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产高质量、长寿命的铜瓦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沿瓦面制成的二部分砂型的上砂型中预埋紫铜冷却水管,管子两端伸出铜瓦外,浇注铜水前先向紫铜冷却水管注入40~60℃的温水,然后再向砂型浇注脱氧铜水。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铜瓦体与冷却水管材质相同、熔点、膨胀系数相同的物理特性,使浇注入模型中的铜水只能熔化紫铜外表面而不会熔穿,从而得到了铜瓦体与紫铜管致密、无气孔的紧密结合。本方法大大提高了铜瓦质量,延长了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冶炼电炉电极铜瓦的生产工艺。现有铜瓦的铸造方法采用两箱分模预埋冷却水管,且冷却水管采用铁管造型,直接浇注铜水的方法。此种方法由于铜瓦体与冷却水铁管的材料膨胀系数不同,加上铜水未脱氧,使铜水浇注入模型冷却后铜瓦体与冷却水管之间形成2~5mm的环形间隙。由于这一致命缺陷,铜瓦质量难以保证,使用寿命在30天左右就需要停炉换瓦,费工费时,影响生产且能耗损失大,给电炉正常运行造成困难。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克服上述缺点的铸造铜瓦的生产新工艺,以生产出高质量、长寿命的铸造铜瓦。本专利技术是在沿瓦面制成的两部分砂型的上砂型中预埋紫铜冷却水管,管子两端伸出铜瓦体,浇注铜水前先向紫铜冷却水管中注入40~60℃的温水,再向砂型浇注脱氧铜水,完成铸造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铸造铜瓦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应采用纯度为99.9%的电解铜材熔炼,起埚前加入铜瓦总重量的3%的磷铜,除去铜水中的氧气和微量杂质。本专利技术利用铜瓦体与紫铜冷却水管相同材质的共同熔点和膨胀系数相同的特性,使得浇注入砂型中的脱氧铜水的热量迅速熔化紫铜管外径层,由于浇注前注入紫铜管中的温水的激冷作用,加快了紫铜管外径被熔层的冷却速度,使紫铜管外表面层被铜水熔化而又不被熔穿,从而得到了铜瓦体与紫铜冷却水管之间致密,无气孔的紧密结合的良好效果。砂型放置时,铜瓦头部(注水端)相应于尾端提高30cm左右,成倾斜式浇铸。用本铸造铜瓦生产工艺生产铜瓦,不需添加新工装,就可大大提高铜瓦的质量,使寿命延长10倍以上,从而使冶炼电炉在高负荷下长周期平稳运行,可大幅度提高生产、降低消耗,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铜瓦俯视2图1的A-A剖面3原有铜瓦剖面局部放大4本专利技术剖面局部放大图大图用专利技术生产工艺铸造铜瓦,是在沿瓦面制成的二部分砂型的上砂型中预埋紫铜冷却水管1,紫铜管两端伸出铜瓦体2。向紫铜管中注入50℃温水,然后向砂型上浇注脱氧铜水。该脱氧铜水是在起埚前在铜水中加入了3%磷铜,以便清除铜水中的氧气和微量杂质。由图3可见,原有铜瓦体中预埋的铁管冷却水管3与铜瓦体2之间在冷却后形成2~5mm间隙4,是铜瓦的最致命的弱点。图4中铜瓦2与紫铜管紧密配合,没有二者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间隙,从而使铸造铜瓦质量大大提高,使用寿命大大延长。权利要求1.一种铸造铜瓦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沿瓦面制成的二部分砂型的上砂型中预埋紫铜冷却水管,管子两端伸出铜瓦体外,浇注铜水前先向紫铜冷却水管中注入温水,然后再向砂型浇注脱氧铜水,完成铸造过程。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铜瓦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注入紫铜管的温水水温为40~60℃。3.按照权利要求1和或/或2所述的铸造铜瓦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纯度为99.9%的电解铜材熔炼,起埚前加入铜瓦总重量的3%的磷铜,以除去铜水中的氧气和微量杂质。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产高质量、长寿命的铜瓦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沿瓦面制成的二部分砂型的上砂型中预埋紫铜冷却水管,管子两端伸出铜瓦外,浇注铜水前先向紫铜冷却水管注入40~60℃的温水,然后再向砂型浇注脱氧铜水。本专利技术利用铜瓦体与冷却水管材质相同、熔点、膨胀系数相同的物理特性,使浇注入模型中的铜水只能熔化紫铜外表面而不会熔穿,从而得到了铜瓦体与紫铜管致密、无气孔的紧密结合。本方法大大提高了铜瓦质量,延长了使用寿命。文档编号B22D19/00GK1156647SQ9611784公开日1997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1996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20日专利技术者杜玉明 申请人:杜玉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铸造铜瓦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沿瓦面制成的二部分砂型的上砂型中预埋紫铜冷却水管,管子两端伸出铜瓦体外,浇注铜水前先向紫铜冷却水管中注入温水,然后再向砂型浇注脱氧铜水,完成铸造过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玉明,
申请(专利权)人:杜玉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