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技术中,围绕如何实现全耗尽型器件的整体构思,研发的重心转向立体型器件结构。立体型器件结构是指在绝缘体上娃(Silicon-On-1nsulator, SOI)上形成 FinFET,包括在硅鳍片(Fin)的中间形成的沟道区、在硅鳍片的侧壁形成的栅极以及在硅鳍片两端形成的源/漏区。当前,立体型器件结构已出现双鳍结构,即,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两个并行的鳍型沟道(鳍片),在每个鳍型沟道的两端分别接有各自的源/漏区,每个鳍型沟道的外侧侧壁具有各自的栅极,从而以两个并行的鳍型沟道为基础形成两个半导体器件。在半导体器件中,阈值电压是一个很重要的电性参数,是使源极和漏极之间形成导电沟道所需的栅极电压。阈值电压随物理条件的变化会产生飘移,其中,随物理条件的变化产生的飘移越小,则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就可靠。因此,亟需提出,可以有效地调整双鳍型半导体器件的阈值电压,提高双鳍型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可以有效地调整双鳍型半导体器件的阈值电压,提高双鳍型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a)提供衬底,在该衬底上形成并行两个半导体鳍片、以及用于形成源/漏区的源/漏结构,其中,该源/漏结构分别与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的两端相连接;b)形成栅介质层(400)以覆盖所述衬底、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以及所述源/漏结构;c)形成相互分离的第一栅极(501)、第二栅极(502)以及第三栅极(503),其中,所述第一栅极(501)和第二栅极(502)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背离的外侧侧壁上,所述第三栅极(503)位于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相邻的内侧侧壁之间;d)在所述源/漏结构中形成源/漏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a)提供衬底,在该衬底上形成并行两个半导体鳍片、以及用于形成源/漏区的源/漏结构,其中,该源/漏结构分别与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的两端相连接; b)形成栅介质层(400)以覆盖所述衬底、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以及所述源/漏结构; c)形成相互分离的第一栅极(501)、第二栅极(502)以及第三栅极(503),其中,所述第ー栅极(501)和第二栅极(502)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背离的外侧侧壁上,所述第三栅极(503)位于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相邻的内侧侧壁之间; d)在所述源/漏结构中形成源/漏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包括 沉积栅极材料层(500)覆盖所述衬底、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以及所述源/漏结构,平坦化该栅极材料层(500)直至暴露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以及所述源/漏结构;以及 部分去除栅极材料层(500),在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背离的外侧侧壁上形成第一栅极(501)和第二栅极(502),在所述两个半导体鳍片相邻的内侧侧壁之间形成第三栅极(50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衬底包括体娃衬底或者绝缘体上半导体衬底。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栅介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慧珑,尹海洲,骆志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