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烯醇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8127835 阅读:5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6 2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类新的如式(Ⅱ)所示的甾烯醇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化学
,具体涉及一类新的留烯醇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特别是用于抗病毒剂的应用。
技术介绍
植物病毒病在世界范围内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每年造成的减产达10-30%,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因病毒病对粮食生产、园艺作物、经济作物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数百亿元。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研制抗病毒药物。国外从60年代初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1985年日本登记的藻酸酪液蛋白(Mosanon)为紫茉莉提取蛋白和香燕菌汁提取物香燕菌素(Lentemin)曾被用于防治番爺病毒病。人工合成的抗病 毒药物有病毒唑(Virazole,德国,1972)、吗啉甲基四氢嘧啶(1982 ; 1996)、苯甲酰聚胺类(法国,1991)、三嗪类衍生物(德国,1992)等,但在田间应用较少。国内的病毒药物研究始于80年代初,迄今,研制并登记的出品有高脂膜、NS-83增抗剂、病毒A、植病灵等几种产品,大多是以化学品为主的混配制剂。目前国内病毒农药的现状是(1)由于病毒对寄主的绝对寄生(专化寄生),其复制所需能量和物质由寄主细胞提供,虽然混配制剂较多,但是,缺乏直接作用于病毒的单一化合物农药品种,导致防治效果较差。(2)目前国内登记的药物绝大多数均以盐酸吗啉胍等为主要成分,而盐酸吗啉胍长期以来用于临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如果在粮食作物与水果蔬菜等长期使用会造成药物残留,长期食用带残留食品会通常引起人体产生抗药性问题。(3)化学病毒制剂的长期、大量施用,会造成严重的“农药公害”。因此,从生物源、特别是植物源寻找与开发新型的高活性抗病毒药物,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在控制作物病毒病确保粮食丰产,绿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锦葵科(学名Malvaceae)是锦葵目的一个科。木本或草本,莖皮有很多纤维,有粘液。锦葵科大约有75属,1000-1500种,分布于温带及热带。中国有16属,81种,36变种或变型,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目前有关锦葵科植物的抗病毒应用的开发研究的技术报道较少,若能成功地从锦葵科植物开发研究具有生物活性的留烯醇类化合物,这对农药、特别是抗病毒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从锦葵科植物分离制备得到的甾烯醇类化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留烯醇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通过所述留烯醇类化合物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提供一种留烯醇类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式(II)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甾烯醇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式(Ⅱ)所示结构:FDA00002072154200011.jp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留烯醇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式(II)所示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留烯醇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1)采集锦葵科植物的枝叶和树皮,烘干后粉碎; (2)将粉碎后的植物原料先用水浸泡,其中原料和水的重量比为I:1 ;随后采用甲醇溶剂提取三次,减压浓缩得植物原料粗提物; (3)将植物原料粗提物装入提取罐,加入等体积水,在室温下超声震碎溶解,抽滤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各萃取三次,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 (4)将乙酸乙酯相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产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锦葵科植物是锦葵、木槿、黄花稔、花稔、秋葵、棉花、苘麻和大麻槿。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留烯醇类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用于防治西葫芦花叶病毒病、西瓜花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云锋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