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涉及汽车模具技术领域,用来解决现有拉深模具容易造成汽车前门内板的门框弧形区域起皱的问题。所述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包括凸模和凹模,所述凹模上设有汽车前门内板的成型区域,所述成型区域包括门板成型区域和门框成型区域,在凹模上对应门框成型区域的弧形区域的外侧设有第一拉延筋。本用于汽车覆盖件的拉深成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
技术介绍
像车身覆盖件等这样的大型工件一般是通过拉深成型的,在拉深成型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工件几何型面的不对称,使得板坯在成型时各处材料沿凹模口的流动速度不均衡,造成拉深后的工件局部减薄量较大从而出现颈缩或破裂,而有些部位则会出现起皱、波纹等质量缺陷。例如汽车前门内板在拉深成型时,通常为了简化工艺,降低成本,采用门板和门框一体成型。但门框的弧形区域成型深度比其它部位相对较大,因此该处极易起皱,这就会导致生产线停工重新调试模具或是线下人工维修前门内板,这样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人工维修的质量不易保证。因此,提供一种拉深模具,以解决现有拉深模具容易造成汽车前门内板的门框弧形区域起皱的问题,成为本领域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以解决现有拉深模具容易造成汽车前门内板的门框弧形区域起皱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包括凸模和凹模,所述凹模上设有汽车前门内板的成型区域,所述成型区域包括门板成型区域和门框成型区域,其特征在于,在凹模上对应门框成型区域的弧形区域的外侧设有第一拉延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延筋沿纵向由多段横截面不同的拉延筋段构成。优选地,所述第一拉延筋对应所述弧形区域的拉延筋段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相邻的拉延筋段的横截面尺寸。优选地,所述第一拉延筋的拉延筋段的横截面为弧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延筋的各所述拉延筋段之间是光滑过渡的。进一步地,所述拉深模具还包括第二拉延筋,所述第二拉沿筋设在所述第一拉延筋沿所述成型区域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拉延筋的横截面沿纵向是等截面或变截面的。进一步地,所述拉深模具还包括压边圈,所述压边圈设在所述凸模和所述凹模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拉深模具还包括导板,所述导板分为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所述第一导板设在所述凹模上,所述第二导板设在所述压边圈上。进一步地,所述拉深模具还包括多个平衡块,所述平衡块设在所述成型区域的周围。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由于在门框成型区域的弧形区域的外侧设置了第一拉延筋,因此在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成型过程中,第一拉延筋可以控制拉延进料阻力,保证板料得到充分拉延,避免在门框的弧形区域起皱。解决了现有拉深模具容易导致汽车前门内板的门框弧形区域起皱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2所示拉延筋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3所示拉延筋段沿A-A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3所示拉延筋段沿B-B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3所示拉延筋段沿C-C向的剖视图;图7为图3所示拉延筋沿D-D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包括凸模(未图示)和凹模1,凹模I上设有汽车前门内板的成型区域2,成型区域2包括门板成型区域21和门框成型区域22,在凹模I上对应门框成型区域22的弧形区域221的外侧设有第一拉延筋3。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由于在门框成型区域22的弧形区域221的外侧设置了第一拉延筋3,因此在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成形过程中,第一拉延筋3可以控制拉延进料阻力,保证板料得到充分拉延,避免在门框的弧形区域起皱。解决了现有拉深模具容易导致汽车前门内板的门框弧形区域起皱的问题。如图3和图7所示,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拉延筋3沿纵向由多段横截面不同的拉延筋段(31、32、33)构成。多段拉延筋段(31、32、33)形成阶梯状拉延筋3,通过拉延筋横截面尺寸不同,控制板料的拉延进料阻力。相对等截面拉延筋,采用变截面拉延筋,可以根据不同的成型深度,控制拉延阻力的大小,使工件各部位材料减薄率均匀,避免起皱或开裂。在本实施例中,各拉延筋段沿纵向的长度L1、L2、L 3可以根据工件的大小和成型深度不同具体确定。而且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三段拉延筋段,具体拉延筋段的数目可以根据工件的大小和成型深度不同具体确定。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拉延筋3对应弧形区域221的拉延筋段31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相邻的拉延筋段(31、32)的横截面尺寸。这是因为弧形区域的成型深度较大,因此,该部位通过较大横截面为C-C的拉延筋段31,增大走料阻力,保障板料得到充分拉延。同时,相邻的较小横截面为B-B的拉延筋段32对进料进行补充,随着成型深度不断加深,与横截面为B-B的拉延筋段32相邻的更小的横截面为A-A的拉延筋段33对板料进行二次补充。通过不同横截面尺寸限制不同阶段的走料速度来控制工件起皱程度,从而起到抑制工件起皱,提闻质量品质的目的。如图4-图6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拉延筋的拉延筋段的横截面为弧形,半径分别为R1、R2、R 3,高度分别为H1、H2、H 3。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视板件尺寸的大小和成型深度的不同,各所述拉延筋段的横截面也可以为矩形或梯形或其中任意二者或三者沿纵向以任意顺序的组合。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拉延筋的各所述拉延筋段之间是光滑过渡的。这可以通过如图4-图6所示的半径为R的圆角看出。这样可以使各所述拉延筋段对走料速度的控制得以平稳过渡,有效防止工件起皱。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拉深模具还包括第二拉延筋4,第二拉沿筋4设在所述第一拉延筋3沿成型区域2的外侧。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走料阻力,确保走料均勻。优选地,第一拉延筋与第二拉延筋的间距为2cm。其中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拉延筋的横截面沿纵向是可以是等截面或变截面的,具体可根据板件尺寸的大小和成型深度的不同确定。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拉深模具还可以包括压边圈,所述压边圈设在所述凸模和所述凹模之间。这样可以防止板坯料在受拉时的横向移动,影响到工件的拉深。其次,如图1所示,所述拉深模具还可以包括导板,所述导板分为第一导板5和第二导板(未图示),第一导板5设在凹模I上,所述第二导板设在所述压边圈上。所述导板的设置是为了给模具提供导向,以免产生偏差,影响工件质量。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深模具还可以包括多个平衡块6,平衡块6设在成形区域2的周围。这是为了保证成型区域2的均衡受力。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包括凸模和凹模,所述凹模上设有汽车前门内板的成型区域,所述成型区域包括门板成型区域和门框成型区域,其特征在于,在凹模上对应门框成型区域的弧形区域的外侧设有第一拉延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门内板的拉深模具,包括凸模和凹模,所述凹模上设有汽车前门内板的成型区域,所述成型区域包括门板成型区域和门框成型区域,其特征在于,在凹模上对应门框成型区域的弧形区域的外侧设有第一拉延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延筋沿纵向由多段横截面不同的拉延筋段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延筋对应所述弧形区域的拉延筋段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相邻的拉延筋段的横截面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延筋的拉延筋段的横截面为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延筋的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宝静,师蕊,马文涛,臧传福,张卫峰,杨剑波,魏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