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交通运输工具座椅(1)的交通运输工具,该至少一个交通运输工具座椅(1)具有可调节倾角的靠背(27)和控制装置(45),通过该控制装置(45)可以根据座椅使用者的预设控制靠背(27)使其进入倾角更大的躺卧位置。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控制装置(45)与监测装置(51)信号连接,该监测装置(51)检测至少一个安全带参数,通过该安全带参数能够确定是否可以确保绑在座椅使用者上的安全带(13、15)在躺卧位置中的安全带走向毫无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安全带系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I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安全带系统的交通运输工具以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调节交通运输工具座椅靠背倾角的方法。副驾驶座的靠背可借助电子控制装置机电式地控制,由此也可以将靠背置于不同的倾斜位置中。按本专利技术所述类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具有带可电动调节倾斜度的靠背的副驾驶座椅。副驾驶座的靠背可以根据座椅使用者的预设借助电子控制装置从倾角较小的正常位置调节到倾角较大的躺卧位置。在所谓整体座椅中,可以在没有安全性问题的情况下实现这种调节到躺卧位置的倾斜度调节,因为配属的安全带至少在靠背的肩部区域内直接连接在交通运输工具座椅上。因此在调节倾斜度时,位于肩部区域内的连接点自动地随着翻转,使得在交通运输工具座椅的躺卧位置中也可确保已经系上的安全带在座椅使用者上方具有毫无问题的安全带 走向。与这种整体座椅不同,配属于副驾驶座的安全带也可能在腰部区域以及肩部区域内直接在车身侧连接在交通运输工具支柱上。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带不能随着靠背倾斜度的调节变化,而是保持不变。由此在副驾驶座的躺卧位置中,已经系上的安全带的安全带走向不再是毫无问题的,这在行驶中可能导致安全性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安全带系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其中,可以在不使用整体座椅的情况下防止交通运输工具座椅的躺卧位置中的安全性问题。该技术问题按本专利技术通过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15的特征解决。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扩展设计。按照权利要求I的特征部分,控制装置与监测装置信号连接。该监测装置可以检测至少一个安全带参数,通过该安全带参数能够确定是否可以确保已经系上的安全带在躺卧位置中的安全带走向毫无问题。因此对于检测装置确定安全带走向并不是毫无问题的情况,可以由控制装置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本专利技术尤其能够用于可电力调节的交通运输工具座椅,在这些座椅中,电子控制装置可以机电式地控制靠背。在这种情况下,座椅使用者例如可以通过相应地按压按键选择倾角更大的躺卧位置。在调节到躺卧位置的运动开始之前,监测装置可以检测安全带参数,这些安全带参数是确定是否能在躺卧位置确保毫无问题的安全带走向的基础。在确定安全带走向毫无问题时,监测装置可以生成放行信号,该放行信号被传输至电子控制装置。在收到放行信号时控制装置才开始或继续进行调节到躺卧位置的操作。相对地,由监测装置检测到的安全带参数也可以指示在躺卧位置的安全带走向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放行信号被传输给电子控制装置,因此靠背出于安全性原因被禁止进行进入躺卧位置的调节操作。交通运输工具座椅可以作为副驾驶座集成在包括前侧安全带和后侧安全带的安全带装置中。在此,前侧安全带可以是传统的三点式安全带,对于该安全带来说,肩部以及腰部区域内的连接点直接设置在交通运输工具支柱上。对于正常的即竖起的副驾驶座椅位置,通常可以使用该前侧安全带。而至少在躺卧位置也可以使用后侧安全带。因此,由于其布置在后部区域,确保了肩部带向后在安全性方面有利的走向,也就是说与调节形成的副驾驶座倾角无关。在这种背景下,监测装置可以检测由副驾驶座的座椅使用者对后侧安全带或前侧安全带进行的安全带操作来作为安全带参数。因此如果电子控制装置得到的预设为调节倾斜度进入躺卧位置,则首先通过监测装置检验副驾驶座的座椅使用者是否使用了为之设置的后侧安全带。只有在使用后侧安全带的情况下安全装置才可将副驾驶座调节到躺卧位置。因此,监测装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传感器元件,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元件检测副驾驶座的座椅使用者是否系上了前侧安全带或后侧安全带。也就是说,在上述安全装置中,在使用副驾驶座时不仅可以使用前侧安全带,还可以使用设置在之后的交通运输工具座椅的后侧安全带。为了在应用后侧安全带时确保毫无问题的安全带走向,后侧安全带可以具有可沿交通运输工具纵向调节的安全带端部配件。为了将后侧安全带用在副驾驶座上,所述安全带端部配件能够从其后侧端部配件位置调节到前侧端部配件位置,由此确保在副驾驶座腰部区域内毫无问题的安全带走向。 以相应的方式,监测装置可以具有能够检测后侧安全带的端部配件是否处于其前侧端部配件位置的传感器元件。在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后侧安全带的端部配件可以是安全带舌部,其能够分别卡锁到后侧座椅的安全带端部配件锁或副驾驶座的安全带端部配件锁中。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副驾驶座的安全带端部配件锁中或者设计为在端部配件式安全带舌部插入时生成接通信号的开关。监测装置还可以具有另一传感器元件,其检测副驾驶座的座椅使用者究竟有没有系安全带。为此,传感器元件同样可以作为开关设置在副驾驶座的用于系扣的安全带锁中并且通过对安全带锁的操作识别座椅使用者是否系了安全带。此外,出于安全性原因需要检查前侧座椅使用者所系上的是否真正是后侧安全带,以便放行调节到躺卧位置的操作。为此,监测装置可以具有第三传感器元件,其检测前侧安全带是否被操作。为此,所述传感器元件可以检测前侧安全带的带拉伸长度。因此,通过所述第一至第三传感器元件可以回答三项问询,即,第一,后侧安全带是否以其端部配件位于前部区域中,第二,副驾驶座的座椅使用者是否系了安全带,以及第三,所使用的安全带是否真正是后侧安全带而不是前侧安全带。只有当这些问询的回答是肯定的时,监测装置才可以产生上述放行信号。出于安全性原因,在副驾驶座已经置于躺卧位置时后侧安全带被松开的情况也是不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控制装置产生至少一个警告信号。附加地,控制装置也可以将靠背调节到倾角较小的正常位置,以便减少可能发生的安全性问题。另一种能考虑到的情况是,座椅使用者在副驾驶座的躺卧位置中从后侧安全带换为使用前侧安全带。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也可以产生警告信号和/或将所述靠背调节到倾角较小的正常位置。在必要时可以省去三项问询之中的一项。因此例如可以省去检测后侧安全带的端部配件是否位于其前侧端部配件位置的传感器元件,因为座椅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对后侧安全带的端部配件式安全带舌部的不恰当使用。此外,端部配件式安全带舌部和/或用于系扣的安全带舌部可以配有可由安全带端部配件锁和/或用于系扣的安全带锁识别出的附加编码。在这种情况下,必要时也可以省去上述检测带拉伸的传感器。以下根据附图阐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图I以局部立体图示出具有副驾驶座以及设置在其后的后排座椅的交通运输工具内部空间;图2以相应于图I的视图示出后侧安全带处于其前侧捆绑位置时的情形;并且图3以相应于图I和图2的视图示出副驾驶座的座椅使用者系上后侧安全带时的情形。图I以原理图示出具有前侧副驾驶座I以及后排座椅3 (其中只示出了右边外侧的后座5)的交通运输工具(例如机动车)内部空间的局部。按照图I,交通运输工具内部空间由交通运输工具侧壁7限定,其只局部地在B柱9和C柱11之间的区域内示出。交通·运输工具侧壁7在上侧过渡为同样未示出的交通运输工具顶部。从图I中还可以看出,前侧安全带13连接在B柱9上。该前侧安全带以其上带端部卷绕在收紧器14内,并且以其下带端部固定在未进一步示出的车身侧的端部配件上。后座5同样配有安全带15。该安全带15的上带端部卷绕在集成于后座5中的收紧器17内。后侧安全带15的下带端部具有稍后描述的、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鲍尔,H沃尔特,M沃伊特,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