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6036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0 1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所述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其油泵内置于变速器壳体内,并与变速器壳体之间形成有与油泵的吸油口相通的空隙;变速器壳体上设置有液压阀体回油口、以及滤油器出油口,液压阀体回油口、滤油器出油口均与空隙相通;在油泵的吸油口处设置有导流结构,用于引导从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入吸油口的油液的流向、以避免从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入吸油口内的油液与从滤油器出油口流入吸油口的油液产生冲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在油泵的吸油口处设置导流结构,避免了进入油泵的两股油液因相互冲击而产生气泡,保证液压控制系统的主油路压力平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属于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在我国生产的轿车中采用自动变速器传动已经越来越普遍。自动变速器有三种结构的形式自动变速器(AT),自动变速器(DCT),以及带式无级变速器(CVT),其中,自动变速器(AT)、(DCT)都是有档位的自动变速器,且档位也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已经出现8AT,甚至9AT,通过提供更多的档位来优化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匹配,但自动变速器在增加档 位的同时,也在增加了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增大体积,却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最优匹配。然而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结构更简单,零件数减少40%左右,重量更轻,速比可以连续变化,能够使发动机长时间工作在最佳的经济转速和功率范围内,使驾驶更平顺、更节能、增加了驾驶的舒适性。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泵、液压阀体、液压控制机构、油液过滤装置、贮油装置以及在变速器壳体上集成的很多液压油路和润滑冷却油路等,在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中油泵可以采用内置的双联滚子泵时,当汽车为了满足不同路况的工作要求,变速器的变速机构需要频繁快速换挡,液压系统需要大流量工作时,双联滚子泵的两个油泵同时可以工作而向液压系统供油;而当液压系统需要小流量工作时,其中一个油泵向液压系统供油,而另一个油泵的供油通过一个液压控制阀和相应的液压油路,使油液直接回到油泵的吸油口,重新进入油泵参加工作。采用内置的双联滚子泵可减小油泵容积,使油泵更加节能,使多余的工作油液能够直接返回油泵的吸油口,缩短了油液在液压阀体中输送的距离,减少了油液的发热量,使液压系统更加节能,从而减少整车的燃油消耗。如图I所示,内置的双联滚子油泵2与变速器壳体I之间形成有空隙3,该空隙3与油泵2的吸油口 21相通,在变速器壳体I上构造有液压阀体回油油路和滤油器出油油路,液压阀体回油油路的液压阀体回油口 11、滤油器出油油路的滤油器出油口 12均与空隙3相通,从液压阀体回油油路的液压阀体回油口 11和滤油器出油油路的滤油器出油口 12流入空隙3中的油液,再流入到油泵2的吸油口 21。但是,上述结构的无级变速器会出现液压控制系统中主油路压力不稳定的现象。这是由于在一个油泵向液压系统供油时,液压阀体多余的油液在返回另一个油泵的吸油口时,对经过滤油器过滤的油液在油泵的吸油口处交汇时产生直接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气泡,导致吸入油泵的油液不稳定,油泵不能稳定工作,从而致使液压控制系统中主油路压力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无级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主油路压力不稳定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其通过在内置油泵的吸油口位置设置导流结构,以避免从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入油泵吸油口的油液对从滤油器出油口流入油泵的吸油口的油液产生直接冲击,从而避免油液产生气泡,保证液压控制系统的主油路压力平稳。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油泵、液压阀体和滤油器,其中,所述油泵内置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内,并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油泵的吸油口相通的空隙;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液压阀体内油液回油到所述油泵内的液压阀体回油口、以及用于将所述滤油器流出的油液流入到所述油泵内的滤油器出油口,所述液压阀体回油口、所述滤油器出油口均与所述空隙相通;在所述油泵的吸油口处设置有导流结构,用于引导从所述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入所述吸油口的油液的流向、以避免从所述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入所述吸油口内的油液与从所述滤油器出油口流入所述吸油口的油液产生冲击。进一步的,所述空隙为环绕于所述油泵外周的环形空隙,所述液压阀体回油口开设于所述环形空隙的上侧;所述滤油器出油口开设在所述环形空隙的左侧,并位于所述吸 油口处;从所述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入所述吸油口的油液包括沿所述环形空隙左侧流动至所述吸油口的第一股分支油液、以及沿所述环形空隙右侧流动至所述吸油口的第二股分支油液;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用于引导所述第一股分支油液的流向、以使所述第一股分支油液与从所述滤油器出油口流出的油液顺向交汇流入所述吸油口内的第一导流块,设置于所述环形空隙内,并位于所述滤油器出油口上侧,其上表面具有自靠近所述变速器壳体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吸油口的一端逐渐从上到下呈圆弧过渡的第一圆弧曲面;以及,用于引导所述第二股分支油液的流向、以使所述第二股分支油液与从所述滤油器出油口流出的油液顺向交汇流入所述吸油口内的第二导流块,设置于所述环形空隙内,并位于所述滤油器出油口的下侧,其下表面具有自靠近所述变速器壳体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吸油口的一端逐渐从下向上呈圆弧过渡的第二圆弧曲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曲面的圆弧半径为35±0. 3mm。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圆弧曲面的圆弧半径为20±0. 3m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块与所述第二导流块固连为一体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块、所述第二导流块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为一体铸造成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块和所述第二导流块通过销钉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进一步的,所述油泵为双联滚子泵。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环形空隙相通的润滑油回油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通过在油泵的吸油口处设置导流结构,使得从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出的油液顺着从滤油器出油口流出的油液的流动方向交汇后流入油泵的吸油口内,避免了从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出的油液对从滤油器出油口流出的油液产生直接冲击,从而避免了进入油泵的油液产生气泡,保证了液压控制系统的主油路压力平稳,使得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与发动机组成的动力系统能够协调、平顺的换挡,满足整车要求。附图说明图I表示现有技术中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与油泵的结构关系图;图2表示本技术的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与油泵的结构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I所示,现有技术中,汽车用无级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变速器壳体I、油泵2、液压阀体、滤油器、液压控制机构和在变速器壳体I上集成的液压油路、润滑冷却油路等(图I中仅示出了变速器壳体I、油泵2,其他部件未画出),其中,油泵2采用内置于变 速器壳体I内的双联滚子泵,其与变速器壳体I之间形成有与油泵2的吸油口 21相通的环形空隙3 ;变速器壳体I上设置有用于将液压阀体内油液回油到油泵2内的液压阀体回油口 11、以及用于将滤油器中油液回油到油泵2内的滤油器出油口 12,液压阀体回油口 11、滤油器出油口 12均与环形空隙3相通;液压阀体回油口 11位于吸油口 21的上侧,滤油器出油口 12开设在环形空隙3的左侧,并位于吸油口 21处;从液压阀体回油口 11流出的油液分为两股流向吸油口 21内,一股沿环形空隙的左侧流动至吸油口 21内,形成第一股分支油液,另一股沿环形空隙的右侧流动至吸油口 21内,形成第二股分支油液。从液压阀体回油口 11流出的第一股分支油液和第二股分支油液会对从滤油器出油口 12流出的油液产生直接冲击,从而导致流入油泵2的吸油口 21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油泵、液压阀体和滤油器,其中,所述油泵内置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内,并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油泵的吸油口相通的空隙;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液压阀体内油液回油到所述油泵内的液压阀体回油口、以及用于将所述滤油器流出的油液流入到所述油泵内的滤油器出油口,所述液压阀体回油口、所述滤油器出油口均与所述空隙相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泵的吸油口处设置有导流结构,用于引导从所述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入所述吸油口的油液的流向、以避免从所述液压阀体回油口流入所述吸油口内的油液与从所述滤油器出油口流入所述吸油口的油液产生冲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节唐来明马童立姜强马元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