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座椅,旨在解决现有汽车座椅在汽车发生碰撞时驾驶员的胸部容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给驾驶员造成较大的伤害的不足。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椅座和椅背,椅座下端设置座椅架,椅座下端固定连接两条滑板,座椅架上固定连接两条和滑板适配的滑轨,滑板可滑动连接在滑轨内,座椅架靠近中间位置设有支撑板,支撑板朝向座椅后方的表面上设有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电连接设置在汽车上的碰撞传感器,支撑板上连接牵引杆,牵引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滑板上,牵引杆呈向座椅后方凸出的C字形,牵引杆靠近两端位置分别活动连接在支撑板上靠近两端位置。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不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减小伤害值。(*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座椅,更具体地说,它涉及ー种安全可靠的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变得更加頻繁。汽车发生碰撞事故吋,由于驾驶员离方向盘较近,驾驶员的胸部位置容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给驾驶员造成较大的伤害。目前已经设计出前后位置可以调节的汽车座椅,驾驶员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将座椅的前后位置调节到最舒适的位置,然后通过设置在座椅上的限位装置将座椅限位住,防止座椅前后移动。尽管这种座椅的位置可以前后调节,但是当发生碰撞时,座椅是固定在汽车上的,使驾驶员的胸部容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给驾驶员造成较大的伤害。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174952U,公告日2012年3月28日,技术的名称为汽车副驾驶座椅滑轨结构,包括座椅和座椅横梁,座椅底下设有两根纵向滑轨,座椅横梁为三段式结构,两根纵向滑轨按正交关系与三段座椅横梁相交叉且嵌放在三段座椅横梁中间的两处预留的间隙之中,纵向滑轨通过滑轨连接装置与车身固定连接,三段座椅横梁分别与车身焊接连接。这种汽车座椅的前后位置可以调节,保证了乘员的空间,使乘员乘车更加舒适。但是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容易碰撞到仪表板上,给乘员造成较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的汽车座椅在汽车发生碰撞时驾驶员的胸部容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给驾驶员造成较大的伤害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安全座椅,这种座椅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不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减小了乘员的伤害值。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包括椅座和椅背,椅座下端设置座椅架,椅座下端固定连接两条滑板,座椅架上固定连接两条和滑板适配的滑轨,滑板可滑动连接在滑轨内,其特征是,座椅架靠近中间位置设有支撑板,支撑板朝向座椅后方的表面上设有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和包覆在气体发生器外的气囊,气体发生器电连接设置在汽车上的碰撞传感器,支撑板上连接牵引杆,牵引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滑板上,牵引杆呈向座椅后方凸出的C字形,牵引杆靠近两端位置分别活动连接在支撑板上靠近两端位置。椅座通过滑板和滑轨的适配可前后调节连接在座椅架上,并通过限位装置限位。当碰撞传感器检测到汽车发生碰撞后,传感器将信号传送到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点火,气囊胀大,推动牵引杆向后移动。由于牵引杆与滑板固定连接,因此滑板就跟着一起向后移动,滑板的移动带动椅座向后移动,使坐在座椅上的乘员向后移动,发生汽车碰撞事故时乘员不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减小了乘员的伤害值。支撑板固定连接在座椅架上,而且气体发生装置设置在朝向座椅后方的表面上,使气体发生装置点火后,它的冲カ方向朝向座椅后方,有利于推动牵引杆向后移动。由于气囊胀大后的冲击カ是发散的,牵引杆呈向座椅后方凸出的C字形,有利于接收发散的冲击力,牵引杆更加容易被推动。这种座椅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不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减小了乘员的伤害值。作为优选,滑轨倾斜,滑轨的前端高后端低,倾斜角为3° 8°。滑轨倾斜,方便座 椅向后滑动。作为优选,支撑板竖直连接在座椅架上,支撑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滑轨的侧 面上。支撑板这样连接,连接强度好,气囊胀大方向和支撑板的表面垂直,方便推动牵引杆。作为优选,两滑轨的相对两侧面上均设有长条状腰圆形的槽孔,牵引杆的两端分 别穿过槽孔并与滑板固定连接。滑槽一方面方便牵引杆和滑板的连接固定,另一方面起到 限位的作用,防止乘员调节座椅前后位置时滑板滑过头。作为优选,滑轨包括底边、垂直连接在底边两长度方向的侧边,两侧边的上端边缘 设有翻边,两翻边相对设置,翻边中间沿长度方向向上凸起。翻边防止滑 板在滑轨内滑动时 上下窜动,使滑板和滑轨的连接可靠稳定。作为优选,牵引杆靠近两端位置为和滑轨平行的滑动段,滑动段可滑动连接在支 撑板上,牵引杆在两滑动段之间的部分通过折弯呈等腰梯形结构,梯形的顶端靠近座椅后 方。滑动段方便牵引杆在支撑板上的前后滑动,牵引杆折弯成这样的结构,使气囊胀大推动 的时候平稳可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汽车安全座椅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乘 员不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减小了乘员的伤害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座椅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滑轨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滑轨的剖视图;图中1、椅座,2、椅背,3、座椅架,4、滑板,5、滑轨,6、支撑板,7、气体发生器,8、气 囊,9、牵引杆,10、槽孔,11、底边,12、侧边,13、翻边,14、滑动段,15、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 述实施例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参见附图1),包括椅座1和连接在椅座1上的椅背2, 椅座1下端设置座椅架3 (参见附图2),椅座1下端固定连接两条滑板4,两条滑板4连接 在椅座1底面靠近左右两侧边缘位置。座椅架3上固定连接两条和滑板4适配的滑轨5,滑 轨5设置在座椅架3靠近左右两侧边缘位置。滑轨5倾斜,滑轨5的前端高后端低,倾斜角 为5。。滑板4可滑动连接在滑轨5内。座椅架3上两滑轨5之间设有两条垂直滑轨5的 横梁15。横梁15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两滑轨5上。座椅架3靠近中间位置设有支撑板6, 支撑板6竖直连接在座椅架3上,支撑板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滑轨5的侧面上。滑轨 5 (参见附图4)包括底边11、垂直连接在底边两长度方向的侧边12,两侧边12的上端边缘 设有翻边13,两翻边13相对设置,翻边13中间沿长度方向向上凸起。支撑板6朝向座椅后 方的表面上设有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电连接设置在汽车上的碰撞传感器。气体发生装置设置在支撑板6的中间位置,气体发生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7和包覆在气体发生器外的气囊8,碰撞传感器电连接气体发生器7。支撑板6上连接牵引杆9,牵引杆9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滑板4上,牵引杆9呈向座椅后方凸出的C字形,牵引杆9靠近两端位置分别活动连接在支撑板6上靠近两端位置。两滑轨5的相对两侧面上均设有长条状腰圆形的槽孔10 (參见附图3),牵引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折弯穿过槽孔10并与滑板4固定连接。牵引杆9靠近两端位置为和滑轨5平行的滑动段14,滑动段14可滑动连接在支撑板6上,牵引杆9在两滑动段14之间的部分通过折弯呈等腰梯形结构,梯形的顶端靠近座椅后方。支撑板6上设有连接孔,滑动段14可滑动连接在连接孔内。牵引杆9设置在靠近后方的横梁15的上方。当碰撞传感器检测到汽车发生碰撞后,传感器将信号传送到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点火,气囊胀大,推动牵引杆向座椅后方移动,由于牵引杆与滑板固定连接,因此滑板就跟着一起向后移动,滑板的移动带动椅座向后移动,使坐在座椅上的乘员向后移动,发生汽车碰撞事故时乘员不易碰撞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减小了乘员的伤害值。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包括椅座(1)和椅背(2),椅座下端设置座椅架(3),椅座下端固定连接两条滑板(4),座椅架上固定连接两条和滑板适配的滑轨(5),滑板可滑动连接在滑轨内,其特征是,座椅架靠近中间位置设有支撑板(6),支撑板朝向座椅后方的表面上设有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7)和包覆在气体发生器外的气囊(8),气体发生器电连接设置在汽车上的碰撞传感器,支撑板上连接牵引杆(9),牵引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滑板上,牵引杆呈向座椅后方凸出的C字形,牵引杆靠近两端位置分别活动连接在支撑板上靠近两端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包括椅座(I)和椅背(2),椅座下端设置座椅架(3),椅座下端固定连接两条滑板(4),座椅架上固定连接两条和滑板适配的滑轨(5),滑板可滑动连接在滑轨内,其特征是,座椅架靠近中间位置设有支撑板(6),支撑板朝向座椅后方的表面上设有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7)和包覆在气体发生器外的气囊(8),气体发生器电连接设置在汽车上的碰撞传感器,支撑板上连接牵引杆(9),牵引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滑板上,牵引杆呈向座椅后方凸出的C字形,牵引杆靠近两端位置分别活动连接在支撑板上靠近两端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安全座椅,其特征是,滑轨倾斜,滑轨的前端高后端低,倾斜角为3° 8°。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初永平,王桃英,光玲玲,周大永,刘卫国,潘之杰,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