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功耗异或/同或门电路,特点是包括输入反相器模块、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和差分串联电压开关逻辑模块,输入反相器模块与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相连接,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和差分串联电压开关逻辑模块相连接;优点是在不影响电路性能的情况下,电路的晶体管数量少,有效地降低了电路的功耗,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路不仅具有异或的逻辑功能同时还具有同或的逻辑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异或/同或门电路,尤其是涉及ー种低功耗异或/同或门电路。
技术介绍
CMOS电路的功耗已经成为当前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芯片エ艺技术的快速发展,芯片的特征尺寸进入纳米级。电路工作速度的不断提高和规模的持续增大以及漏功耗的指数增长,导致芯片功耗急剧增大,减小芯片功耗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芯片的功耗急剧增大会引起诸多问题。芯片的功耗增大所引起的升温会使芯片上的元器件的可靠性下降,从而导致芯片的稳定性降低,同时也会给芯片的封装和散热带来问题。芯片的功耗增大还会带来能源浪费与环保的问题。随着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和エ艺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芯片的规模和复杂度呈指数上升,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由晶体管级、逻辑单元级设计进入到了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设计的时代。ASIC是面向特定用户需求的集成电路,与通用集成电路相比具有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可靠性提高、性能提高、保密性增强、成本降低等优点。数字ASIC设计以半定制设计为主。数字ASIC的半定制设计方法可分为基于门阵列、基于标准単元和基于PLD三种方法。其中基于标准単元的ASIC又称为CBIC (Cell based 1C),其设计方法是采用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单元,例如各种门电路、触发器、时钟发生器等,并按照某种既定的规则排列,然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和要求将所需单元连接成ASIC。其中,异或门是应用很广泛的门电路之一,对其进行低功耗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图I为SMIC发布的130nmエ艺下的异或门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异或门电路由四个反相器和两个传输门组成,该电路中所有的PMOS管和NMOS管均为130nm标准エ艺下最小沟道长度的晶体管,但由于该异或门电路采用了多个反相器,导致电路的晶体管数量增加,从而引起电路功耗的増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功耗异或/同或门电路,在保证具有正确的逻辑功能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电路的功耗。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ー种低功耗异或/同或门电路,包括输入反相器模块、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和差分串联电压开关逻辑模块,所述的输入反相器模块包括第一 PMOS管、第一 NMOS管、第二 PMOS管和第二 NMOS管,所述的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包括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和第六NMOS管,所述的差分串联电压开关逻辑模块包括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所述的第一 PMOS管的源极、所述的第二 PMOS管的源极、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源极及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源极均与电源正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一 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的第二 N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的第一 P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一 N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四NMOS管的源极及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源极均与第一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二 P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二 N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三NMOS管的栅极及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二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一 P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一 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三NMOS管的源极及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源极四者相连接,所述的第二 P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二 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四NMOS管的栅极及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栅极四者相连接,所述的第三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四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漏极及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一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漏极及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二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一 PMOS管的沟道长度、所述的第二 PMOS管的沟道长度、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沟道长度、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沟道长度、所述的第一 NMOS管的沟道长度、所述的第ニ NMOS管的沟道长度、所述的第三NMOS管的沟道长度、所述的第四NMOS管的沟道长度、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沟道长度及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沟道长度均为标准エ艺下最小沟道长度的I. 02^1. 07倍,适度增长晶体管的沟道长度可有效地降低电路的静态功耗,从而进ー步降低了电路的功耗。 所述的电源正端的工作电压值为标准电压值的O. 67、. 75倍,将近阈值技术运用到本专利技术的电路中,使电路在低工作电压下亦能正常运行,实验表明本专利技术的电路适合采用近阈值技术,从而进ー步降低了电路的功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不影响电路性能的情况下,电路的晶体管数量少,有效地降低了电路的功耗,且本专利技术的电路不仅具有异或的逻辑功能同时还具有同或的逻辑功能。附图说明图I为SMIC130nmエ艺发布的标准单元异或门电路的示意图;图2为SMIC130nmエ艺发布的标准单元异或门电路的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的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下在标准工作电压下晶体管的沟道长度为133nm时的仿真波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下在标准工作电压下晶体管的沟道长度为135nm时的仿真波形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下在标准工作电压下晶体管的沟道长度为139nm时的仿真波形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下工作电压为O. 8V时的仿真波形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下工作电压为O. 85V时的仿真波形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下工作电压为O. 9V时的仿真波形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与SMIC130nmエ艺发布的标准单元异或门电路在不同电压下的能耗比较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与SMIC130nmエ艺发布的标准单元异或门电路在不同电压下的延时比较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异或/同或门电路基于SMIC130nm标准エ艺与SMIC130nmエ艺发布的标准单元异或门电路在不同电压下的能量延时积比较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所不,ー种低功耗异或/同或门电路,包括输入反相器模块I、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2和差分串联电压开关逻辑模块3,输入反相器模块I包括第一 PMOS管Pl、第一 NMOS管NI、第二 PMOS管P2和第二 NMOS管N2,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2包括第三NMOS 管N3、第四NMOS管N4、第五NMOS管N5和第六NMOS管N6,差分串联电压开关逻辑模块3包括第三PMOS管P3和第四PMOS管P4,第一 PMOS管Pl的源极、第二 PMOS管P2的源极、第三PMOS管P3的源极及第四PMOS管P4的源极均与电源正端Vdd相连接,第一 NMOS管NI的源极和第二 NMOS管N2的源极均接地Vss,第一 PMOS管Pl的栅极、第一 NMOS管NI的栅极、第四NMOS管N4的源极及第六NMOS管N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功耗异或/同或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反相器模块、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和差分串联电压开关逻辑模块,所述的输入反相器模块包括第一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PMOS管和第二NMOS管,所述的互补传输管逻辑模块包括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和第六NMOS管,所述的差分串联电压开关逻辑模块包括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的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源极及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源极均与电源正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一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的第二N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四NMOS管的源极及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源极均与第一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二N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三NMOS管的栅极及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二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一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三NMOS管的源极及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源极四者相连接,所述的第二P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二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四NMOS管的栅极及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栅极四者相连接,所述的第三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四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漏极及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一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漏极及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二信号输出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平,陈金丹,杨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