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彩膜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摸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涉及显示领域,能够提高制作时的良品率,后续可采用减薄工艺,使产品厚度进一步减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包括: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传感层和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黑矩阵和多个由黑矩阵分隔而成的像素色块,所述传感层与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所述传感层包括:多个传感区域,每一所述传感区域均布设有同层并排排列的驱动线和感应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基板上分区域布设驱动线和感应线,驱动线和感应线的设置位置均对应于预设黑矩阵的遮挡位置;制作黑矩阵及像素色块,按常规流程完成触摸显示装置的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触摸显示器发展迅速,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平板显示器。从技术原理来区分,触摸显不器可分为矢量压力传感、电阻传感、电容传感、红外线传感和表面声波传感五种基本类型,按结构划分已发展为外挂式(Add on mode)、内嵌式(On cell mode)和一体式(Incell mode)三种类型。 目前,电容传感采用隔着绝缘层纵横交错的驱动线和感应线,当手指(或其它物体)靠近或触摸时,会影响在触摸点附近相交叉的驱动线和感应线间的电容,通过检测驱动线和感应线间的电容变化就可以识别触摸点的位置。电容传感件(驱动线和感应线)结构较复杂,为提高制作时的良品率,现有内嵌式电容触摸显示器一般是将传感件制作在彩膜基板的基板正面,待传感件制作完毕后再将基板翻转过来,在基板的背面制作黑矩阵及红绿蓝色块,但是,翻转工艺以及后续的流片过程也会明显降低产品的良品率,并且传感件制作在基板的背面,导致无法从背面对基板进行减薄,使得产品厚度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作时的良品率,后续可采用减薄工艺,使产品厚度进一步减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传感层和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黑矩阵和多个由黑矩阵分隔而成的像素色块,所述传感层与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所述传感层包括多个传感区域,每一所述传感区域均布设有同层并排排列的驱动线和感应线。可选地,所述传感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彩膜层设置在所述传感层上。优选地,所述驱动线和所述感应线,均设置在所述黑矩阵的遮挡位置。优选地,所述驱动线和感应线采用呈现回旋走线方式或者之字形走线方式,排列在所述传感区域内。可选地,所述驱动线和传感线均为金属走线或者透明导电走线。优选地,所述驱动线和感应线均包括金属走线和沿所述金属走线布设的透明电极,且所述透明电极与所述金属走线相连接。可选地,所述透明电极覆盖在所述金属走线之上,或者,铺设在所述金属走线的下方。优选地,所述透明电极的边缘呈锯齿状,且,所述驱动线的透明电极的锯齿状边缘和所述感应线的透明电极的锯齿状边缘相对应,呈互补状。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线引线和感应线引线;每一所述传感区域的所述感应线连接至一条所述感应线引线,位于同一行/列的所述传感区域的所述驱动线,连接至同一条所述驱动线弓I线。一种触摸显示装置,设置有所述的任一彩膜基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彩膜基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基板上分区域布设驱动线和感应线,所述驱动线和感应线的设置位置均对应于 预设黑矩阵的遮挡位置;制作黑矩阵及像素色块,按常规流程完成彩膜基板的制造。进一步地,所述在基板上分区域布设驱动线和感应线,具体包括在基板上沉积金属层,采用构图工艺,在对应于黑矩阵的遮挡位置分区域布设金属走线,所述金属走线包括所述驱动线的金属走线和所述感应线的金属走线;沉积透明导电层,采用构图工艺,形成沿所述金属走线布设的透明电极。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所述触摸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在屏幕刷新周期的第一时段,停止向所述驱动线施加驱动信号,同时各栅线依次输出开启信号,以便数据线依次向各像素加载显示数据,所述屏幕刷新周期包括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在屏幕刷新周期内的第二时段,向所述驱动线施加驱动信号,所述感应线接收触控信号,同时各栅线输出关闭信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传感层为分区域同层布设的驱动线和感应线,且传感层与彩膜层位于基板(彩膜基板)的同侧,因此制作时,传感层的驱动线和感应线可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完成,制作工艺简单,因此,传感层与彩膜层可位于基板的同一侧,制作时无需翻转,使得制作时的良品率提高,且后续可采用减薄工艺,使得产品厚度进一步减薄。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触摸显示装置及彩膜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传感层的分区域布线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传感层的之字走线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彩膜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彩膜基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驱动线和感应线在传感区域的布线示意图一;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驱动线和感应线在传感区域的布线示意图二 ;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彩膜基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形成黑矩阵后彩膜基板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分区域布设驱动线和感应线的流程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触摸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彩膜基板,20-阵列基板,30-液晶,11-基板,12-传感层,13-彩膜层,120-传感区域,121-驱动线,122-感应线,12b-透明电极,12a-金属走线,131-黑矩阵,132-像素色块。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作时的良品率,后续可采用减薄工艺,使产品厚度进一步减薄。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面板、电子纸、OLED面板、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彩膜基板10,参照图I、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基板11、设置在基板11上的传感层12和彩膜层13,彩膜层13包括黑矩阵和多个由黑矩阵分隔而成的像素色块;传感层12与彩膜层13位于基板11的同一侧;传感层12包括多个传感区域120,每一传感区域120均布设有同层并排排列的驱动线121和感应线122。本实施例中的传感层12可设置在彩膜层13的上方或者下方,但优选地,传感层12设置在基板11上,彩膜层13则设置在传感层12上。本实施例所述彩膜基板,如图2所示,整个触摸显示区域被划分为多个传感区域120,每一传感区域120均布设有并排排列的驱动线121和感应线122,驱动线121和感应线122位于同一层,之间存在互电容C,当触摸屏被触摸时,被触摸区域中的驱动线121和感应线122间的互电容C发生变化,引起电流或者脉冲信号发生变化,确定出触摸点发生的传感区域120,从而确定出触摸点发生的横纵坐标,实现寻址。传感区域120的面积、个数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如可参考实际使用触摸时产生的接触面面积的大小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驱动线121和感应线122可以是图2所示的并排回旋走线方式,也可以是图3所示的之字形走线方式,其具体排列方式(走线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对此也不做限定,但是采用回旋的走线方式能够提升驱动线121和感应线122之间互电容C的大小,从而提升触摸灵敏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彩膜基板,其传感层为分区域同层布设的驱动线和感应线,制作时传感层可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完成,制作工艺简单,因此可将传感层设置在彩膜基板的内侧,即传感层与彩膜层位于基板的同一侧,制作时无需翻转,可提高制作时的良品率,且后续还可采用减薄工艺,将产品厚度进一步减薄。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的彩膜基板,还包括驱动线引线(Dl Dn)和感应线引线(SI Sn);同一行传感区域120的驱动线121连接至一条驱动线引线(Dl Dn),位于同一列传感区域120的感应线122,都连接至同一条感应线引线(SI S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传感层和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黑矩阵和多个由黑矩阵分隔而成的像素色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层与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所述传感层包括:多个传感区域,每一所述传感区域均布设有同层并排排列的驱动线和感应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传感层和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黑矩阵和多个由黑矩阵分隔而成的像素色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层与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 所述传感层包括多个传感区域,每一所述传感区域均布设有同层并排排列的驱动线和感应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彩膜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彩膜层设置在所述传感层上。3.根据权利要求I或2任一项所述的彩膜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线和所述感应线,均设置在所述黑矩阵的遮挡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彩膜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线和感应线采用呈现回旋走线方式或者之字形走线方式,排列在所述传感区域内。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彩膜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线和传感线均为金属走线或者透明导电走线。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彩膜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线和传感线均包括金属走线和沿所述金属走线布设且与所述金属走线相连接的透明电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彩膜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电极覆盖在所述金属走线之上,或者, 铺设在所述金属走线的下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彩膜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电极的边缘呈锯齿状,且, 所述驱动线的透明电极的锯齿状边缘和所述感应线的透明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生,吴俊纬,丁小梁,刘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