朝着车宽方向的所述踏板一侧且上方延伸设置到所述转向管柱罩的在所述踏板一侧的侧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转向管柱罩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比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踏板一侧相反一侧的所述转向管柱罩侧面更靠近所述转向管柱罩的内侧。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坪智范栉田浩竹村征树光成朋史田中松广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