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双座三轮电动车的后车架部件,包括后轮、后轮架、连接横杆、电池框、座位耳座、车桥耳座、靠背安装杆、后轮耳座、前靠背撑块和撑脚套管,后轮耳座设置在后轮架的后侧,车桥耳座设置在后轮架的前侧,连接横杆和电池框都设置在两后轮架之间,且连接横杆位于电池框的上方,座位耳座和前靠背撑块均固定在连接横杆上,且前靠背撑块位于两座位耳座之间,撑脚套管水平地固定在后轮架的下端,两只后轮分别安装在后轮耳座上。有了这样结构的后车架部件,才能通过连接桥架与前车架部件、双位座架,也才能安装后撑杆部件,使电动三轮车实现折叠等四项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动三轮车,尤其涉及可折叠电动三轮车的后车架部件。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老人年和残疾人的出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虽然为他们开发了电动三轮车或三轮电动残疾车,但现有的电动三轮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如下缺陷①这些车型都是人力三轮车演变过来的,这类电动三轮车的前车架是老式跨栏式,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手脚都不象正常年轻人那样灵活,上下车很不方便。②整车不具备拆叠功能,停放占地面积大,对于家住城镇高层楼房的老年人来讲,电动三轮车的存放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没有车库的家庭,即使子女孝敬老人买辆电动三 轮车送给他们,老人们也不敢要,放在外面怕盗,放在家中又因体积太大,重量大没法拿到楼上,不能通过电梯上楼,搬运不方便。③功能单一,不具备坐躺等休闲功能,现有的电动三轮车的只能载人行走,当老人感到疲劳时,不能满足老人的坐、躺等休闲功能。④现有的轻便型电动三轮车只能供单人用,不适应老年接送小孩上学或带老伴同行要求。⑤单边上车稳定性不好,很容易侧翻,使用安全性差。为了克服现有三轮电动车存在的缺陷,申请人成功研制了一种多功能可折叠双座三轮电动车,它具有如下特点①整车可折叠,折叠后的厚度为45毫米 50毫米,体积更小,可进电梯可进家,拖行方便,放在家中占具空间小;②上下车方便无障碍,不会产生侧翻,确保上车和下车安全;③具有二个座位,且后面的座位可收可放,既能一人乘骑,也可二人乘坐,适应了老年接送小孩上学或带老伴同行的要求。④具备坐躺休闲功能,满足了老人的坐、躺休闲要求。这种三轮电动车结构简单,驾驶方便、行驶安全,特别适合老人使用。连后车架部件是这种可折叠双座三轮电动车的关键部件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叠双座三轮电动车的后车架部件。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双座三轮电动车的后车架部件,其特征是包括后轮、后轮架、连接横杆、电池框、座位耳座、车桥耳座、靠背安装杆、后轮耳座、前靠背撑块和撑脚套管,后轮耳座设置在后轮架的后侧,车桥耳座设置在后轮架的前侧,连接横杆和电池框都设置在两后轮架之间,且连接横杆位于电池框的上方,座位耳座和前靠背撑块均固定在连接横杆上,且前靠背撑块位于两座位耳座之间,撑脚套管水平地固定在后轮架的下端,两只后轮分别安装在后轮耳座上。有了这样结构的后车架部件,才能通过连接桥架与前车架部件、双位座架部件和折叠脚踏板部件实行联动,电动三轮车才能实现折叠等四项功能。附图说明图I为装有本专利技术的可折叠三轮电动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立体图;图3为前车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前车架部件拆除转向扶手、前轮架和前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右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左视图;图8为图6的俯视图;图9为连接桥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水平杆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斜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后轮连接框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左视图;图14为双位座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座框体、靠背铰链、中心耳座和脚踏耳座挂杆组合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左视图;图17为折叠踏板部件结构示图;图18为图17的右视图;图19为后撑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车辆处于休闲状时后撑杆部件的安装示意图;图21为车辆处于行走状时后撑杆部件的安装示意图;图22为后靠背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车架部件;2_连接桥架;3_双位座架部件;4_折叠踏板部件;5-后车架部件;6_座椅角度调节器;7-后罪背部件;8-后撑杆部件;10-转向扶手;11_转把固定套;12_内侧杆;13_上横杆;14_前轮架;15_外侧杆;16_脚踏前销;17_上耳座;18_下耳座;19_前轮;21_水平杆;22_斜撑杆;23_后轮连接框;211_前铰接孔;212_后铰接孔;213-中部铰接孔;221_单杆体;222-U形耳座;223_上铰接孔;224_下铰接孔;231_前耳座;232_连接块;233_后轮架耳座;234_前组铰接孔;235_后组铰接孔;236_连接孔;30-主座板;31_座框体;32_靠背铰链;33_前靠背;34_靠背撑杆;35_中心耳座;36_脚踏耳座挂杆;37_脚踏销孔;38_后车架连接孔;39_纵向杆;41_左踏板;42_右踏板;43_连接杆;44_前支承孔;45_后支承孔;46_挂杆;47_后销;50_后轮;51_后轮架;52_连接横杆;53-电池框;54-座位耳座;55-车桥耳座;56-靠背安装杆;57-后轮耳座;58-前靠背撑块;59-撑脚套管;71_靠背框;72_后靠背;73_头枕;74_转动扶手;81_配合管体;82_撑脚管体;83-脚套;84-定位珠;85-弹簧。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是装有本专利技术的可折叠双座三轮电动车,包括前车架部件I、连接桥架2、双位座架部件3、折叠踏板部件4、后车架部件5、座椅角度调节器6、后靠背部件7和后撑杆部件8。所述前车架部件I包括转向扶手10、转把固定套11、内侧杆12、上横杆13、前轮架14、外侧杆15、脚踏前销16、上耳座17、下耳座18和前轮19,前轮架14的转向轴通过钢球套装在转把固定套11中,转向扶手10与前轮架14的转向轴固定连接,前轮19安装在前轮架14下端的U形架上,转把上耳座17和下耳座18分别设置在转把固定套11后侧的上端和下端,由内侧杆12、上横杆13和外侧杆15组成的两个脚踏前挂架分别固定在转把固定套11的左右两侧上,内侧杆12的上端固定在转把固定套11的上端,上横杆13 —端固定在·转把固定套11的下端,另一端固定在内侧杆12上,外侧杆15的上端固定在内侧杆12上,外侧杆15和内侧杆12的下端平齐,脚踏前销16水平地安装在外侧杆15和内侧杆12的下端,两根内侧杆12之间形成的开档尺寸能满足前轮架14的转向要求。所述连接桥架2包括水平杆21、斜撑杆22和后轮连接框23,在水平杆21的两端分别设有前铰接孔211和后铰接孔212,在前铰接孔211和后铰接孔212之间设有中部铰接孔213 ;所述斜撑杆22由单杆体221和U形耳座222组成,单杆体221设置在U形耳座222的上端,在单杆体221的上端设有上铰接孔223,在U形耳座222的下端设有下铰接孔224 ;所述后轮连接框23由前耳座231、连接块232和后轮架耳座233组成,在前耳座231上设有前组铰接孔234和后组铰接孔235,前组铰接孔234与斜撑杆22的U形耳座222上的下铰接孔224铰连接,后组铰接孔235与水平杆21上的中部铰接孔213铰连接,在后轮架耳座233的末端设有与后轮架铰接的连接孔236。所述双位座架部件3包括主座板30、座框体31、靠背铰链32、前靠背33、靠背撑杆34、中心耳座35、脚踏耳座挂杆36、脚踏销孔37和后车架连接孔38,前靠背33通过靠背铰链32设置在座框体31的上端面上,靠背撑杆34设置在前靠背33的背面,当前靠背33水平放置时作为第二座板,当前靠背33由靠背撑杆34撑起时,则作为主座板30的靠背,中心耳座35和脚踏耳座挂杆36设置在座框体31的纵向杆39的下端面上,且中心耳座35位于两脚踏耳座挂杆36之间,后车架连接孔38开设在座框体31的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双座三轮电动车的后车架部件,其特征是:包括后轮(50)、后轮架(51)、连接横杆(52)、电池框(53)、座位耳座(54)、车桥耳座(55)、靠背安装杆(56)、后轮耳座(57)、前靠背撑块(58)和撑脚套管(59),后轮耳座(57)设置在后轮架(51)的后侧,车桥耳座(55)设置在后轮架(51)的前侧,连接横杆(52)和电池框(53)都设置在两后轮架(51)之间,且连接横杆(52)位于电池框(53)的上方,座位耳座(54)和前靠背撑块(58)均固定在连接横杆(52)上,且前靠背撑块(58)位于两座位耳座(54)之间,撑脚套管(59)水平地固定在后轮架(51)的下端,两只后轮(50)分别安装在后轮耳座(57)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为忠,戴长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美澳交通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