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52191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1 08:33
一种增亮膜,包括基层,还包括复合在所述基层上的共聚酯层,所述共聚酯层的表面设有花纹;其中所述的共聚酯层为1,4-环己烷二甲醇改性共聚酯。其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将共聚酯层原料和基层原料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再共挤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之后形成拉伸膜;B.用具有花纹的已被加热的模压辊在共聚酯层上压出花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采用共挤、模压的方法,生产速度大大提高,并避免了涂布过程中的各种缺陷,提高了成品率;由于不需使用溶剂,在环保、安全性上也较涂布的方法要好;由于表面使用高透明的非结晶型共聚酯,所制成的增亮膜的透光率有所提升,从而达到降低使用能耗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亮膜以及增亮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液晶显示器(IXD)已经成为了当今最普遍的显示技术。因为LCD具有绿色环保,耗能低,低辐射,画面柔和等优点,所以LCD将会是未来几十年内主流的显示技术。LCD为非发光性的显示装置,须要借助背光源才能达到显示的功能。背光源性能的好坏除了会直接影响LCD显像质量外,背光源的成本占LCD模块的3-5%,所消耗的电力更占模块的75%,是LCD模块中相当重要的零组件。高精细、大尺寸的LCD,必须有高性能的背光技术与之配合,因此当LCD产业努力开拓新应用领域的同时,背光技术的高性能化亦扮演着幕后功臣的角色。背光源体系的主要构件包括光源、导光板、各类光学膜片。背光源体系中光学膜片主要包括反射膜、扩散膜和增亮膜三种。反射膜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光学表面的反射率。扩散膜的主要作用是将从导光板透出的光,透过扩散粒子来达到雾化光源的效果。棱镜片的主要功能为将灯源发出的光线与以导正,以增加发光效率。增亮膜的增亮原理,是将原先大视角的发散光聚拢在较小的角度范围内出射,从而增加了正视的亮度。传统的增亮膜一般是在PET基膜上涂布一层热固性树脂,然后进行UV固化或热固化以形成一定的表面结构。然而这种工艺程序复杂,生产效率低,不利于简化生产,并且该种方法是采用涂布的方法,其涂布液中含有挥发性深剂,会对环境、生产安全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增亮膜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亮膜,易成型加工,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小。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亮膜,包括基层,还包括复合在所述基层上的共聚酯层,所述共聚酯层的表面设有花纹;其中所述的共聚酯层为1,4_环己烷二甲醇改性共聚酯。优选的,所述的1,4_环己烷二甲醇改性共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共聚酯(PETG)。优选的,所述的基层为PET层,所述的花纹为若干菱形。上述增亮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将共聚酯层原料和基层原料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再共挤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之后形成拉伸膜,拉伸膜具有基层和共聚酯层;B.用具有花纹的已被加热的模压辊在共聚酯层上压出花纹。优选的,所述的模压辊加热至116 186°C。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采用共挤、模压的方法,生产速度大大提高,并避免了涂布过程中的各种缺陷,提高了成品率;由于不需使用溶剂,在环保、安全性上也较涂布的方法要好;由于表面使用高透明的非结晶型共聚酯,所制成的增亮膜的透光率有所提升,从而达到降低使用能耗的效果。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将共聚酯层原料PETG和基层原料PET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经过两层衣架式模头共挤复合后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形成具有基层和共聚酯层的拉伸膜,其中纵拉比控制在3. 6倍,横拉比控制在4. O倍,拉伸温度控制在80°C,再经过收卷、分切后制成一定宽度的拉伸膜,其中基层厚度控制在250微米,共聚酯层厚度控制在7微米,最后在共聚酯层上用具有菱形结构的模压辊进行直接模压形成顶角为120°的菱形结构,制得增亮膜,其中,模压辊的温度设定为116°C。实施例二将共聚酯层原料PETG和基层原料PET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经过两层衣架式模头共挤复合后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形成具有基层和共聚酯层的拉伸膜,其中纵拉比控制在3. 6倍,横拉比控制在4. O倍,拉伸温度控制在70°C,再经过收卷、分切后制成一定宽度的拉伸膜,其中基层厚度控制在250微米,共聚酯层厚度控制在7微米,最后在共聚酯层上用具有菱形结构的模压辊进行直接模压形成顶角为120°的菱形结构,制得增亮膜,其中,模压辊的温度设定为130°C。实施例三 将共聚酯层原料PETG和基层原料PET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经过两层衣架式模头共挤复合后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形成具有基层和共聚酯层的拉伸膜,其中纵拉比控制在3. 6倍,横拉比控制在4. O倍,拉伸温度控制在150°C,再经过收卷、分切后制成一定宽度的拉伸膜,其中基层厚度控制在250微米,共聚酯层厚度控制在7微米,最后在共聚酯层上用具有菱形结构的模压辊进行直接模压形成顶角为120°的菱形结构,制得增亮膜,其中,模压辊的温度设定为140°C。实施例四将共聚酯层原料PETG和基层原料PET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经过两层衣架式模头共挤复合后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形成具有基层和共聚酯层的拉伸膜,其中纵拉比控制在3. 6倍,横拉比控制在4. O倍,拉伸温度控制在110°C,再经过收卷、分切后制成一定宽度的拉伸膜,其中基层厚度控制在250微米,共聚酯层厚度控制在7微米,最后在共聚酯层上用具有菱形结构的模压辊进行直接模压形成顶角为120°的菱形结构,制得增亮膜,其中,模压辊的温度设定为186°C。实施例五将共聚酯层原料PETG和基层原料PET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经过两层衣架式模头共挤复合后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形成具有基层和共聚酯层的拉伸膜,其中纵拉比控制在3. 6倍,横拉比控制在4. O倍,拉伸温度控制在100°C,再经过收卷、分切后制成一定宽度的拉伸膜,其中基层厚度控制在250微米,共聚酯层厚度控制在7微米,最后在共聚酯层上用具有菱形结构的模压辊进行直接模压形成顶角为120°的菱形结构,制得增亮膜,其中,模压辊的温度设定为170°C。实施例六将共聚酯层原料PETG和基层原料PET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经过两层衣架式模头共挤复合后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形成具有基层和共聚酯层的拉伸膜,其中纵拉比控制在3. 6倍,横拉比控制在4. O倍,拉伸温度控制在130°C,再经过收卷、分切后制成一定宽度的拉伸膜,其中基层厚度控制在250微米,共聚酯层厚度控制在7微米,最后在共聚酯层上用具有菱形结构的模压辊进行直接模压形成顶角为120°的菱形结构,制得增亮膜,其中,模压辊的温度设定为150°C。权利要求1.一种增亮膜,包括基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合在所述基层上的共聚酯层,所述共聚酯层的表面设有花纹; 其中所述的共聚酯层为1,4_环己烷二甲醇改性共聚酯。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4_环己烷二甲醇改性共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共聚酯。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层为PET层,所述的花纹为若干菱形。4.一种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增亮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将共聚酯层原料和基层原料分别通过两台挤出机挤出再共挤形成基膜,基膜再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之后形成拉伸膜,拉伸膜具有基层和共聚酯层; B.用具有花纹的已被加热的模压辊在共聚酯层上压出花纹。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亮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压辊加热至116 186。。。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亮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这步骤A中,进行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时的温度控制在70 150°C。全文摘要一种增亮膜,包括基层,还包括复合在所述基层上的共聚酯层,所述共聚酯层的表面设有花纹;其中所述的共聚酯层为1,4-环己烷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亮膜,包括基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合在所述基层上的共聚酯层,所述共聚酯层的表面设有花纹;其中所述的共聚酯层为1,4?环己烷二甲醇改性共聚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培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