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2537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技术中不具备自动调节车内温度的功能的问题。本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半导体制冷片、第一蓄电池组、第二蓄电池组以及转换电路,太阳能发电装置与第一蓄电池组串接形成回路,半导体制冷片的外接电源引脚一端通过转换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蓄电池组的正极和第二蓄电池组的负极,半导体制冷片的接电源引脚另一端通过控制开关分别连接第一蓄电池组的负极和第二蓄电池组的正极。本车体恒温平衡控制装置能够自动调节车内温度,充分利用太阳能,方便有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
技术介绍
拍尔贴效应(Peltier Effect),又称为热电第二效应,是指当电流通过A、B两种金属组成的接触点时,除了因为电流流经电路而产生的焦耳热外,还会在接触点产生吸热或放热的效应,它是塞贝克效应的逆反应。即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闭合回路,当回路中存在直流电流时,两个接头之间将产生温差。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以半导体电子制冷元件(热电制冷器TEC)为主,半导体通过金属导流片连接构成回路,当电流由N通过P时,电场使N中的电子和P中的空穴反向流动,他们产生的能量来自晶格的热能,于是在冷端上吸热,而在热端放热,产生温差;当电流方向改变时(即当电流由P通过N时),冷端和热端也相应 的改变。常规车辆在太阳下暴晒,尤其是夏天,车辆在太阳下停放一段时间后,车内温度过高,这将导致刚启动车辆的一段时间内车内驾驶环境较差;此外,当冬天时,车辆在室外停放一段时间后,尤其是车辆在室外停放一夜后,早晨车内温度非常低,驾驶环境同样糟糕。虽然有许多人通过车内空调来调节车内温度,但是空调在短时间内很难平衡温度,在人刚进入车内时,仍然有近十分钟的不适,且空调的使用不利于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该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能够解决车辆在室外停放一段时间后车内温度过冷或者过热的问题,确保人刚进入车内时具有舒适的温度。本技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半导体制冷片、第一蓄电池组、第二蓄电池组以及转换电路,所述的太阳能发电装置与第一蓄电池组串接形成回路,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外接电源引脚一端通过转换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蓄电池组的正极和第二蓄电池组的负极,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的接电源引脚另一端通过控制开关分别连接第一蓄电池组的负极和第二蓄电池组的正极。在上述的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中,所述的转换电路包括温度控制开关、触点K1和触点K2,所述的触点K1串接在温度控制开关和第一蓄电池组之间,所述的触点K2串接在温度控制开关和第二蓄电池组之间,且所述的触点K1和触点K2呈互锁状态。在上述的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中,所述的第二蓄电池组通过整流电路与发电机连接。在上述的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中,所述的太阳能发电装置与第一蓄电池组之间还串接有用于防止第一蓄电池组向太阳能发电装置放电的二极管VD。由于串接了二极管VD,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的电能够导通二极管VD充到第一蓄电池组中,而第一蓄电池组输出电被二极管VD所截止,因第一蓄电池组不能向太阳能发电装置放电。在上述的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中,所述的太阳能发电装置中的光电池至少采用硅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晶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华太阳能电池中的一种。在上市的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中,所述的控制开关为红外线遥控开关。通过红外线遥控开关可以随时控制本装置的启动以及关闭。在上述的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中,所述的控制开关为按钮开关。现有技术相比,本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通过温度控制开关感应车内温度变化并控制两个蓄电池组在不同情况下分别向半导体制冷片供电,利用半导体的珀尔贴效应(即温差电效应)实现制冷或者加热,从而实现车内温度达到恒温平衡的目的。附图说明 图I是技术实施例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蓄电池组工作时电路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二蓄电池组工作时电路图。图中,I、太阳能发电装置;2、半导体制冷片;21、冷端;22、N型半导体;23、P型半导体;24、热端;3、控制开关;4、第一蓄电池组;5、第二蓄电池组;61、温度控制开关;62、触点K1 ;63、触点K2 ;7、二极管VD ;8、整流电路;9、发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图I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连接图。一种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I、半导体制冷片2、控制开关3、第一蓄电池组4、第二蓄电池组5、温度控制开关61、触点162、触点K263、二极管VD 7、整流电路8、发电机9。其中,半导体制冷片2可以采用市售的各种成品,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制冷片2需包括冷端21、N型半导体22、P型半导体23和热端24,冷端21设置在车内,热端24设置在车外。太阳能发电装置I与第一蓄电池组4串接形成回路,且太阳能发电装置I与第一蓄电池组4之间还串接有用于防止第一蓄电池组4向太阳能发电装置I放电的二极管VD7。半导体制冷片2的外接电源引脚一端通过由温度控制开关61、触点162和触点K263构成的转换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蓄电池组4的正极和第二蓄电池组5的负极,具体来说触点162串接在温度控制开关61和第一蓄电池组4之间,触点K263串接在温度控制开关61和第二蓄电池组5之间,且触点162和触点K2呈互锁状态;半导体制冷片2的外接电源引脚另一端通过控制开关3分别连接第一蓄电池组4的负极和第二蓄电池组5的正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控制开关3可以为整合在车钥匙上的红外线遥控开关或者设置在车内的按钮开关。第二蓄电池组5通过整流电路8与发电机9连接。太阳能发电装置I中的光电池至少采用硅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晶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华太阳能电池中的一种,通过太阳能电池吸收太阳能,经二极管对第一蓄电池组4充电。下面说明本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的工作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温度控制开关61中的双金属元件的动作温度设置为25。。。如图2所示,在炎热的夏天,当车内温度逐渐升高且超过25°C时,温度控制开关61中的双金属元件受热产生内应力而迅速动作,闭合触点162,使由第一蓄电池组4、温度控制开关61、半导体制冷片2、控制开关3串联构成的回路接通,半导体制冷片2中的冷端21开始吸热制冷,使车内温度降低。如图3所示,在寒冷的冬天,当车内的温度逐渐降低且低于25°C,温度控制开关61中的双金属元件受热产生内应力而迅速动作,闭合触点K263,使由第二蓄电池组5、温度控制开关61、半导体制冷片2、控制开关3串联构成的回路接通,半导体制冷片2中的冷端21转变为热端24开始放热加温,使车内温度升高。通过上述方式,本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能够有效调节车内温度,给乘员一个术士的环境。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太阳能发电装置I、半导体制冷片2、冷端21、N型半导体22,P型半导体23、热端24、控制开关3、第一蓄电池组4、第二蓄电池组5、温度控制开关61、触点162、触点K263、二极管VD7、整流电路8、发电机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权利要求1.一种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I)、半导体制冷片(2)、第一蓄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恒温控制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1)、半导体制冷片(2)、第一蓄电池组(4)、第二蓄电池组(5)以及转换电路,所述的太阳能发电装置(1)与第一蓄电池组(4)串接形成回路,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2)的外接电源引脚一端通过转换电路分别连接第一蓄电池组(4)的正极和第二蓄电池组(5)的负极,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2)的接电源引脚另一端通过控制开关(3)分别连接第一蓄电池组(4)的负极和第二蓄电池组(5)的正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宇曾庆国蔡伟坚邹凌华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