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释型薄膜包衣预混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79309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缓释型薄膜包衣预混剂,包括成膜材料55~85份、滑石粉5~20份、三醋酸甘油酯5~20份、质量浓度为99%乙醇5~15份,成膜材料包括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两种成份在成膜材料中的质量比为1~10:1,上述成份均为质量份数,制备此预混剂的方法步骤:(1)成膜材料经低温粉碎后,再与上述成份按照所述质量份数,余量为纯化水常温混合并搅拌1h;(2)将上步的混合物在35~45℃下干燥5h后取样检验;(3)对(2)步干燥后的混合物过30~50目筛,过筛后均匀混合60分钟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通过改变成膜材料中的质量配比可控制药品有规律地释放药物,制备方法可提高聚合物的粉碎效率,直接获取合适粒度的预混剂颗粒和粉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包衣制作配方及工艺
,具体涉及到。
技术介绍
药物包衣技术是制剂生产中最古老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尽管如此,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包衣只是一种工艺技术,而不是科学。1930年专利技术了薄膜包衣技术,并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于制药工业后,人们对包衣有了新的认识,随着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具有各种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不断被引入该领域,薄膜包衣技术逐步成熟应用 于制剂生产中。我国的薄膜包衣技术推广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大型制药企业才开始引进这项技术,近些年来,随着薄膜包衣技术在我国制剂生产中的迅速发展,一些以推广应用该技术和研制开发经营相关包衣材料的专业技术公司相继,为薄膜包衣技术在制剂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药剂制剂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药物的包衣逐步实现了由糖衣到薄膜包衣的转变,薄膜包衣技术也已经发展到了把缓释材料作为包衣的主成份制得缓释型薄膜包衣,缓释型的药物薄膜包衣是使药物在胃液里按一定规律缓慢的释放,药物在较长时间一直保持有效药物浓度,从而达到减少药物剂量,提高药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缓释型薄膜包衣预混剂的开发与应用是薄膜包衣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解决了仅仅依靠片芯工艺、处方调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不足,现在的缓释型薄膜包衣预混剂中大多是纤维素衍生物作为成膜材料,不能实现通过成份配比改变药物释放的速度,它只能以一个速度在胃液里维持该速度释放,根据药物的种类不同,药物不同的释放速度决定着药物的治疗作用,如在治疗慢性病时,需要某一种药以每小时释放10%的药物浓度来维持药物的长效性,并以此来保证患者一天服用一次即可,用以防控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现在也有通过控制预混剂制成的薄膜厚度、微孔的孔径及微孔的弯曲度等来达到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目的,但是薄膜自身很薄,进行这种精确的薄膜厚度、孔径大小或弯曲度的改变就会非常复杂,且操作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薄膜包衣不能实现通过成份配比改变药物释放的速度,以及通过改变薄膜厚度、微孔的孔径及弯曲度控制各种药物释放速度操作方法复杂、精确度要求高、操作方法不便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以仅从成份量的改变来满足各种药物对于特定释放速度要求的薄膜包衣预混剂,同时也公开了这种薄膜包衣预混剂的制备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缓释型薄膜包衣预混剂,包括成膜材料55 85份、滑石粉5 20份、三醋酸甘油酯5 20份、质量浓度为99%乙醇5 15份,余量为纯化水,成膜材料包括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两种成份在成膜材料中的质量比为I 10:1,上述成份均为质量份数。聚醋酸乙烯酯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利用此种成份制成的薄膜包衣膜不溶于胃肠液和水,但能溶胀,形成孔道,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薄膜包衣预混剂,只需通过调整纤维素类衍生物与聚醋酸乙烯酯之间的配比就可对释药速度进行调节,成功的解决了药物口服普通制剂如片剂、胶囊剂、丸剂等不能有规律地释放药物,治疗作用不持久、毒副作用大、用药次数多等问题。上述的成膜材料中纤维素衍生物包括纤维素酯类、纤维素醚类、纤维素醚的酯类中的一种或两种成份混合。上述纤维素酯类包括纤维素乙酸酯、纤维素乙酸丁酸酯、纤维醋法酯中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上述纤维素醚类包括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中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上述纤维素醚的酯类包括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成份混合。 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制备缓释型薄膜包衣预混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将成膜材料低温粉碎,成膜材料包括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两种成份在成膜材料中的质量比为I 10:1,粉碎成膜材料的温度在50° C以下,粉碎后再与滑石粉、三醋酸甘油酯、质量浓度为99%乙醇溶液按质量份数55 85份、5 20份、5 20份、5 15份,余量为纯化水,常温均匀混合并搅拌lh,粉碎的成膜材料包括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两种成份在成膜材料中按照质量比I 10:1混合;(2)将上步的混合物在35 45°C下干燥5h后取样检验,如产品合格则进行下步;(3)对(2)步干燥后的混合物过30 50目筛,过筛后均匀混合60分钟,即可得到预混剂。其中,制备方法步骤(I)粉碎成膜材料中的纤维素衍生物同上述薄膜包衣预混剂中的纤维素衍生物成份。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薄膜包衣预混剂只需通过调整纤维素衍生物与聚醋酸乙烯酯之间的配比就可对释药速度进行调节,现有技术采取改变薄膜包衣厚度也可使药物释放速度进行改变,但是此种方法操作非常不便,薄膜包衣本身就很薄,一般厚度都在20 100微米,只能粗略的改变包衣薄膜的重量来改变其厚度,很难保证改变厚度后的薄膜包衣按照所需要的速度释放药物,在如此微观的条件下对其厚度或孔径大小做出改变,精确度不容易掌握,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所以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成膜材料中的质量配比就可达到控制药物有规律地释放药物,方法简单方便可控,适合于规模化生产;制备方法中选取低温粉碎法主要是因为聚醋酸乙烯酯和纤维素衍生物都是聚合物,在粉碎时产生的热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聚合物软化结块,使粉碎无法进行下去,同时聚合物的理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在50° C以下进行低温粉碎可提高粉碎聚合物的效率,使之直接形成需要的粒度颗粒,保证理化性质不受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变薄膜包衣厚度来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检测结果曲线示意 图2为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成膜材料中成份的配比来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检测结果图,是以药物释放时间为横轴,药物浓度为纵轴的各处方曲线对比图;图中曲线1、对薄膜包衣增其本身重量的3%,为处方I的药物释放速度曲线;曲线2、对薄膜包衣增其本身重量的4%,为处方2的药物释放速度曲线;曲线3、对薄膜包衣增其本身重量的5%,为处方3的药物释放速度曲线;曲线4、对薄膜包衣增其本身重量的6%,为处方4的药物释放速度曲线;曲线5、成膜材料中纤维素衍生物与聚醋酸乙烯酯的质量比为5:1的处方5药物释放速度曲线;曲线6、成膜材料中纤维素衍生物与聚醋酸乙烯酯的质量比为6:1的处方6药物释放速度曲线;曲线7、成膜材料中纤维素衍生物与聚醋酸乙烯酯的质量比为7:1的处方7药物释放速度曲线;曲线8、成膜材料中纤维素衍生物与聚醋酸乙烯酯的质量比为8:1的处方8药物释放速度曲线;曲线9、成膜材料中纤维素衍生物与聚醋酸乙烯酯的质量比为2:1的处方9药物释放速度曲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
技术实现思路
。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一种缓释型薄膜包衣预混剂,包括成膜材料80份、滑石粉5份、三醋酸甘油酯5份、质量浓度为99%乙醇5份,余量为纯化水,上述成份均为质量份数,其中,成膜材料包括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两种成份在成膜材料中的质量比为I 10:1,不同的配比可使药物释放速度不同,各种品种的药物可根据自身需要的特定释放速度来选择合适的纤维素衍生物与据醋酸乙酯之间的质量配比,滑石粉在预混剂中作为抗粘剂用,三醋酸甘油酯作为增塑剂用。上述的成膜材料中纤维素衍生物包括纤维素醚的酯类。上述纤维素醚的酯类常用的包括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释型薄膜包衣预混剂,包括成膜材料55~85份、滑石粉5~20份、三醋酸甘油酯5~20份、质量浓度为99%乙醇5~15份,其特征在于,成膜材料包括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两种成份在成膜材料中的质量比为1~10:1,上述成份均为质量份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佩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英茂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