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包括:检测单元;控制单元,与检测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模数转换器、采样保持电容和参考电压源;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控制器;模数转换器连接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采样保持电容的负极连接到外部电源负极端口;检测端口连接到所述检测单元;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可以在连接到参考电压源的状态和连接到检测端口的状态之间切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和方法检测更为精确可靠,具有更高电磁环境抗干扰能力,具有更好电磁兼容性的,并且相对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的乘员乘坐识别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和方法及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现代道路交通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持续迅速的发展,而在车辆乘用安全领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主被动乘员安全保护技术。应用在车辆安全气囊控制、安全带锁止等领域的车辆座椅乘员占用识别的传感器技术也应运而生,并随着现代汽车科技的发展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此类乘员乘坐占用识别传感器通过对车辆上乘员座椅的被占用情况,来判断和决 定与该座椅位置相关的安全信号输出,进而决定诸如输出提醒信号、预置气囊起爆状态等。乘员乘坐识别传感器的一种现有技术是采用位于座椅内的柔性压力开关进行人体存在的监测。当人体存在于座椅之上时,臀部压力直接使得座椅内部的压力传感开关触发,进而产生一定阻抗变化范围内的阻性通断电阻信号输出。根据此信号,相关控制回路来识别和判断乘员座椅的占用情况。乘员乘坐识别传感器的另一种现有技术是采用RC振荡器等外源性振荡电路的频率检测方式,其采用高频振荡电压来驱动传感器的检测极板,通过检测外部物体在驱动频率下对检测极板的电容耦合情况,经运算系统进行耦合量的判断,进而实现传感器对乘员人体存在的判断。由于车辆安全系统要求的不断提高,乘员乘坐识别传感器除了要求具有很高的系统判断可靠性之外,同时也不断要求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性能价格比。但实际情况是,在目前的道路交通车辆的乘员乘坐识别传感领域,上述传感器由于传统技术的限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或缺点。在上述第一种采用压力开关技术的传感器中,当车辆使用一定时间后,由于乘员座椅长期承压颠簸、蠕动的作用,常常会发生传感器的部分传感点或回路局部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功能失效的情况。且这类失效故障报警常常以相关安全系统报警的形式出现,极大造成了车辆使用者的困扰。在此类系统故障维修中,也会产生很高的费用。在上述第二种采用外源性振荡器进行频率耦合检测的传感器中,由于需要在固定时间间隔内测量由于电容耦合而产生的频率改变,故完成每一次检测需要较长时间,这就对系统内部处理器的主频性能有较高要求,并且由于其易于受到传感检测极板对地频率漂移的影响,以及汽车车体内部众多电子产品产生的电磁波的干扰,使得设计此类产品的技术成本很高。同时,其振荡频率经传感电极板的辐射影响,亦对汽车电气的EMC电磁兼容性要求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品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检测精确可靠的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和方法及汽车座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电磁兼容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和方法及汽车座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成本低的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和方法及汽车座椅。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包括提供了一种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模数转换器、采样保持电容和参考电压源;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单元设有外部电源负极端口和检测端口 ;其中,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负极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负极端口,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还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或者 所述检测端口 ;所述检测端口连接到所述检测单元;其中,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可以在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的状态和连接到所述检测端口的状态之间切换。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极和屏蔽电极,所述检测电极连接到所述检测端口,所述屏蔽电极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所述检测电极和所述屏蔽电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层。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电极的面积大于所述检测电极的面积。进一步地,所述模数转换器、所述采样保持电容和所述参考电压源集成在所述控制器中。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人体支撑部和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其中,所述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人体支撑部中;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模数转换器、采样保持电容和参考电压源;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单元设有外部电源负极端口和检测端口 ;其中,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负极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负极端口,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还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或者所述检测端口 ;所述检测端口连接到所述检测单元;其中,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可以在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的状态和连接到所述检测端口的状态之间切换。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极和屏蔽电极,所述检测电极连接到所述检测端口,所述屏蔽电极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所述检测电极和所述屏蔽电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层。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电极的面积大于所述检测电极的面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乘员乘坐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一种乘员乘坐识别装置,所述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包括检测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模数转换器、采样保持电容和参考电压源;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单元设有外部电源负极端口和检测端口 ;其中,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负极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负极端口,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还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或者所述检测端口 ;所述检测端口连接到所述检测单元;其中,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可以在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的状态和连接到所述检测端口的状态之间切换; 使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使所述采样保持电容充电;使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连接到所述检测端口 ;用所述模数转换器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采样,获得检测电压;根据所述检测电压确定是否有乘员乘坐。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极和屏蔽电极,所述检测电极连接到所述检测端口,所述屏蔽电极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所述检测电极和所述屏蔽电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层。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检测电压确定是否有乘员乘坐包括比较所述检测电压和第一检测阈值,当所述检测电压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时,判定没有乘员乘坐;比较所述检测电压和第二检测阈值,当所述检测电压小于所述第二检测阈值时,判定有乘员乘坐。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和方法检测更为精确可靠,具有更高电磁环境抗干扰能力,具有更好电磁兼容性的,并且相对成本较低,可以有效地降低目前车辆上此类乘员乘坐识别装置故障高的问题,提高乘员乘坐识别装置的稳定性,大幅度降低乘员乘坐识别装置的成本。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车辆的乘员安全装备水平,加强道路交通工具的乘员安全保护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乘员乘坐识别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乘员乘坐识别装置的简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检测电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和方法及汽车座椅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乘员乘坐识别装置00包括检测单元20和控制单元10,检测单元20和控制单元10通过导线31电连接。控制单元10还通过另一导线32连接到连接器30,这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可以通过该连接器30连接到汽车中的其它系统,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员乘坐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模数转换器、采样保持电容和参考电压源;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单元设有外部电源负极端口和检测端口;其中,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到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负极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负极端口,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还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或者所述检测端口;所述检测端口连接到所述检测单元;其中,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正极可以在连接到所述参考电压源的状态和连接到所述检测端口的状态之间切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