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87257 阅读:3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由VC层和Co层交替沉积而成,相邻的一层VC层和一层Co层构成一个双层周期层,每个双层周期层的厚度为1~88nm,每个双层周期层中VC层与Co层的厚度比为1.0~3.0:1,总厚度为1~5μm。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纳米多层结构VC/Co增韧涂层的制备方法,其方法为:将VC靶和Co靶分别安装在中频阴极上,靶面垂直于旋转工作台,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对基体进行沉积。本发明专利技术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在保持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的同时提高了涂层的韧性,可以满足防护涂层及耐磨涂层硬度和韧性的要求,其制备方法可操作性强、可控性好、易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质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属于陶瓷涂层领域。
技术介绍
硬质防护涂层主要是由金属键构成的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及由离子键构成的金属氧化物等形成的,这些涂层的硬度很高,但它们的韧性却很低,提高这些涂层的韧性和提高它们的硬度一样重要,特别是在摩擦磨损领域的应用中。过渡金属T1、V、W、Ta、Zr、Mo、Cr等都可与碳原子反应,生成金属碳化物涂层,金属碳化物涂层具有化学稳定性好、熔点高、硬度大的特点,但是,碳化物涂层韧性不好,较脆。许多研究通过复合一种与C结合力较差的金属,可以改变金属碳化物涂层的结构,从而改变涂层的性能。现在,研究较多的是仿效块体的碳化物陶瓷通过添加第八族元素(Fe,Co,Ni等)来提高韧性,但结果不太理想。如jansson等(“Surface&Coatings Technology”,第206 卷,第 583 590,2011 年)公布了一种 T1-C-Me 涂层,其中 Me 为 Al,Fe, Ni, Cu, Pt 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是,此涂层的硬度只有7 18GPa。20世纪70年代初,Koehler提出了弹性模量相当大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其特征在于,由VC层和Co层交替沉积而成,相邻的一层VC层和一层Co层构成一个双层周期层,每个双层周期层的厚度为1~88nm,每个双层周期层中VC层与Co层的厚度比为1.0~3.0:1,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的总厚度为1~5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其特征在于,由VC层和Co层交替沉积而成, 相邻的一层VC层和一层Co层构成一个双层周期层,每个双层周期层的厚度为I 88nm,每个双层周期层中VC层与Co层的厚度比为1. O 3. O :1,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的总厚度为I飞μπ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其特征在于,每个双层周期层的厚度为3 60n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其特征在于,每个双层周期层的厚度均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其特征在于,每个双层周期层的厚度为6 24. 9nm,每个双层周期层中VC层与Co层的厚度比为2. O 3. O :1,且每个双层周期层的厚度均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Γ4任一项所述的纳米多层结构的VC/Co增韧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VC靶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峰张晓娟李艳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