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及双前轮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4576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及双前轮三轮车,包括主车架,所述主车架的前端插接有锚形连接架,所述主车架可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进行限定角度的扭转运动;转向时,所述主车架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扭转;转向后,所述主车架反向扭转复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精巧,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可相对锚形连接架扭转的结构,使得转向时,主车架能够向转向方向所在的一侧倾斜,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转向时车和操作者的向心力,有利于整车转向半径的减小,增加转向的灵活性、平稳性和顺畅性,满足了更小空间范围内三轮车的转向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及双前轮三轮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架及三轮车,尤其是一种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及双前轮三轮车。
技术介绍
三轮车,顾名思义,包括三个轮子的电动车或自行车或汽车,由于其相对于二轮车多了一个车轮与地面接触,在易于产生侧滑的湿滑路面,有十分独特的稳定性优势,大幅减小骑乘人员侧滑摔倒的可能性,在复杂地形地表环境下,行驶安全性较两轮车有大幅提升。目前市面上的三轮车大多结构是一个前轮两个后轮,如中国专利CN201210089652.8和CN201480014552.6所示。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反向三轮车,具有两个前轮一个后轮,如中国专利CN200610170204.5和CN201510774236.5所示,后轮作为驱动轮,前轮为转向轮。但是由于三轮车的转向结构与后部的主体支架是固定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无法相对转动,由于主体支架的自身结构和尺寸的限制,导致三轮车在转向时,整车的转弯半径变大,在狭小的空间转向不易;如果通过增加前轮的转向角度,则可能导致转向角度过大,出现事故的情况。另外,由于现有技术在转向时前轮不会侧倾,而是直接转向,导致车辆在高速情况下容易产生翻车事故。并且,现有技术的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双前轮区域的结构,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通过设置可倾斜的主车架结构来减小转弯半径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及双前轮三轮车,转弯性能大大提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包括主车架,所述主车架的前端插接有锚形连接架,所述主车架可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进行限定角度的扭转运动;转向时,所述主车架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扭转;转向后,所述主车架反向扭转复位。优选的,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中:所述主车架与锚形连接架通过扭簧连接成一体,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锚形连接架的内腔中,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车架的内部;转向时,所述扭簧跟随所述主车架扭转;转向后,所述扭簧驱动所述主车架反向扭转。优选的,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中:所述扭簧包括呈直角或圆角的第一固定端以及呈U形槽的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的顶部区域嵌入到所述锚形连接架的内腔中的卡槽中且通过第一螺栓固定于所述卡槽中;所述第二固定端通过覆盖所述U形槽区域的上压板、下压板以及贯穿所述U型槽的第二螺栓与所述主车架固定。优选的,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中:所述主车架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进行扭转的角度不大于30°。优选的,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中:所述主车架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架,且其与所述锚形连接架的接触端面处还设置有自润滑端面轴承。优选的,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中:还包括与所述主车架及锚形连接架均连接的连杆式转向连接机构,所述连杆式转向连接机构包括与所述主车架固接的转向驱动机构,所述转向驱动机构枢轴连接两个对称设置的拉杆的一端,两个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轴连接一用于安装前轮并驱动前轮转向的翻转件,两个所述翻转件分别通过转轴与所述锚形连接架的一端枢轴连接,所述翻转件在所述拉杆的作用力下以所述转轴为中心转动。优选的,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中:所述转向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主车架连接的车头支架管,所述车头支架管用于支撑车头且其内还滑动设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通过紧固件与可在所述车头支架管内转动的转向管固定或松开,所述转向管的底部固定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枢轴连接一连接件,并通过所述连接件驱动所述拉杆。优选的,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中:所述连接件为相互插接在一起的对称的两半式结构,所述两半式结构通过一圆销插接在一起,所述圆销的两端均伸入至所述固定件内,两个所述拉杆的相对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在该两半式结构的其中一半上。优选的,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中:所述翻转件包括两个具有高度差的第一枢轴孔,所述转轴穿过两个所述第一枢轴孔且所述锚形连接架96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枢轴孔之间;所述翻转件还包括用于安装前轮的第二枢轴孔以及用于铰接所述拉杆一端的第三枢轴孔;所述第二枢轴孔和第三枢轴孔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枢轴孔所形成的轴线的同一侧。双前轮三轮车,包括上述任一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还包括位于所述主车架后侧的一个后轮以及位于所述锚形连接架两侧的两个前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技术设计精巧,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可相对锚形连接架扭转的主车架结构,使得转向时,主车架能够向转向方向所在的一侧倾斜,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转向时车和操作者的向心力,有利于整车转向半径的减小,增加转向的灵活性、平稳性和顺畅性,满足了更小空间范围内三轮车的转向要求。通过增加自润滑端面轴承,能够保证主车架和锚形连接架扭转的顺畅性,减小磨损,延长零件使用寿命。本技术扭簧一端的U型槽结构便于根据各部件的实际尺寸调整固定位置,适应性更强,并且U形槽结构所形成的安装端面的面积更大,更加便于通过两块压板进行固定,保证了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技术的前轮转向机构简单可靠,组装便利,适合大批量生产;连杆式前轮转向连接机构使前轮在转向时侧倾,使车辆在高速状态下转向的安全性大大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双前轮三轮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车架隐去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扭簧与锚形连接架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扭簧与锚形连接架及主车架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扭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具有双前轮的三轮车的右视图;图7是本技术具有双前轮的三轮车的主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前轮处的放大示意图,此时隐去固定件;图9是本技术翻转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双前轮三轮车的转向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双前轮三轮车,如附图1所示,包括双前轮三轮车车架以及安装在所述双前轮三轮车车架上的龙头把手11、两个前轮92、一个后轮93及坐垫95。所述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包括主车架9,所述主车架9的尾部中间位置安装有所述后轮93,所述主车架9的上方靠近所述后轮93的位置大致垂直地设有坐垫杆94,所述坐垫杆94上安装有所述坐垫95,所述坐垫95为自行车坐垫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坐垫95处的结构也可以是省去坐垫杆94的其他电动车的坐垫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如附图2、附图10所示,所述主车架9包括基架911、与所述基架911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管912以及固定于所述基架911和连接管上的外壳91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机架911和连接管912也可以是一体的结构。所述基架911的后部两侧安装有从所述基架911尾部延伸到坐垫杆94处的踏板914以及用于安装车轮93的后轮槽,所述基架911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并固定连接管912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圆形槽区以及方形槽区,所述方形槽区的长度小于所述圆形槽区的直径,所述连接管912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安装槽相匹配,通过安装槽的结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连接管912相对基架911进行转动,当然,所述安装槽也可以是其他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及双前轮三轮车

【技术保护点】
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包括主车架(9),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9)的前端插接有锚形连接架(96),所述主车架(9)可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96)进行限定角度的扭转运动;转向时,所述主车架(9)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96)扭转;转向后,所述主车架(9)反向扭转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包括主车架(9),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9)的前端插接有锚形连接架(96),所述主车架(9)可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96)进行限定角度的扭转运动;转向时,所述主车架(9)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96)扭转;转向后,所述主车架(9)反向扭转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9)与锚形连接架(96)通过扭簧(10)连接成一体,所述扭簧(1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锚形连接架(96)的内腔中,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车架(9)的内部;转向时,所述扭簧(10)跟随所述主车架(9)扭转;转向后,所述扭簧(10)驱动所述主车架(9)反向扭转。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10)包括呈直角或圆角的第一固定端(101)以及呈U形槽的第二固定端(102),所述第一固定端(101)的顶部区域嵌入到所述锚形连接架(96)的内腔中的卡槽(961)中,且通过第一螺栓(20)固定于所述卡槽(961)中;所述第二固定端(102)通过覆盖所述U形槽区域的上压板(30)、下压板(40)以及贯穿所述U型槽的第二螺栓(50)与所述主车架(9)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9)相对所述锚形连接架(96)进行扭转的角度不大于3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9)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架(91),且其与所述锚形连接架(96)的接触端面处还设置有自润滑端面轴承(6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主车架(9)及锚形连接架(96)均连接的连杆式转向连接机构(110),所述连杆式转向连接机构(110)包括与所述主车架(9)固接的转向驱动机构,所述转向驱动机构枢轴连接两个对称设置的拉杆(21)的一端,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玉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速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