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8193668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0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高效率且不附带色调变化地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进而亦具有使光源的光均匀地进行光扩散的效果的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该聚酰胺微粒子由广角X射线绕射测得的微晶尺寸为12nm以上,由DSC测得的结晶度为50%以上,且该聚酰胺微粒子由球晶构造构成。且该光学膜具有含上述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层;该液晶显示设备具备光源装置、背面偏光板、液晶单元及前面偏光板,且在前面偏光板的前面或背面偏光板的背面与上述光源装置之间具有上述光学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偏旋光性优异的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液晶显示设备成为具有薄型、轻量、高画质的特征且可对抗CRT的显示设备,市场上销售有Victor Color或闻精细的液晶显不器等。该等液晶显不设备的驱动原通有TFT方式、MIM方式、STN方式、TN方式等,任一方式均使用ー组偏光板使显不光呈直线偏光发出,因此到达观察者的光为直线偏光。 然而,作为减轻因长时间使用个人计算机等的液晶显示器而产生的眼精疲劳的方法,有使用偏光镜或偏光眼镜的情况,但如上述所述,由于自液晶画面发出的光为直线偏光,故偏光镜或偏光眼镜的角度若傾斜,则光量会显著減少,此时会无法观察到图像,或左右所观察到的不同,因此非常不良。为避免上述情況,会考虑通过使用1/4波长的波片来将直线偏光转换为椭圆偏光的方法、或利用会使入射光波长产生干渉与绕射现象的云膜现象的方法,但任ー者效果均未提闻。进而提出有借助具有非晶硅构造的高分子(參照专利文献I)、使用有具有双折射性的市售的PET膜、水晶板的消偏光板(參照专利文献2)、具备含有由极短纤维构成的双折射微粒子的透光性树脂层且具有消偏光能力的光学积层体(參照专利文献3)等而将直线偏光转换为非偏光,但任ー者均不实用。因此,提出有含有由具有球晶构造的结晶性高分子构成的微粒子的滤光片,该微粒子是通过将由聚酰胺与其溶剂构成的溶液、聚酰胺的非溶剂、及水混合而于短时间内形成均匀的溶液后,通过将聚合物析出而使其粒子化而成(參照专利文献4)。又,制造此种微粒子的方法,于专利文献5中掲示有通过将由聚酰胺与其溶剂构成的溶液、聚酰胺的非溶剂、及水混合而于短时间内形成均匀的溶液后,通过将聚合物析出而获得的聚酰胺粒子的制造方法。又,于专利文献6至8中掲示有通过使作为结晶性高分子的聚酰胺溶解于高温的こニ醇等溶剂中并将该溶液冷却而获得聚酰胺的微粒子的温度诱导相分离法。再者,提出有使用由球晶构造的高分子构成的配向膜的液晶显示设备(參照专利文献9),其是为了扩大视角而配置于偏光板与液晶层之间的,其目的与本专利技术的消偏光膜不同。又,于使用具有球晶构造的高分子膜作为消偏光膜而尝试将直线偏光转换为非偏光的情形时,于形成膜时产生的应变残留于成型后的膜上而表现折射率各向异性,从而无法获得可将直线偏光均匀地转换为与自然光相同的非偏光的消偏光膜。又,近年来对于构成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源的各构件,形成了采用高穿透率的材料等抑制光的损失而提升光利用效率的方法。然而,导入至液晶元件部的偏光膜通常由碘系或二色性色素构成,故而产生如下问题虽然自然光中的50%透过,但50%被吸收,光的利用效率较低,画面变暗。因此提出有将自然光所含的偏光成分分离而仅使一成分透过,同时使另一成分反射并将反射光再利用,据此提升光的利用效率的各种方法。于专利文献10中掲示有将多层折射率彼此不同的延伸膜积层而成的反射偏光元件显示器。据此,来自背光的光在透过棱镜片后会入射至亮度提升膜。亮度提升膜由下部扩散膜、反射偏光元件层(DBEF层)及上部扩散膜层构成,于反射偏光元件层,穿透入射的光的第一偏光方向的成分且以高效率反射与第一偏光方向成直角的第二偏光方向的成分。反射的第二偏光成分通过利用光学模腔中的光的散射与反射使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均等地无规则化,可再次透过偏光元件而使光再利用化,据此可提升液晶显示器的亮度。除此以外于专利文献11至13等中亦掲示有以相同的方法将反射的偏光成分再利用的液晶显示设备。 然而,仅利用光的散射或反射不易使该等第二偏光成分无规则化,必须反复进行散射与反射,因此效率较低。又,通过使用λ/4波片进行圆偏光化,可高效率地使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均等化,但λ /4波片于可见光区域存在波长相关性,因此产生由特定波长的光的透过性导致的着色的问题。为避免该等问题而设想使用宽带带的λ/4波片,但目前较昂贵,现实中无法安装。又,于上述专利文献4中掲示有使用聚酰胺多孔质微粒子的具有消偏光功能的滤光片。于该文献中,通过控制聚酰胺粒子与黏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亦可赋予光扩散性。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3-18582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0-10522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0-091655号公报;专利文献4 :国际公开第2007/119592号;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7-204767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平8-12765号公报;专利文献7 :美国专利2639278号;专利文献8 :日本特开2006-328173号公报;专利文献9 日本特开平6-308496号公报;专利文献10 日本特开2004-004699号公报;专利文献11 :日本特开2000-221507号公报;专利文献12 :日本特开2001-188126号公报;专利文献13 :日本特开平04-1844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上的
技术介绍
中,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滤光片虽确认有将直线偏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的消偏光能力,但在配向成正交偏光(crossnicol)的偏光板中夹有该膜后的透光率于550nm的波长下为10%以下,该转换效率在实用上无法满足。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该聚酰胺微粒子可高效率且不附带色调变化地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进而亦具有使光源的光均匀地进行光扩散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为达成以上的目的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具有球晶构造且微晶尺寸及结晶度经过调整的聚酰胺微粒子,可获得可高效率且不附带色调变化地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进而亦具有使光源的光均匀地进行光扩散的效果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从而达成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聚酰胺微粒子,其由广角X射线绕射而测得的微晶尺寸为12nm以上,由DSC而测得的结晶度为50%以上,且该聚酰胺微粒子由球晶构造构成。又,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光学膜,其具有包含上述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层。进而,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液晶显示设备,其具备光源装置、背面偏光板、液晶単元及前面偏光板,在前面偏光板的前面或背面偏光板的背面与上述光源装置之间具有上述光学膜。 又,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聚酰胺微粒子的制造方法通过将聚酰胺(A)与于高温下对该聚酰胺(A)发挥良溶剂作用且于低温下对该聚酰胺(A)发挥非溶剂作用的溶剂(B)加以混合并加热以制备均匀的聚酰胺溶液,其后于3分钟以内将该聚酰胺溶液与低温的溶剂(C) 一面搅拌一面混合直至成为较该聚酰胺溶液的相分离温度低20 80°C的温度,并以保持该温度的状态下静置使聚酰胺析出。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可高效率且不附带色调变化地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进而亦具有使光源的光均匀地进行光扩散的效果的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附图说明图I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设备(背光源部)的构成的分解图,其中(a)图为无反射偏光元件层(DBEF),(b)图为有反射偏光元件层(DBEF)。(c)图为有反射偏光元件层(线栅型);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设备(液晶单元上部)的构成的分解图,(a)图中A为抗反射层,(b)图中A安装于抗反射层与偏光板之间,(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野初中山喜美男高桥淳也崎本亮庄司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