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的电池包防护,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燃油汽车带来的温室效应及各种环境问题,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当代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新能源汽车中,电池包是核心部件,基于对汽车整体的重心和空间影响小的考量,通常会将电池包布置在汽车的底部,但是汽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极易受到道路异物的撞击、挤压,容易引起电池包的变形、短路甚至起火爆炸,严重危及乘客的安全。因此,对电池包的防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现有防护技术中,通常是在电池箱的底部安装高强度钢或者铝合金作为防护结构,这种结构只能通过金属的局部发生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而非撞击区域则无法更好的变形吸能,撞击力则被集中传递到电池包,影响整个防护结构的抗冲击性能,导致防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防护效果较好的电池包防护装置。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撞击层、缓冲吸能层和撞击力分散吸能层,电池包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上,所述的撞击层内设置有用于将撞击力竖直向上传递给所述的缓冲吸能层的撞击力传导机构,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设置有用于将撞击力水平分散并吸收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所述的缓冲吸能层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传导机构和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之间。
4、所述的撞击力传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层内的传导空腔,所述的传导空腔对应形成撞击力传导区域,所
5、所述的传导轨道内设置有润滑油。
6、所述的缓冲吸能层包括刚性的吸能基板和均匀分布地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吸能基板上的若干个吸能弹簧,所述的吸能基板可上下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层与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之间,所述的撞击层、所述的吸能基板、所述的吸能弹簧、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7、所述的撞击层与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之间通过竖向设置的连接柱相连接,所述的吸能基板上对应所述的连接柱的位置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的吸能基板通过所述的导向孔穿设安装在所述的连接柱上,在所述的导向孔与所述的连接柱的配合导向作用下,实现所述的吸能基板在上下方向上活动。
8、所述的吸能基板为四方板,所述的吸能基板的四个边角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导向孔,所述的连接柱的数量与位置与所述的导向孔相配合。
9、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的多个力承载单胞体,多个所述的力承载单胞体间隔固定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相邻的所述的力承载单胞体之间通过力传导杆相连接。
10、所述的力承载单胞体包括至少三个水平设置的六边形的承载环,多个所述的承载环自上而下正对间隔设置,所述的承载环具有六条边,六条边首位相接后形成六个连接角,其中位于奇数层的所述的承载环为第一承载环,位于偶数层的所述的承载环为第二承载环,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的第一承载环之间间隔设置有一个所述的第二承载环;
11、所述的第一承载环上的每个连接角与相邻的位于其下方的所述的第二承载环上的沿顺时针方向上的最近的连接角之间通过第一斜杆相连接,所述的第二承载环上的每个连接角与相邻的位于其下方的所述的第一承载环上的沿逆时针方向上的最近的连接角之间通过第二斜杆相连接,连接在同一连接角上的所述的第一斜杆与所述的第二斜杆呈一钝角;
12、在相邻的所述的力承载单胞体之间:位于同一水平层上的承载环之间通过一所述的力传导杆相连接,所述的力传导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的承载环的其中一个连接角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多个所述的力传导杆两两呈交叉设置。
13、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设置有分散空腔,所述的分散空腔对应形成撞击力分散区域,位于最顶部的所述的承载环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分散空腔的顶部内端面上,位于最底部的所述的承载环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分散空腔的底部内端面上。
14、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为多孔结构。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首先通过撞击层用于承载来自各个方向上的撞击力,接着通过设置在撞击层内的撞击力传导机构,首先将来自不同方向上的撞击力尽可能地转变为竖直向上的力传导给设置在撞击层上的缓冲吸能层,通过缓冲吸能层将撞击力分散并得以缓冲削弱,最后通过缓冲吸能层将有所削弱的撞击力传递给撞击力分散吸能层,通过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设置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将剩余的撞击力水平分散开,实现非撞击部位也同时承载这些撞击力,最终实现将撞击力分级降低,从而对电池包形成较好的保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撞击层、缓冲吸能层和撞击力分散吸能层,电池包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上,所述的撞击层内设置有用于将撞击力竖直向上传递给所述的缓冲吸能层的撞击力传导机构,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设置有用于将撞击力水平分散并吸收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所述的缓冲吸能层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传导机构和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撞击力传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层内的传导空腔,所述的传导空腔对应形成撞击力传导区域,所述的传导空腔内竖向平行且间隔设置有多个隔板,多个所述的隔板将所述的传导空腔自左向右分隔为多个独立的传导轨道,每个所述的传导轨道内自前向后连续排列设置有多个用于力传导的传导小球,前后相邻的所述的传导小球贴靠设置,所述的传导轨道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的传导小球的直径相配合,使所述的撞击层经受撞击后所述的传导小球只能在上下方向上活动,实现撞击力的竖直向上的传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导轨道内设置有润滑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撞击层与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之间通过竖向设置的连接柱相连接,所述的吸能基板上对应所述的连接柱的位置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的吸能基板通过所述的导向孔穿设安装在所述的连接柱上,在所述的导向孔与所述的连接柱的配合导向作用下,实现所述的吸能基板在上下方向上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基板为四方板,所述的吸能基板的四个边角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导向孔,所述的连接柱的数量与位置与所述的导向孔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的多个力承载单胞体,多个所述的力承载单胞体间隔固定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相邻的所述的力承载单胞体之间通过力传导杆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力承载单胞体包括至少三个水平设置的六边形的承载环,多个所述的承载环自上而下正对间隔设置,所述的承载环具有六条边,六条边首位相接后形成六个连接角,其中位于奇数层的所述的承载环为第一承载环,位于偶数层的所述的承载环为第二承载环,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的第一承载环之间间隔设置有一个所述的第二承载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设置有分散空腔,所述的分散空腔对应形成撞击力分散区域,位于最顶部的所述的承载环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分散空腔的顶部内端面上,位于最底部的所述的承载环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分散空腔的底部内端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为多孔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撞击层、缓冲吸能层和撞击力分散吸能层,电池包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上,所述的撞击层内设置有用于将撞击力竖直向上传递给所述的缓冲吸能层的撞击力传导机构,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内设置有用于将撞击力水平分散并吸收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所述的缓冲吸能层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力传导机构和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机构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撞击力传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层内的传导空腔,所述的传导空腔对应形成撞击力传导区域,所述的传导空腔内竖向平行且间隔设置有多个隔板,多个所述的隔板将所述的传导空腔自左向右分隔为多个独立的传导轨道,每个所述的传导轨道内自前向后连续排列设置有多个用于力传导的传导小球,前后相邻的所述的传导小球贴靠设置,所述的传导轨道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的传导小球的直径相配合,使所述的撞击层经受撞击后所述的传导小球只能在上下方向上活动,实现撞击力的竖直向上的传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导轨道内设置有润滑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吸能层包括刚性的吸能基板和均匀分布地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吸能基板上的若干个吸能弹簧,所述的吸能基板可上下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的撞击层与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之间,所述的撞击层、所述的吸能基板、所述的吸能弹簧、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撞击层与所述的撞击力分散吸能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圆圆,肖洪凯,徐蓉,张新培,吴炳程,郑宇轩,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