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轮驱动装置,其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车轮内侧,能够更大地确保该车轮驱动装置的传递容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轮驱动装置(10)中,减速机构(G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车轮(50)的内侧,其具备外壳(30)、与该外壳(30)相对旋转的作为相对旋转部件的突缘体(34)、配置于外壳(30)与突缘体(34)之间的轴承(48)及对减速机构(G1)进行密封的油封(62),其中,轴承(角接触球轴承)(48)的外圈(70)具有其外周配置于外壳(30)的内侧的主体部(74)和从该主体部(74)向轴向延伸且其外周从外壳(30)露出的延伸部(76),油封(62)与该延伸部(76)和突缘体(相对旋转部件)(34)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车辆的车轮的车轮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驱动叉车的车轮的装置。该车轮驱动装置中,减速机构的一部分配置于车轮内侧。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159794号公报(图I)·由此,对于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车轮内侧的车轮驱动装置,将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狭小的车轮内侧空间,并且如何确保较大的传递容量成为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车轮内侧的车轮驱动装置中,更大地确保该车轮驱动装置的传递容量。本专利技术是通过设成如下结构来解决上述课题的,一种车轮驱动装置,其中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车轮内侧,其具备外壳、与该外壳相对旋转的相对旋转部件、配置于所述外壳及相对旋转部件之间的轴承及对所述减速机构所存在的空间进行密封的油封,所述轴承的外圈具有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向轴向延伸的延伸部,且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配置于所述外壳内侧,且所述延伸部的外周从外壳露出,所述油封与该延伸部和所述相对旋转部件抵接。在外壳的半径方向内侧配置油封时,为了实现在该油封的轴向内侧组装轴承,夕卜壳的油封配置面的内径必须大于该轴承的外圈的外径。并且,为了确保外壳的强度,该外壳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车轮的半径方向内侧配置减速机构的关系中,若外壳的外径的大小有限制,则必然使外圈的外径(轴承的直径)也不得不变小,还导致可确保的传递容量也降低。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延长轴承的外圈,且使油封配置于从外壳露出的延伸部的内侧,所以轴承的直径可以不用受到外壳的油封配置面的内径的影响。因此,可使轴承的直径变得更大,并能够确保更大的传递容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车轮的内侧的车轮驱动装置中,能够更大地确保该车轮驱动装置的传递容量。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车轮驱动装置应用于叉车的车轮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2是图I的整体截面图。图中16-输入轴,18、20-偏心体,21,23-轴承,24、26-外齿轮,28-内齿轮,30-外壳,34-突缘体,38-轮架体,46-圆锥滚子轴承,48-角接触球轴承,49、53-第I、第2滚轮部件,50-车轮,62-油封,64-锁环,70-外圈,72-滚珠(滚动体),76-延伸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车轮驱动装置应用于叉车的车轮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2是其整体截面图。该车轮驱动装置10具备马达12和对该马达12的旋转进行减速的减速机构Gl。减速机构Gl在此实施方式中其全部配置于车轮(轮胎)50的内侧。 该车轮驱动装置10中,后述的突缘体(相对旋转部件)34固定于车体框架32,作为该减速机构Gl的输出部件的外壳30相对于固定在该车体框架32上的突缘体34进行相对旋转。车轮50与该外壳30 —体旋转。以下,进行详细叙述。马达12的输出轴12A通过花键14与减速机构Gl的输入轴16连结。在该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Gl采用具有作为行星齿轮的外齿轮24、26及该外齿轮24、26所内啮合的内齿轮28的偏心摆动型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减速机构Gl的输入轴16配置于该减速机构Gl的半径方向中央(轴心O I的位置)。在输入轴16上该输入轴16和偏离轴心的2个偏心体18、20 —体地形成。各偏心体18,20的外周通过轴承21、23外嵌有外齿轮24、26。外齿轮24、26与内齿轮28内啮合。内齿轮28主要包括构成内齿的圆柱形的内齿销28A、28B、贯穿该内齿销28A、28B并旋转自如地保持该内齿销的保持销28C、及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该保持销28C的保持销槽28D且与外壳30成为一体的内齿轮主体28E。保持销槽28D主要作为内齿销28A、28B的组装槽发挥作用。内齿轮28的内齿的齿数(内齿销28A、28B的数量)稍多(在该实施方式中仅限于I)于外齿轮24、26的外齿的齿数。所述外齿轮24、26的轴向车体侧配置有固定于车体框架32的突缘体34,轴向车体相反侧配置有轮架体38,所述轮架体通过轮架螺栓36及轮架销42与该突缘体34成为一体。轮架体38中一体形成有内销40。内销40与滑动促进部件44 一同隔着间隙贯穿内销孔24A、26A,其中内销孔24A、26A贯穿形成于外齿轮24、26。内销40的前端嵌入于突缘体34的凹部34A。内销40通过滑动促进部件44与外齿轮24、26的所述内销孔24A、26A的一部分抵接,并限制外齿轮24、26的自转(仅容许摆动)。轮架销42隔着间隙贯穿轮架销孔24B、26B,并与突缘体34的轴向端部抵接,其中轮架销孔24B、26B贯穿形成于外齿轮24、26。但是,轮架销42不与外齿轮24、26的所述轮架销孔24B、26B抵接,对限制外齿轮24、26的自转不起作用。减速装置Gl的输入轴16通过一对角接触球轴承52、5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突缘体34及轮架体38。作为减速机构Gl的输出部件的外壳30通过位于轴向外侧(车体相反侧)的圆锥滚子轴承46及位于轴向内侧(车体侧)的角接触球轴承48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突缘体(与外壳相对旋转的相对旋转部件)34及轮架体38。突缘体34固定于车体框架32。外壳30的轴向车体相反侧的端面上通过螺栓47连结第I滚轮部件49,通过该第I滚轮部件49安装叉车(省略整体图示)51的车轮(轮胎)50。即,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与外壳30相对旋转的相对旋转部件的)突缘体34固定于车体框架32,通过外壳30旋转来驱动与该外壳30固定的车轮50。角接触球轴承48相当于配置在外壳30与作为相对旋转部件的突缘体34之间的轴承。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圆锥滚子轴承46的外径小于角接触球轴承48的外径。而且,外径较小地形成的圆锥滚子轴承46的径向外侧的空间SPl中配置有空气注入用管60。管60朝向车体相反侧弯曲,且容纳于在外壳30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沿轴向形成的缺口 30A,并且贯穿通过螺栓47固定于外壳30的第I滚轮部件49的孔49A而被抽出至车轮50的外侧。第I滚轮部件49通过锁环64与第2滚轮部件53连结并固定。·另外,减速机构Gl通过配置于角接触球轴承48的轴向外侧的油封62、配置于在外壳30的角接触球轴承48的外圈的承载面30C上形成的槽30D内的O型环31及配置于通过螺栓安装于外壳30的车体相反侧端部的罩体45与外壳30之间的O型环41来进行密封。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锁环64的存在,第I滚轮部件49在该部分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另一方面,所述角接触球轴承48及油封62位于该车轮50的第I滚轮部件49的锁环64的径向内侧。因此,限制该部分的外壳30的外径无法任意的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参考图1,角接触球轴承48具备独立的专用外圈70、作为滚动体的滚珠72及独立的专用内圈73。角接触球轴承48的外圈70具有主体部74及延伸部76,所述延伸部76从该主体部74向轴向车体侧延伸且其外周从外壳30露出。外圈70的主体部74其外周抵接并配置于外壳30的内侧的(与轴心O I平行的)配置面30B及从该配置面30B连续并与轴心O I呈直角延伸的承载面30C的2面上。主体部74具有滚珠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驱动装置,其中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车轮内侧,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相对旋转部件,与该外壳相对旋转;轴承,配置于所述外壳及相对旋转部件之间;油封,对所述减速机构所存在的空间进行密封,所述轴承的外圈具有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向轴向延伸的延伸部,且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配置于所述外壳内侧,所述延伸部的外周从外壳露出,所述油封与该延伸部和所述相对旋转部件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塚正幸,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