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连铸设备(2)中连续铸造薄金属带(1)的方法,在此方法中金属从一个结晶体(3)中垂直向下移出,其中使金属带(1)从垂直方向(V)弯成在水平方向(H)上,而且其中借助于一些夹送辊对(4,5,6,7,8,9,10)使金属带(1)实现支承和/或输送和/或塑性变形。为了尤其是在铸造温度变化时避免质量下降,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规定了:至少一个夹送辊对(8,9,10)使金属带(1)产生塑性变化,而金属带(1)的平均厚度(d)没有大的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连铸设备,尤其用于实施此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薄金属带的连铸方法和连铸设备的制作方法薄金属带的连铸方法和连铸设备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一个连铸设备里连续铸造薄金属带的方法,在这 方法中金属从一个结晶器中垂直向下移出,其中使金属带从垂直方向弯 曲到水平方向上而且其中借助于 一些推进器滚对使金属带实现支承和/ 或输送和/或塑性变形。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连铸设备,尤其是用于实施属于此类的方法已在EP 1 071 529 B1和在W0 2004/065030 Al中 公开。在连铸薄金属带时使液体金属从上面输送给结晶器,还具有液体 内芯的预先成型的金属带从这结晶器里向下移出来。金属带在输送方向 上冷却并固化;同时逐渐地Y吏之/人垂直方向弯转到水平方向上。为此没 有许多推进器滚对,它们支承住并运送金属带。也可以设计规定夹送 辊对对金属带进行预变形,也就是说减小金属带的厚度。接着,也就是 说在通过推进器滚对之后,金属带就到达一个后续的轧制车间,在这里 使金属带进一步进行轧制。标识CSP已知是一种用于薄板坯的组合的铸造和轧制工艺,薄 板坯的厚度大多在45和70 mm之间,有时候也达到90 mm。对于制成热 轧带的几何尺寸和机械性能的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样对于具有尽可 能小的最终厚度的热轧带的市场要求也提高了 。要在精轧机列里轧制出 的热轧带越薄,那么轧制过程就越难于控制。当最终厚度小于1.5 mm 时,对于精轧机列里的控制-和调整系统的要求就很高。在精轧机列里产生的板坯几何形状对于轧制过程的稳定性有重大 影响,其中尤其是取决于在金带的宽度上薄板坯的轮廓轮廓和斜度以及 它们在板坯长度上的均匀性。在长度上轮廓轮廓或斜度的突然变化造成问题在不利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一种所谓的上行,伴随生产中止(浇 铸中断)。板坯几何形状就是浇铸过程中一个直接的确定质量的结果。 按照技术背景只可能在推进器滚对的范围里通过推进器辊轮之间的轧 制过程来达到 一 定的厚度减d 、。CSP-铸造机按照技术背景配备有一种液态芯缩减(LCD)并可 能通过调节位置的液压油缸改变金属带的或者说薄板坯的斜度。薄板坯的轮廓轮廓取决于分级的刚度和液槽尖端的位置。液槽尖端的连铸机里 所处位置越深,那么铁磁静压就越大,并因此在假定分段刚度不变的情 况下这分段的弯曲和所形成的薄板坯轮廓轮廓就越大。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浇铸速度的变化改变了液槽尖端的位置并因此也造成了板坯轮廓轮廓的变化。除此之外板坯轮廓可能由于分段辊轮的磨损而受到不利影 响。这种效果或这种变化可能在本身紧接着的轧制过程中造成很大的困难。早先使用的CSP连铸机反正至少不具有一种液态芯缩减。这意 味着在哪里不管是薄板坯的轮廓轮廓还是斜度都不会受到影响。板坯 几何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既取决于分段相互之间的对准,也取决于分l殳刚 度,而且最后也取决于液槽尖端的位置。因而在轧机里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没有液态芯缩减的连《寿坤几中相应地更大。为了达到在轧机中轧制金属带的可再现的条件,因此以前在CSP过 程中并没有干预影响的方法,用这方法可以改善薄板坯的几何形状并使 之保持不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出 一种方法和一种配属的连铸机,用这方法 或者说用这连铸机可以克服所列的不足之处。也就是说应该确保在这 紧接着连铸装置的轧制过程中存在着最佳的条件用于达到高质量的金属带。通过本专利技术解决此任务的方案按照方法而言,其特征在于,至少一 个夹送辊对使金属带发生塑性变形,而金属带的平均厚度并没有重大的 变化。优选地这样来进行,使得至少 一个夹送辊对至少很大程度上消除了 金属带在其宽度方向上,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有的斜度。可以备选或者附 加地设计规定至少 一个夹送辊对产生了金属带的一种所希望的横轮廓 轮廓。此外还力求通过在夹送辊对里的成型变形仅仅或者至少很大程度 上横交于金属带的输送方向上实现材料流动。平均厚度没有重大变化的成型变形有利地,在金属带的输送方向上 看,在最后一个,在最后二个或在最后三个夹送辊对里进行。此外这种 成型变形直接发生在金属带向水平方向上弯曲之前或之后。专门设计规 定了在夹送辊对里平均厚度没有重大变化的成型变形直接在一个在金 属带输送方向上后续的轧机里的成型变形之前进行。金属带的平均厚度没有重大变化的上面所述的成型变形特别可以理解为金属带的平均厚度借助于最后一个,最后二个或最后三个推进 器辊轮在连铸设备的终端处达到小于5%,优选小于3%。所建议的用于连续铸造薄金属带的连铸设备具有一个结晶器,金属 可以从这结晶器里垂直向下移出,还具有用来使金属带从竖直方向弯转 入水平方向的装置,并具有若干夹送辊对用于使金属带实现支承、运输 和/或塑性变形,按照本专利技术该通铸设备特征在于至少 一个夹送辊对, 它用于使金属带产生塑性变形,而其平均厚度并没有重大变化,如上所 述。采用本专利技术建议可以对薄板坯的几何形状进行有目的调整,其尤其 是指轮廓和斜度。铸造参数,尤其是铸造速度的变化因而并不引起板坯轮廓的变化。 为此所使用的夹送辊对或在输送方向上看最后的夹送辊对可以加强结 构,以便实现上面所述的塑性变形,而带的厚度并没有大的减小。因此达到了进入精轧机列的恒定条件,因此造成更稳定的轧制条 件,尤其是在临界的,也就是薄的带材时。尤其是可以改善薄板坯的轮廓以及斜度,而并不改变金属带的厚 度,也并不持久地改变金属带的靠近表面的组织构造。材料应该只是在 ,廣交方向上流动,而并不在纵向方向上流动。因此不需要和不希望有厚 度的减小,例如与W0 2004/065030 Al所公开的解决方案相比实现矩正 夹送装置就可以比较省事。在所列的专利文件中进行了 一个缩减道次 (伴随轧带平均厚度的明显缩小),而在这里按照本专利技术只进行一个平 整道次,这个道次使轧带的平均厚度基本上不改变,然而金属带的轮廓 却改变了 。对于紧接的薄带轧制的条件因此被改善了 。附图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示为附图说明图1: 一个连铸设备的侧视原理图,图2: —个夹送辊对的在金属带的输送方向上看的简略视图。 图1表示一个连铸设备2,在此设备中制造金属带1。为此将液态 金属从上输送给一个振荡式的结晶器3。垂直向下从结晶器3里出来的 金属带1在内部具有一个还是液态的芯部11,该芯部在输送方向F上看 逐渐地硬化,直至金属带完全固化。完全固化点14表示于图1中。在结晶器3之下使金属带1首先借助于一个垂直的连铸坯导向装置12垂直向下导行,然后通过若干辊轮(其中只表示出了一部分)逐渐地 转向到水平方向H,因此成一个铸换13。虽然即使在完全硬化点14上在金属带1里也还有^艮高的温度,但 金属带还软,从而可以用夹送辊对4, 5, 6, 7, 8, 9, 10对金属带进 行有控制的轧制。夹送辊对作为这样的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十分熟悉并用 于使金属带1实现支承、输送和轧制,直至金属带转入水平方向H并被 输送给一个未示出的轧机,该轧机在输送方向F上接在最后的夹送辊对 IO之后。所建议的思路的核心在于接着这薄板坯的,也就是金属带1的铸 造和硬化过程提供了 一种调整构件,用它可以对—反坯几何形状施加影 响。此项任务应该由连铸机的最后的夹送辊对8, 9, 10来完成,这些 辊对位于连铸机的输送机端部上。这里大多是指起到矩正夹送装置作用 的夹送辊对,也就是它们使金属带矩正到一个平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连铸设备(2)里连续铸造薄金属带(1)的方法,在此方法中使金属从结晶器(3)里垂直向下移出,其中使金属带(1)从垂直方向(V)弯转到水平方向(H),而且其中金属带(1)借助于若干夹送辊对(4,5,6,7,8,9,10)实现被支承和/或被输送和/或塑性变形,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夹送辊对(8,9,10)使金属带(1)塑性变形,但金属带(1)的平均厚度(d)没有重大的改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DE 2005-12-14 102005059692.41.在连铸设备(2)里连续铸造薄金属带(1)的方法,在此方法中使金属从结晶器(3)里垂直向下移出,其中使金属带(1)从垂直方向(V)弯转到水平方向(H),而且其中金属带(1)借助于若干夹送辊对(4,5,6,7,8,9,10)实现被支承和/或被输送和/或塑性变形,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夹送辊对(8,9,10)使金属带(1)塑性变形,但金属带(1)的平均厚度(d)没有重大的改变。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夹送辊对(8, 9, 10)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金属带(1)在其宽度方向上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斜度。3. 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夹送辊对(8, 9, 10)产生一种所希望的金属带(1)的横断面轮廓。4. 按权利要求1至3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夹 送辊对(8, 9, 10)中的变形只是使金属带(1)发生横交于输送方向(F)的材料流动。5. 按权利要求1至4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金属带 (1)输送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赫宁,H贝耶斯坦豪尔,C比尔根,
申请(专利权)人:SMS迪马格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