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扭梁后桥纵臂,所述纵臂为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由于将扭梁后桥纵臂设计成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避免了由于冲片匹配和焊接热影响区带来的质量缺陷,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减低了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部件,尤其涉及一种连接车轮和车身的扭梁后桥纵臂。
技术介绍
扭梁后桥纵臂是连接车辆车轮和车身的部件,车轮所受载荷通过纵臂传递到车身。在力的传递过程中,纵臂所承受的载荷复杂,容易发生疲劳失效,因此对纵臂工艺稳定性要求较高。如图IA所示,两根纵臂I'通过一根横梁2'连接,如图1B-1D所 示,纵臂I'包括焊接连接的第一冲片IP和第二冲片12'。由于传统的扭梁后桥纵臂由两个冲片焊接形成,因此对第一冲片IP和第二冲片12'之间的匹配精度要求较高,并且第一冲片11'与第二冲片12'焊接时热影响不易控制,使得纵臂I'在承受复杂载荷时容易开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扭梁后桥纵臂,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工艺稳定性较好、低成本的扭梁后桥纵臂。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扭梁后桥纵臂,所述纵臂为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优选地,所述管状臂包括设置在中段的直筒管,从所述直筒管的一端延伸出的弯曲扁状管,以及从所述直筒管的另一端延伸出的扩孔管。优选地,所述弯曲扁状管的扁平端口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衬套套管的弧形槽。优选地,所述扁平端口上还设有定位孔。优选地,所述扩孔管的扩孔端口上形成用于安装制动连接板的倾斜配合面。优选地,所述直筒管的直径为70_。优选地,所述弯曲扁状管相对于所述直筒管的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为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将扭梁后桥纵臂设计成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避免了由于冲片匹配和焊接热影响区带来的质量缺陷,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减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IA是传统的扭梁后桥纵臂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IB是传统的扭梁后桥纵臂的结构示意图;图IC是传统的扭梁后桥纵臂中第一冲片的结构示意图;图ID是传统的扭梁后桥纵臂中第二冲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扭梁后桥纵臂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扭梁后桥纵臂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I'—纵臂2'—横梁11'—第一冲片12f——第二冲片I——管状臂2——横梁3——衬套套管4—制动连接板11—弯曲扁状管 12—直筒管13——扩孔管111——弧形槽112——定位孔131——倾斜配合平面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3所示,扭梁后桥纵臂为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I。两个管状臂I通过横梁2连接,当左右车轮跳动不一致时,产生扭矩,抑制车轮的跳动。管状臂I可以由直管根据配合和载荷要求的实际需要通过扩孔、弯管等工艺变成管径不同的异型管制成所需形状和接口尺寸,不需要焊接,减少了零件数量,避免了由于冲片匹配和焊接热影响区带来的质量缺陷,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减低了成本。较佳地,如图3所示,管状臂I包括设置在中段的直筒管12,从直筒管12的一端延伸出的弯曲扁状管11,以及从直筒管12的另一端延伸出的扩孔管13。弯曲扁状管11的扁平端口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衬套套管3的弧形槽111,弧形槽111的弧度与衬套套管3的管径大小相匹配。衬套套管3起到安装后桥与车身连接的衬套的作用,同时传递将后桥纵向载荷和侧向载荷传递到车身。较佳地,如图3所示,扁平端口上还设有定位孔112,定位孔112为纵臂焊接到后桥总成时的工艺孔。较佳地,如图3所示,扩孔管13的扩孔端口上形成用于安装制动连接板4的倾斜配合面131。倾斜配合面131位于管状臂I的末端,朝向车辆外侧,可以直接与制动连接板4连接。制动连接板4用于连接后桥和制动角,传递制动扭矩和车轮各方向的载荷。较佳地,直筒管12的直径为70mm。较佳地,弯曲扁状管11相对于直筒管12的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为2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扭梁后桥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为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扭梁后桥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臂包括设置在中段的直筒管,从所述直筒管的一端延伸出的弯曲扁状管,以及从所述直筒管的另一端延伸出的扩孔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梁后桥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扁状管的扁平端口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衬套套管的弧形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梁后桥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端口上还设有定位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梁后桥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孔管的扩孔端口上形成用于安装制动连接板的倾斜配合面。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梁后桥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管的直径为70_。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梁后桥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扁状管相对于所述直筒管的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为26°。专利摘要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扭梁后桥纵臂,所述纵臂为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由于将扭梁后桥纵臂设计成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避免了由于冲片匹配和焊接热影响区带来的质量缺陷,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减低了成本。文档编号B60G21/04GK202716699SQ20122040198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4日专利技术者赵永昌, 寇宏滨, 廖永升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梁后桥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为中空一体成型的管状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昌,寇宏滨,廖永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