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多个风扇单元及多个把手。风扇架包括一载板及多个间隔板,间隔板平行立于载板上,以定义出多个风扇设置区。间隔板具有面向对应的风扇设置区的至少一第一定位部及至少一第一导引部。风扇单元具有前端面及两侧面,前端面连接两侧面,且两侧面上分别具有与第一导引部配合的第二导引部,风扇单元适于藉第二导引部沿着第一导引部移动。把手设置于前端面,其两端弯折形成两枢接部,枢接部分别枢设于两侧面上,且把手的枢接部具有第二定位部,当把手朝前端面枢转时,第二定位部适于与对应的第一定位部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风扇单元的总成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简易且快速组装的 风扇单元总成。
技术介绍
伺服器是为网络系统中服务各电脑的核心电脑,可提供网络使用者需要的磁盘与 打印服务等功能,同时也可供各用户端彼此分享网络环境内的各项资源。伺服器的基本架 构和一般的个人电脑大致相同,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及输入/输出(I/ O)设备等部件所组成,并由总线(Bus)在内部将其连接起来,通过北桥晶片连接中央处理 器和存储器,而通过南桥晶片连接输入/输出设备等。伺服器大多依赖多个散热风扇的运行来进行散热,而这些散热风扇配置于一风扇 框架中,以组成具有强大冷却气流的散热风扇组。在伺服器中,传统风扇模组的组立方式多 是使用螺丝将风扇以及固定在机壳的固定架组立在一起。为了要让风扇固定于固定架,通 常是使用至少四个螺丝穿过固定架的四个角落并锁入风扇。当组装人员在锁入螺丝时,有 时会因为螺丝孔位置与机壳过近,使得操作空间受限,而不便进行锁固动作,因此对于现有 风扇模组固定于机壳的组立方式,确实有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其可实现风扇单元的简易且快速的组装。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风扇单元总成,适用于一电子装置,风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 多个风扇单元以及多个把手。风扇架包括一载板以及多个间隔板,间隔板相互平行地立于 载板上,以与载板共同定义出多个风扇设置区,各间隔板具有面向所对应的风扇设置区的 至少一第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一第一导引部。风扇单元分别设置于风扇设置区内,各风扇单 元具有一前端面以及相对的两侧面,前端面连接两侧面,且两侧面上分别具有面向所对应 的间隔板的一第二导引部,各第一导引部与所对应的第二导引部相互配合,当各风扇单元 被组装至所对应的风扇设置区时,各风扇单元藉由两第二导引部沿着所对应间隔板上的第 一导引部移动。把手分别设置于风扇单元的前端面,各把手的两端弯折形成两枢接部,两枢 接部分别枢设于两侧面上,使把手适于相对于风扇单元枢转,且各把手的两枢接部分别具 有一第二定位部,当各风扇单元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内且把手朝向前端面枢转时,各把手 上的两第二定位部适于分别与所对应的两间隔板上的两第一定位部相互干涉。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部包括朝向风扇单元凸出的一定位柱, 各第二定位部包括对应于定位柱的一定位槽,各定位槽具有一开放端,当各风扇单元被组 装至风扇设置区内且把手朝向前端面枢转时,各定位柱适于由所对应的定位槽的开放端进 入定位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引部包括朝向各风扇单元凸出的一承靠 部,而各第二导引部包括面向所对应的间隔板的两相互平行的凸肋,两凸肋之间形成一导引槽,而承靠部适于在导弓丨槽内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靠部是直接对间隔板进行冲压而形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具有一底板以及一主机板模组,载板 为底板的一部分,且主机板模组配置于底板上,主机板模组上还包括多个一第二连接器,第 二连接器适于在风扇单元被组装至该风扇设置区内时,分别与第一连接器结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把手还具有一抵靠部,当各风扇单元被组装至风 扇设置区内且把手朝向前端面枢转时,抵靠部抵靠第二连接器,以将第二连接器压着于第 一连接器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风扇单元还包括一框架、一风扇以及多个挠性件。 框架组装于风扇架上,其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以及两第三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 体相对设置,第三板体分别连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风扇配置于框架内,挠性件分别设置 于第一板体与风扇之间以及第二板体与风扇之间,风扇藉由挠性件悬吊于框架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挠性件包括一固定部、一间隔部与一插销部,固 定部连接框架,间隔部承靠于框架与风扇之间,而插销部插入风扇的一开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 一上凸缘以及至少一下凸缘,上凸缘及下凸缘由减震材料做成,当各风扇单元被组装至风 扇设置区内时,下凸缘承靠载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一上盖,当该上盖罩覆风扇单元 总成时,风扇单元仅靠上凸缘承靠上盖。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利用设置于风扇单元前端面的把手,其两端的枢接部分别枢设 于与风扇单元两侧面上,使把手适于相对风扇单元枢转,且于风扇单元的两侧面分别设置 第二导引部,并于对应两侧面的两间隔板分别设置一对应第二导引部的第一导引部,当风 扇单元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内时,即可藉由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的相互配合而顺利被 导引至风扇设置区内。使用者再将把手朝前端面枢转,使把手的第二定位部分别与两侧的 间隔板上的第一定位部卡合,进而将风扇单元固定于风扇设置区内,省去了锁螺丝的繁琐 过程及不便。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 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组装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示意图。图4为风扇单元的侧视图。图5为风扇单元的爆炸图。图6为第一板体与挠性件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风扇单元总成110:风扇架112载板114间隔板118底板119主机板模组120风扇单元122风扇122a:前端面122b:侧面124框架126挠性件126a:固定部126b:间隔部126c:插销部128开孔 130把手132枢接部134抵靠部140第一连接器150第二连接器152理线部162第一定位部162a:定位柱164第一导引部164a :承靠部170第二定位部172定位槽172a:开放端174头部176颈部182第一板体182a:上缘182b:下缘184第二板体186第三板体188下凸缘189上凸缘190第二导引部192凸肋194导引槽Dl :枢转方向D2:组装方向S1:风扇设置区·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组装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风扇单元的总成10适用于一电子装置,其包括一风扇架110、多个风扇单元120、多个把手130。风扇架110包括一载板112以及多个间隔板114。间隔板114平行地立于载板112上,以与载板112共同定义出多个风扇设置区 SI,风扇单元120分别配置于对应的风扇设置区SI内。各间隔板114具有朝向所对应的风扇设置区SI的一第一定位部162以及至少一第一导引部164。风扇单元120设置于风扇设置区SI内且具有一前端面122a以及相对的两侧面 122b,且前端面122a连接两侧面122b。相临的两风扇设置区SI共用一个间隔板114,且间隔板114两侧分别面向对应的风扇单元120而各具有第一导引部164。风扇单元120的两侧面122b上分别具有面向所对应的间隔板114的一第二导引部190,各第一导引部164与所对应的第二导引部190相互配合。当各风扇单元120被组装至所对应的风扇设置区SI 时,风扇单元120藉由第二导引部190沿着所对应的间隔板114上的第一导引部164移动。 把手130设直于如纟而面122a,且把手130的两纟而弯折形成两枢接部132,且两枢接部1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一电子装置,该风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包括:一载板;以及多个间隔板,相互平行地立于该载板上,以与该载板共同定义出多个风扇设置区,各该间隔板具有面向所对应的该风扇设置区的至少一第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一第一导引部;多个风扇单元,分别设置于该些风扇设置区内,各该风扇单元具有一前端面以及相对的两侧面,该前端面连接该两侧面,且该两侧面上分别具有面向所对应的该间隔板的一第二导引部,各该第一导引部与所对应的该第二导引部相互配合,当各该风扇单元被组装至所对应的该风扇设置区时,各该风扇单元藉由该两第二导引部沿着所对应该两间隔板上的该些第一导引部移动;以及多个把手,分别设置于该些风扇单元的该前端面,各该把手的两端弯折形成两枢接部,该两枢接部分别枢设于该两侧面上,使该把手适于相对于该风扇单元枢转,且各该把手的该两枢接部分别具有一第二定位部,当各该风扇单元被组装至该风扇设置区内且该把手朝向该前端面枢转时,各该把手上的该两第二定位部适于分别与所对应的该两间隔板上的该两第一定位部相互干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家斌,张贵姣,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