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台气动缸撞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8389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台气动缸撞杆,包括引导轮毂,撞杆末端,撞杆末端与引导轮毂相连,引导轮毂顶端依次设有撞杆引导末端、橡胶垫片、以及刚性垫片,引导轮毂顶端还设有卡簧,引导轮毂顶端的腔壁上对应卡簧设有凹槽,该卡簧配合凹槽,将撞杆引导末端、橡胶垫片、刚性垫片限制在引导轮毂顶端的腔中。该滑台气动缸撞杆末端可以方便拆卸,当撞杆受到损坏时可随时进行更换,同时能够降低对滑台的冲击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领域,涉及汽车碰撞试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撞杆结构。
技术介绍
滑台试验是通过非破坏性的模拟车辆碰撞运动,对车辆碰撞时乘员在车厢内部受到二次碰撞而产生的伤害值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乘员保护装置的短期低成本开发。伺服加速度台车系统被设计用于仿真汽车碰撞试验,利用高度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的气动-液压伺服系统,结合气动-液压两种动力源的相互作用来产生碰撞波形,系统的气动部分提供驱动力来加速有导向的滑台,通过液压部分来平衡滑台下面的刹车刀的制动摩擦力来提供延缓加速的力,因此系统的气动部分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滑台试验仿真真实世界需要大量的能量来加速试验部件,系统在仿真碰撞前存储这种能量作为势能,势能以大量的压缩空气被存储,试验前系统根据设置将储存的气体充到气动缸中,气动缸发射滑台。本试验室设计的气动缸共有三个腔,分别为发射腔、气垫腔和缓冲腔。试验开始时通过系统设置和控制将压缩空气充入发射腔,然后发射腔的空气推动撞杆,撞杆推动滑台广生运动。因此气动缸的撞杆在每次试验中受到很大的力,存在着损坏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末端可方便拆卸进行维修的滑台气动缸撞杆。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如下—种滑台气动缸撞杆,包括引导轮毂,撞杆末端,所述撞杆末端与所述引导轮毂相连,所述引导轮毂顶端依次设有撞杆引导末端、弹性垫片、以及刚性垫片,所述引导轮毂顶端还设有卡簧,所述引导轮毂顶端的腔壁上对应所述卡簧设有凹槽,所述卡簧配合所述凹槽,将所述撞杆引导末端、橡胶垫片、刚性垫片限制在引导轮毂顶端的腔中。所述撞杆引导轮毂的前端开口,所述撞杆引导末的前端与撞杆引导轮毂的前端开口大小相同,所述撞杆引导末的后端与所述弹性垫片的尺寸相同。所述撞杆末端的前端凸出,所述凸起部分的顶端设有至少两个螺纹孔,所述引导轮毂后部对应设有至少两个螺纹孔,所述引导轮毂与所述撞杆末端经由至少两个螺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撞杆末端设有三个螺纹孔,所述三个螺纹孔沿轴线均匀分布,所述中心螺纹孔的孔径大于两边的两个螺纹孔。所述螺栓的固定孔均为沉头孔。所述撞杆引导末端为铝制材料。所述弹性垫片为橡胶垫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末端可以方便拆卸的撞杆,引导轮毂顶端依次放入刚性垫片、橡胶垫片及其撞杆引导末端后,通过尖嘴钳(专用工具)将卡簧夹紧装入到撞杆引导轮毂的凹槽内,在松开取出尖嘴钳即可,此时卡簧锁止刚性垫片、橡胶垫片及其撞杆引导末端,整个结构安装完毕。当试验中如果发现撞杆引导轮毂区域损坏,可按照相反顺序进行拆解,进行更换,同时能够降低对滑台的冲击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撞杆末端的俯视图;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至图3所不,一种滑台气动缸撞杆,包括引导轮毂10,撞杆末端20,撞杆末端20与引导轮毂10相连,引导轮毂10顶端依次设有撞杆引导末端11、弹性垫片12、刚性垫片13,引导轮毂顶端还设有卡簧14,引导轮毂顶端的腔壁上设有凹槽15,卡簧14配合凹槽15,将刚性垫片13、弹性垫片12、其撞杆引导末端11限制在引导轮毂顶端的腔中。本实施例中,弹性垫片12为橡胶垫片。本实施例中,刚性垫片13和橡胶垫片12均为圆形,撞杆引导轮毂10的前端开口,撞杆引导末端11的前部分与撞杆引导轮毂的前端缺口大小相同,后端与橡胶垫片的尺寸相同。在撞杆引导末端11与刚性垫片13之间设置橡胶垫片12,在撞杆推动滑台运动受到冲击力的过程中,橡胶垫片12对冲击力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可延长撞杆的使用寿命。撞杆末端20的前端凸出,凸出部分的顶端设有至少两个螺纹孔,引导轮毂后部对应设有至少两个螺纹孔,引导轮毂与撞杆末端经由至少两个螺栓30连接。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撞杆末端20设有三个螺纹孔,三个螺纹孔沿轴线均匀分布,中心螺纹孔较大,并设有垫片,两边两个螺纹孔较小。三个螺栓的固定孔均为沉头孔,螺栓的固定孔上部扩大能容纳整个螺栓头部,使螺头部不高于周围表面,与周围保持平面,不与刚性垫片直接接触。撞杆末端与撞杆引导轮毂通过图示的三个螺栓30进行连接,连接时,使用机械将螺栓30拧紧,可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引导轮毂10与撞杆末端20由于冲击力过大发生分离的现象。滑台气动缸撞杆在安装使用时,首先将经由如图4所示的3根螺栓30连接引导轮毂10与撞杆末端20,然后在引导轮毂10顶端依次放入刚性垫片13、橡胶垫片12及其撞杆引导末端11,然后用尖嘴钳(专用工具)将卡簧14夹紧装入到撞杆引导轮毂的凹槽15内,在松开取出尖嘴钳即可,此时卡簧15会锁止刚性垫片13、橡胶垫片12及其撞杆引导末端11,整个结构安装完毕。当试验中如果发现撞杆引导轮毂区域损坏,可按照相反顺序进行拆解,然后进行更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撞杆引导末端11为铝制材料,质地较软。在推动滑台运动的过程中,可降低对滑台的冲击损坏。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本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滑台气动缸撞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轮毂,撞杆末端,所述撞杆末端与所述引导轮毂相连,所述引导轮毂顶端依次设有撞杆引导末端、弹性垫片以及刚性垫片,所述引导轮毂顶端还设有卡簧,所述引导轮毂顶端的腔壁上对应所述卡簧设有凹槽,所述卡簧配合所述凹槽,将所述撞杆引导末端、橡胶垫片、刚性垫片限制在引导轮毂顶端的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台气动缸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撞杆引导轮毂的前端开口,所述撞杆引导末的前端与撞杆引导轮毂的前端开口大小相同,所述撞杆引导末的后端与所述弹性垫片的尺寸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台气动缸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撞杆末端的前端凸出,所述凸起部分的顶端设有至少两个螺纹孔,所述引导轮毂后部对应设有至少两个螺纹孔,所述引导轮毂与所述撞杆末端经由至少两个螺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台气动缸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撞杆末端设有三个螺纹孔,所述三个螺纹孔沿轴线均匀分布,所述中心螺纹孔的孔径大于两边的两个螺纹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台气动缸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固定孔均为沉头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台气动缸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撞杆引导末端为铝制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台气动缸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片为橡胶垫片。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台气动缸撞杆,包括引导轮毂,撞杆末端,撞杆末端与引导轮毂相连,引导轮毂顶端依次设有撞杆引导末端、橡胶垫片、以及刚性垫片,引导轮毂顶端还设有卡簧,引导轮毂顶端的腔壁上对应卡簧设有凹槽,该卡簧配合凹槽,将撞杆引导末端、橡胶垫片、刚性垫片限制在引导轮毂顶端的腔中。该滑台气动缸撞杆末端可以方便拆卸,当撞杆受到损坏时可随时进行更换,同时能够降低对滑台的冲击损坏。文档编号G01M7/08GK102998075SQ20121048434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台气动缸撞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轮毂,撞杆末端,所述撞杆末端与所述引导轮毂相连,所述引导轮毂顶端依次设有撞杆引导末端、弹性垫片以及刚性垫片,所述引导轮毂顶端还设有卡簧,所述引导轮毂顶端的腔壁上对应所述卡簧设有凹槽,所述卡簧配合所述凹槽,将所述撞杆引导末端、橡胶垫片、刚性垫片限制在引导轮毂顶端的腔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惠君曹国华顾小棚韩刚刘卫国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