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牵引装置及其牵引导向单元,所述牵引导向单元包括外框、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外框内;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在高度上具有一个落差。相较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牵引装置及其牵引导向单元,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高度具有落差,使去程缆线和回程缆线在轨道内上下分布,从而可以减少轨道的宽度,降低牵引装置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牵弓I装置及其牵弓丨导向単元。
技术介绍
道路交通安全备受关注,车辆被动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车辆开发过程中需要对车辆安全综合性能进行一系列安全试验测试。在整车碰撞试验中,车辆通过牵引装置沿着路面撞到屏障上。牵引装置包括牵引驱动单元、设置在路面下的轨道、沿轨道滑动的滑动块、牵引滑动块滑动的缆线和牵引滑轮系统。车辆与滑动块连接,牵引驱动单元带动牵引缆线拖挂测试车辆完成整车碰撞试验,牵引缆线通过牵引滑轮系统贯穿于整个牵引碰撞系统中。牵引导向単元是牵引滑轮系统的一部分,位于靠近牵引驱动装置的位置,包括驱动导向轮和回程导向轮。在现有的牵引导向単元中,驱动导向轮和回程导向轮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左右排列,这样使轨道的宽度相应增加,増加了牵引装置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牵引导向单元,适用于窄轨道的牵引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具有上述牵引导向単元的牵引装置。为达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牵引导向单元,包括外框、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外框内;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在高度上具有ー个落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开设第一缺ロ,所述第二侧壁开设第二缺ロ和第三缺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导向轮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上,所述第二导向轮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圆台及从圆台延伸出来的转轴,所述第一导向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转轴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基座、圆台及转轴,圆台固定在基座上,转轴从圆台的顶部延伸出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一容置腔,所述牵引导向单元还包括覆盖所述容置腔的盖子。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在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旁边分别设有一防跳绳结构,所述防跳绳结构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圆柱,所述圆柱靠近所述第一导向轮或所述第二导向轮的边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的周壁分别向内凹陷形成一环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牵引装置,包括驱动单元、轨道、缆线和上述牵引导向単元;所述缆线绕过所述驱动単元前后分别为回程缆线和去程缆线;所述回程缆线依次经过所述轨道、所述第二导向轮后回到所述驱动単元,所述去程缆线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轨道后返回,所述回程缆线与所述第二导向轮的环槽配合,所述去程缆线与所述第一导向轮的环槽配合,所述去程缆线与所述回程缆线在所述轨道中上下分布。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牵引装置,包括驱动单元、轨道、缆线和上述牵引导向単元;所述缆线绕过所述驱动単元前后分别为回程缆线和去程缆线;所述第一缺ロ对着所述轨道,所述第二侧壁对着所述驱动単元;所述回 程缆线依次经过所述轨道、所述第一缺ロ、所述第ニ导向轮、所述第三缺ロ后回到所述驱动単元;所述去程缆线依次经过所述第二缺ロ、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轨道后返回,所述回程缆线与所述第二导向轮的环槽配合,所述去程缆线与所述第一导向轮的环槽配合,所述去程缆线与所述回程缆线在所述轨道中上下分布。本专利技术的牵引装置及其牵引导向単元,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高度具有落差,使去程缆线和回程缆线在轨道内上下分布,从而可以减少轨道的宽度,降低牵引装置的成本。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牵引导向単元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牵引导向単元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牵引导向単元去掉盖子后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I所示底板及其上的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ー实施例牵引导向単元去掉盖子后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牵引装置适用于整车碰撞试验,但本专利技术的应用领域并不限于此,也适用于其它需要牵引导向的领域。本专利技术的牵引装置包括驱动单元、轨道、缆线和牵引导向単元。优选地,缆线为钢缆。请參照图I至图4,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牵引导向单元100包括盖子10、框架20、第一导向轮30和第二导向轮40。框架20包括底板21、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框架20内部形成一容置腔24,其中底板21位于容置腔24的底部,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位于容置腔24的周边,盖子10用于覆盖容置腔24的顶部。底板21上设置了第一固定结构25、第二固定结构26和安装孔212。第一固定结构25包括圆台252及转轴254,转轴254从圆台252的顶部延伸出来,圆台252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21上。第二固定结构26包括基座262、圆台264及转轴266,圆台264固定在基座262上,转轴266从圆台264的顶部延伸出来,基座262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21上。第一侧壁22具有第一缺ロ 222,第二侧壁23具有第二缺ロ224和第三缺ロ 226。第一导向轮30中间设有与转轴254配合的轴孔34,第一导向轮30的周壁中间向内凹陷,形成容置去程缆线60a的环槽32。第一导向轮30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固定结构25的转轴254上。第二导向轮40设有与转轴266配合的轴孔44,第二导向轮40的周壁中间向内凹陷,形成容置回程缆线60b的环槽42。第二导向轮40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固定结构26的转轴266上。第二导向轮40的水平位置比第一导向轮30高,且二者的高度差根据轨道中去程和回程缆线60a、60b的上下距离決定。优选地,在每个导向轮30、40的旁边设置防跳绳结构27,例如可在靠近导向轮30、40的边缘处设置若干圆柱。这些圆柱的材料可为塑胶,圆柱通过螺柱安装在底板21上。圆柱与导向轮30、40边缘的距离设计为,当牵引缆线未拉紧时,可以避免牵引缆线过松与导向轮发生分离,而当牵引缆线张紧时,圆柱也不会与缆线发生摩擦。 优选地,为了减少导向轮30、40旋转时的摩擦力,在导向轮30、40与转轴254、266之间分别设置ー防摩擦组合50。防摩擦组合50包括上垫片52、下垫片54和螺钉56。下垫片54为环形垫片,套在转轴254、266上,位于导向轮30、40的下面。上垫片52中间开有通孔522,上垫片52放置在导向轮30、40的上面。螺钉56穿过上垫片52的通孔522后固定在转轴254、266上,导向轮30、40位于上垫片52和下垫片54之间,从而转动时可以减少摩擦,而且上垫片52还可以防止导向轮30、40脱离转轴254、266。安装牵引装置时,牵引导向单元100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212固定在地基上,第一缺ロ 222对着轨道,第二侧壁23对着驱动单元。请同时參照图3,回程缆线60b依次经过轨道、第一缺ロ 222、第二导向轮40、第三缺ロ 236后绕过驱动单元后变成去程缆线60a,去程缆线60a依次经过第二缺ロ 234、第一导向轮30、第一缺ロ 222和轨道。去程缆线60a与回程缆线60b在轨道中为上下分布,因此可以减少轨道的宽度,降低牵引装置的成本。可以理解,第二固定结构26的基座262可以去除,而相应增加圆台264的高度。可以理解,圆台25、26也可以用其它形状的台代替。可以理解,第一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牵引导向单元,包括外框、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外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在高度上具有一个落差。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牵引导向单兀,包括外框、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ニ导向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外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在高度上具有ー个落差。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牵引导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开设第一缺ロ,所述第二侧壁开设第二缺ロ和第三缺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导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导向轮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上,所述第ニ导向轮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引导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圆台及从所述圆台延伸出来的转轴,所述第一导向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转轴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引导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基座、圆台及转轴,所述圆台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转轴从所述圆台的顶部延伸出来。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引导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一容置腔,所述牵引导向单元还包括覆盖所述容置腔的盖子。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引导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在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的旁边分别设有ー防跳绳结构,所述防跳绳结构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圆柱,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惠君,曹国华,顾小棚,韩刚,刘卫国,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