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2258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0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包括除湿层(3),位于内层,包含电晕树脂层(4)、除湿功能层(5)与热封树脂层(6);防潮层(1),位于外层,与所述除湿层(3)之间通过粘接层(2)粘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电晕树脂层(4)经电晕处理的一侧连有所述粘接层(2),另一侧为所述除湿功能层(5);所述除湿功能层(5)另一侧为所述热封树脂层(6)。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除湿防潮封装薄膜的制备方法,通过所述防潮层(1)材料上涂覆所述粘接层(2)材料,将所述除湿层(3)材料铺附于所述粘接层(2)材料上,冷却固化即制得一种多层结构的除湿防潮封装薄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涉及一种食品、药品用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食品、药品包装的发展向提高强度、阻隔性(隔水汽、阻氧、阻油)、减少用量(壁厚)、环保、多功能等方面发展。为确保食品、药品包装的安全,包装材料必须具备高的水汽阻隔性。国家标准GB/T 5048关于防潮包装的说明中指出根据包装薄膜的透湿量可将包装薄膜分为四个等级温度40±1°C、相对湿度80% 92%条件下,透湿量< 2g/(m2 *24h) 的薄膜称为I级防潮包装薄膜;温度40±1°C、相对湿度80% 92%条件下,透湿量< 5g/(m2 · 24h)的薄膜称为2级防潮包装薄膜;温度40土1°C、相对湿度80% 92%条件下,透湿量< 15g/(m2 *24h)的薄膜称为3级防潮包装薄膜;温度40±1°C、相对湿度80% 92%条件下,透湿量彡15g/(m2 · 24h)的薄膜则不属于防潮包装薄膜。然而,单纯追求高的水汽阻隔性只能减少外界环境中水分进入包装内的速度,而无法去除内装物自身吸附的水汽及包装作业中残留于包装内的水汽,如此对食品、药品依旧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市场上常采用防潮剂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湿层(3),位于内层,为多层结构,包括电晕树脂层(4)、除湿功能层(5)与热封树脂层(6);防潮层(1),位于外层,与所述除湿层(3)之间通过粘接层(2)粘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电晕树脂层(4)经电晕处理的一侧连有所述粘接层(2),另一侧为所述除湿功能层(5);所述除湿功能层(5)另一侧为所述热封树脂层(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除湿层(3),位于内层,为多层结构,包括电晕树脂层(4)、除湿功能层(5)与热封树脂层(6); 防潮层(I ),位于外层,与所述除湿层(3)之间通过粘接层(2)粘接在一起; 其中,所述电晕树脂层(4)经电晕处理的一侧连有所述粘接层(2),另一侧为所述除湿功能层(5);所述除湿功能层(5)另一侧为所述热封树脂层(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2)材料是单组份型聚氨酯,或者是多组分型聚氨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潮层(I)材料是以下所述材料中的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镀铝膜复合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铝膜复合材料或定向拉伸聚丙烯-聚酯镀铝膜复合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晕树脂层(4)材料为基体材料,所述基体材料为以下材料中的一种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武辉李俊伍秋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海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