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包括喷射体、安装在喷射体上的旋流器、副喷口、主喷口及雾化空气罩,雾化空气罩的第一端套装在喷射体的外侧壁,且与主喷口的内侧壁形成环腔,雾化空气罩的侧壁开有多个进气孔,进气孔与环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通过雾化空气罩的进气孔进入空气,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在燃烧室的火焰筒上,火焰筒的内外压差使得空气形成高流速的气流,使得从主喷口与副喷口喷出的燃油雾化,以达到良好的雾化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气涡轮发动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采用的燃油喷射装置主要有单油路燃油喷射装置和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两种。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的内部有两条油路,包括主油路和副油路。当发动机在点火或者慢车工作时,仅由副油路供油;当发动机功率增大,供油压力升高时,燃油分配器或燃油喷射装置内的分油活门打开,主油路和副油路同时供油,以满足发动机大功率状态的供油需求。随着当代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温升越来越高,并从以前较多的应用在飞行高度不高的直升机上,到后来作为辅助动力装置广泛的应用在对高空起动有苛刻要求的战斗机 上,对其供油范围要求就更为宽广。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供油范围宽、雾化质量好和贫油熄火极限宽等优点,可满足航空发动机高、低空不同工作状态燃烧稳定、完全燃烧的要求。因此,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在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上的应用也逐渐的增多起来。但是,在较低油压工作时,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存在主油路燃油雾化质量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的结构所引起的。由于副喷口结构的限制,主油路中喷口的直径不能太小。此外,受加工精度和被燃油中污物堵塞的影响,主油路中切向进油槽的长、宽一般也不能太小。在主喷口直径、进油槽流通面积过大的情况下,低油压时,这种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主油路雾化质量就会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以解决在低油压的状态下,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的雾化质量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包括喷射体、安装在喷射体上的旋流器、副喷口及主喷口,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还包括雾化空气罩,雾化空气罩的第一端套装在喷射体的外侧壁,且与主喷口的内侧壁形成环腔,雾化空气罩的侧壁开有多个进气孔,进气孔与环腔相通。进一步地,雾化空气罩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雾化空气罩的第二端的内侧壁为锥形面。进一步地,环腔的出气端呈锥形。进一步地,锥形的锥度为8° ^30°。进一步地,环腔出口的宽度dl的范围为O. 3mnT0. 7mm。进一步地,多个进气孔均匀分布在雾化空气罩的侧壁上。进一步地,进气孔为2 6个。进一步地,进气孔的直径d2的大小范围为I. 2mnT4mm。进一步地,旋流器安装在喷射体的第二端,旋流器收容于副喷口,副喷口顶抵喷射体的第二端,主喷口套装在副喷口上。进一步地,喷射体为双层筒状结构,包括内筒和外筒,喷射体的第二端的外筒的端口设有阶梯台,主喷口的外侧壁顶抵阶梯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增加了雾化空气罩,通过雾化空气罩的进气孔进入空气,且本技术安装在燃烧室的火焰筒上,火焰筒的内外压差使得空气形成高流速的气流,使得从主喷口与副喷口喷出燃油雾化,以达到良好的雾化质量。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的喷射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的旋流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的副喷口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I,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包括喷射体10、安装在喷射体10上的旋流器20、副喷口 30、主喷口 40及雾化空气罩50。请结合参见图2,喷射体10的第一端与供油系统相通。喷射体10为双层筒状结构,包括内筒11和外筒12,内筒11与外筒12的夹层为主油路通道,内筒11的内腔为副油路通道。喷射体10的第二端的内筒11的端口短于喷射体10的第二端的外筒12的端口。优选地,喷射体10的第二端的外筒12的端口设有阶梯台13。请结合参见图3,旋流器20安装在喷射体10的内筒11的第二端。旋流器20为筒状结构,其第一端开口,与喷射体10的内筒11的内腔相通。旋流器20的第二端的外周圆开有缺口 21,优选地,旋流器20的第二端还设有通孔22,通孔22与缺口 21相通,旋流器20中的燃油经通孔32进入到旋流器20的外周圆的缺口 21。请结合参见图4,副喷口 30收容旋流器20,且副喷口 30的第一端顶抵喷射体10的第二端。副喷口 30包括副喷口主体31、套装在副喷口主体31的第一端的外圈32及与由副喷口主体31的第二端延伸内缩的副喷嘴33。优选地,旋流器20与副喷口主体31的内腔过盈配合。旋流器20的缺口 21与副喷口主体31的内腔及副喷嘴33相通。副喷口主体31与外圈32形成一个与主油路通道相通的第一通道。主喷口 40套装在副喷口 30上,且主喷口 40的第一端的外侧壁顶抵喷射体10的阶梯台13。主喷口 40的内侧壁与副喷口 30的外侧壁形成与第一通道相通的第二通道。主喷口 40还包括主喷嘴41,流入主流路通道的燃油经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至主喷嘴41。雾化空气罩5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雾化空气罩50的第一端套装在喷射体10的外侧壁,优选地,雾化空气罩50与喷射体10过盈配合。优选地,雾化空气罩50的第二端的内侧壁为锥形面52。雾化空气罩50的第二端的侧壁开有多个进气孔51,进气孔51的直径d2的大小范围为I. 2mnT4mm。优选地,多个进气孔51均匀分布在雾化空气罩50的侧壁上。一般地,雾化空气罩50的侧壁均匀分布2飞个进气孔51。主喷口 40收容于雾化空气罩50内,且雾化空气罩50的内侧壁与主喷口 40的外侧壁形成一个环腔60。进气孔51与空腔60相通,以使空气从进气孔51进入到空腔60内时。优选地,环腔60的出口端呈锥形,锥形的锥度为8° ^30°,以使得流经环腔60的空气经过出口端的时候能够加速。更优选 地,环腔60的出口的宽度dl的范围为O. 3mnT0· 7mm。本技术的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是安装在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内,雾化空气罩50伸入燃烧室的火焰筒内。当燃气涡轮发动机正常工作在低油压状态工作时,供油系统提供燃油给喷射体10。副油路上,燃油经喷射体10的内腔进入到旋流器20,依次经旋流器20的通孔32及缺口 31进入到副喷口 30的副喷嘴33,通过副喷嘴33向外喷出。主油路上,燃油经喷射体10的内筒11与外筒12的夹层,经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到达主喷嘴41,通过主喷嘴41向外喷出。由于燃气涡轮发动机在工作状态时,火焰筒内与火焰筒外存在气压差,使得空气从进气孔51进到环腔60内时速度较快,尤其在进入环腔60的出气端时,速度加快,使得空气高速流出环腔60,与主油路及副油路上喷出的燃油产生剪切作用力,形成雾化的燃油。本技术的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通过雾化空气罩50的进气孔51进入空气,且本技术安装在燃烧室的火焰筒上,火焰筒的内外压差使得空气形成高流速的气流,使得从主喷口 40与副喷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包括喷射体(10)、安装在所述喷射体(10)上的旋流器(20)、副喷口(30)及主喷口(40),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油路燃油喷射装置还包括雾化空气罩(50),所述雾化空气罩(50)的第一端套装在所述喷射体(10)的外侧壁,且与所述主喷口(40)的内侧壁形成环腔(60),所述雾化空气罩(50)的侧壁开有多个进气孔(51),所述进气孔(51)与所述环腔(60)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胜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