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26106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9 0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涂布层,所述涂布层包含由树脂(A)形成的数均粒径为4μm以上的粒子(a),在粒子(a)的表面上附着有数均粒径为0.1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的粒子(b)。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下述层叠反射膜、光学片材,对于所述层叠反射膜、光学片材而言,即使液晶电视内的温度为高温,产生与以往相同或更严重的程度的、因导光板的翘曲而导致的对反射板的负荷及因导光板的热膨胀及收缩而导致的导光板与反射板的摩擦,也能够防止因密合而导致的亮度不均、防止导光板及反射板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有包含粒子的涂布层的层叠膜、及使用了该层叠膜的背光源单元。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器中使用照射液晶盒(liquid crystal cell)的背光源。以往,根据液晶显示器的种类,在较小的液晶监视器中采用边光(edge light)方式的背光源,而在较大的液晶电视中采用直下型的背光源。作为这些背光源用反射膜,通常使用利用气泡形成的多孔质的白色膜(专利文献1)。另外,为了防止因从冷阴极管发出的紫外线而导致的膜颜色变黄,还提出了层叠有紫外线吸收层的白色膜(专利文献2、3)。此外,尤其是作为可合适地与附加有棱镜形状的导光板一同使用的反射膜,还开发了在基材片层上层叠包含软质珠的层而成的反射膜(专利文献4、5)。随着液晶电视的薄型化,在液晶电视中也采用了边光方式的背光源,与此同时,正在积极地进行关于边光方式的背光源的开发。此外,为了降低电力消耗及无汞化,采用发光二极管(以下,简称为LED)作为光源。与笔记本电脑、台式监视器不同,液晶电视要求高亮度,需要配置多个LED。因此,需要制成使用了热导率高的铝的壳体,并采取散热措施。然而,在采用了铝的情况下,机械强度容易降低。因此,需要利用例如拉深成型在壳体上形成凹凸。此外,在边光型的背光源中,作为光学构件的导光板是必须的。关于导光板,对于以往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监视器而言,25英寸型左右以下的尺寸就足够了,但液晶电视需要30~100英寸型。因此,主要开发了对丙烯酸板(acrylic plate)实施点印刷而成的具有凸状部的导光板,具有利用激光加工、UV转印法产生的凹状部的导光板等。因此,为了防止划伤导光板或与导光板密合,对于所述反射板而言,已开发了下述反射膜:在与导光板接触的面上调节软质珠的平均粒径、掩埋率从而抑制珠的脱落并抑制由密合导致的白点缺陷的产生的反射膜;通过控制膜的缓冲率从而抑制亮度不均及白点缺陷的产生的反射膜;将包含2种硬度不同的珠的层层叠于基材片材上而形成的反射膜(专利文献6、7、8)。另一方面,通过在导光板与液晶面板之间配置使光扩散的扩散片、控制光的行进方向的棱镜片材等光学片材,从而不仅提高来自导光板的光的出光效率,而且改善亮度不均。由于这些光学片材也与导光板接触,所以开发了下述技术:对与导光板接触的面实施珠涂覆,防止划伤导光板或与导光板密合(专利文献9、10)。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6629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9051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92018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8-512719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9-244509号公报专利文献7:国际公开第2011/105294号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2-242489号公报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8-262147号公报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7-867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为了节省成本而采用使用了热导率低的钢板、树脂的壳体,所以壳体内的温度上升,导光板反复收缩、膨胀,因此,产生以下情况:导光板翘曲,部分地与反射板、光学片材强烈地互相摩擦。因此,对于反射板及光学片材而言,可举出以下的问题点。问题(1):导光板与反射板及光学片材不均匀地密合,产生亮度不均;问题(2):导光板与反射板及光学片材密合,由于导光板的热膨胀、收缩而在反射板及光学片材上产生褶皱,产生亮度不均;问题(3):对导光板表面上造成损伤,及/或反射板表面、光学片材的珠被刮落,产生亮度不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膜,对于所述层叠膜而言,即使液晶电视内的温度比现有技术中的温度高,产生与以往相同或更严重的程度的因导光板的翘曲而导致的对反射板、光学片材的负荷、摩擦,也能够防止因密合而导致的亮度不均、防止导光板及反射板、光学片材的损伤。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膜具有以下的构成。(1)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涂布层,所述涂布层包含由树脂(A)形成的数均粒径为4μm以上的粒子(a),在粒子(a)的表面上附着有数均粒径为0.1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的粒子(b)。(2)上述记载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白色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涂布层,所述涂布层包含由树脂(A)形成的数均粒径为4μm以上的粒子(a),在粒子(a)的表面上附着有数均粒径为0.1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的粒子(b)。(3)如(1)所述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上述膜是透明的,上述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60%以上。(4)如(1)或(3)所述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1个粒子(a)的表面上平均附着有10个以上的粒子(b)。(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中,粒子(a)是由聚酯树脂形成的。(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中,粒子(b)是由与树脂(A)不同的树脂(B)形成的。(7)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中,粒子(b)是无机粒子。(8)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涂布层的厚度小于1μm。(9)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涂布层的厚度小于0.5μm。(10)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中,粒子(a)的数均粒径为4μm以上且为60μm以下。(11)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中,粒子(b)的数均粒径为100nm以上且为800nm以下。(12)如(1)、(2)、或(4)~(1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是用于边缘型背光源单元的反射板。(13)边缘型背光源单元,其使用了(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膜,可防止反射板、光学片材所涉及的上述问题(1)~(3),即,(1)导光板与反射板及光学片材不均匀地密合,产生亮度不均;(2)导光板与反射板及光学片材密合,由于导光板的热膨胀、收缩而在反射板及光学片材上产生褶皱,产生亮度不均;(3)对导光板表面造成产生损伤,及/或反射板表面、光学片材的珠被刮落,产生亮度不均。附图说明[图1]层叠膜表面的粒子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照片。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膜是下述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涂布层,所述涂布层包含由树脂(A)形成的数均粒径为4μm以上的粒子(a),在粒子(a)的表面上附着有数均粒径为0.1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的粒子(b)。(1.1)层叠膜的涂布层本专利技术的涂布层中含有的粒子由附着有粒子(b)的粒子(a)形成。通过使粒径小的粒子(b)附着于粒子(a)的表面,从而可消除下述缺陷:由于导光板的热膨胀、收缩而在反射板或光学片材上产生褶皱,产生亮度不均。另外,可消除下述缺陷:由于导光板与反射板或光学片材摩擦而损伤导光板表面、及/或反射板或光学片材表面的珠被刮落,结果产生亮度不均。具有这些效果的详细机理虽不明确,但认为其原因如下:在导光板与反射板或光学片材进行压接并施加剪切力时,通过将小粒径的粒子(b)设置于粒子(a)的表面上,从而摩擦应力降低,粒子(a)不会粘附在导光板上,不会在导光板与反射板或光学片材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力。作为使粒子(b)附着于粒子(a)的表面上的方法,例如,可优选例举利用T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层叠膜

【技术保护点】
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涂布层,所述涂布层包含由树脂(A)形成的数均粒径为4μm以上的粒子(a),在粒子(a)的表面上附着有数均粒径为0.1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的粒子(b)。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27 JP 2014-0653511.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涂布层,所述涂布层包含由树脂(A)形成的数均粒径为4μm以上的粒子(a),在粒子(a)的表面上附着有数均粒径为0.1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的粒子(b)。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白色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涂布层,所述涂布层包含由树脂(A)形成的数均粒径为4μm以上的粒子(a),在粒子(a)的表面上附着有数均粒径为0.1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的粒子(b)。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是透明的,所述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60%以上。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在1个粒子(a)的表面上平均附着有10个以上的粒子(b)。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川茂俊内田裕田中照也仲村博门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