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圆筒的缩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1707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有底圆筒的缩口装置。用现有技术对有底圆筒工件进行缩口时,要达到较小的缩口系数,需经多次缩口。本装置具有一个可开合的封闭机构,封闭机构上设置有排气孔和开闭控制元件,而由缩口上模,滑动外支承和底部支承组成的成型模装联于封闭机构内部。使用本装置可使工件的缩口在高压气体内支承的支承下进行,一次缩口即可达到较小的缩口系数,比现有技术的口部缩小尺寸提高一倍。(*该技术在199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冷冲压技术中对有底圆筒进行缩口的装置。现有的缩口装置大多采用模具成型法,它是对有底圆筒工件或管形工件,通过成型模中的缩口上模将其口部直径缩小的。模具成型法通常有三种形式:(1)无支承缩口,(2)外支承缩口,(3)内外支承缩口。当缩口装置采用内外支承缩口法时,工件缩口部份的材料在外部和内部支承模的包容和支承下由缩口上模缩口,最难失稳起皱,且一次缩口即能得到较小的缩口系数(缩口后的工件直径/缩口前的工件直径)。但这种缩口装置只能用于管形工件的缩口,如用于有底圆筒工件,则在成型后内支承无法取出。因此,迄今为止对有底圆筒工件进行缩口的装置,只能采用无支承缩口法和外支承缩口法,且这种缩口装置由于没有内支承,要达到较小的缩口系数就需经多次缩口,因而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对有底圆筒工件采用内外支承法进行缩口的装置,该装置通过一次缩口即能达到较小的缩口系数而工件不出现失稳起趋现象,且不存在工件成型后内支承无法取出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该缩口装置具有由缩口上模、滑动外支承和底部支承组成的成型模,还有复位元件和下座,同时,又具有一个由活塞,密封圈以及可以作相对运动的增压气缸和下座组成的可开合的封闭机构,该封闭机构上设置有排气孔和开闭控制元件,而上述成型模装联于该封闭机构的内部。封闭机构可以开合的目的:一是开启后可以使工件能放入其内部的成型模之中,并在缩口后能取出,二是闭合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塞运动对其内部气体进行增压以形成高压气体。为了减轻活塞对气体增压的工作量,最好再在增压气缸或下座上开有进气口,该进气口经开闭控制元件与高压气体发生源相接通。-->开闭控制元件可以是单个另件,例如阀片、阀芯等构件,也可以是由多个另件组装而成,例如电磁阀、截止阀等阀件。它们的作用都是适时地控制进气口或排气孔的开通和闭塞,复位元件可以是弹簧或橡胶圈等单个另件,也可以是由多个另件组装而成,例如液压伸缩元件,或者是由穿过下座上带有密封圈的孔的杆件,与设置在升降台面的凹孔内的弹簧组成等等。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缩口过程的开始阶段,也即预缩口阶段,利用工件对缩口上模的缩口反力,使工件与缩口上模紧密贴合形成密封腔,将高压气体置于密封腔内,再使密封腔内外气体形成高压差而密封腔内的气体成为高压内支承,再继续对工件进行缩口。使用本技术的缩口装置,在缩口上模对工件进行预缩口也就是使工件口部略有缩小并形成密封腔后,工件的缩口均在高压气体内支承的支承下进行,因此,通过一次缩口即可达到较小的缩口系数,工件表面光洁,且缩口完成后不存在内支承无法取出的问题,工效大大提高,产品成本降低。附图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图1,一种具有封闭机构的有底圆筒缩口装置的剖视图。图2,图1的A-A剖视图。如图1所示,该缩口装置具有一个由活塞(4)、密封圈(3)以及可以作相对运动的增压气缸(2)和下座(14)组成的可开合的封闭机构,而由缩口上模(5)、滑动外支承(6)和底部支承(15)组成的成型模装联于该封闭机构内部。增压气缸(2)与固定机架(1)装联,下座(14)与升降台面(16)装联,由升降台面(16)带动下座(14)作上下运动,可使封闭机构完成打开和闭合的动作。缩口上模(5)与活塞(4)装联,由活塞(4)的向下运动可起到压缩封闭机构内部气体体积和推动缩口上模(5)对工件(7)进行缩口的作用。增压气缸(2)上开有-->进气口(9)。该进气口(9)通过开闭控制元件(10)与高压气体发生源相接通。图中进气口(9)处的开闭控制元件(10)选用的是二位二通电磁阀。下座(14)上设有排气孔(11)和开闭控制元件(8),其作用是在缩口过程中当滑动外支承(6)滑动到一定位置时,使排气孔(11)打开,并在缩口完成后适时关闭。复位元件(13)的作用是使滑动外支承(6)在缩口后能自动复位。当排气孔(11)处的开闭控制元件(8)不是选用电磁阀等阀件,而是选用如图中的活动阀芯,且复位元件(13)选用的是压缩弹簧时,活动阀芯可以借助于压缩弹簧复位(或则也可以与滑动外支承(6)装联)以便关闭排气孔(11)。为防止压缩弹簧(或橡胶圈)失稳,可在滑动外支承(6)或下座(14)上装有或置有若干个芯棒(12),若压缩弹簧的稳定性好,则可不设芯棒(12)。图2进一步显示了滑动外支承(6)与下座(14)的装配状况。以图1所示装置对有底圆筒工件进行缩口,当活塞(4)在增压气缸(2)内处于图示Ⅰ位时,下座(14)由升降台面(16)带动而上升到最高点,与增压气缸(2)闭合,由于橡胶或其它材料制成的密封圈(3)起密封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封闭机构。先将高压气体发生源即空压机储气筒内压力为0.6MPa的气体,通过装在进气口(9)上的开闭控制元件(10)即二位二通电磁阀充入封闭机构内也即增压气缸(2)内。当增压气缸(2)内充满压力为0.6MPa的气体后,活塞(4)从图示Ⅰ位下降。到达图示Ⅱ位时,增压气缸(2)内的气体压力已达到3MPa,缩口上模(5)已对工件(7)进行了预缩口(一般情况下,预缩口的宽度为5~10毫米),工件(7)和缩口上模(5)之间已经形成密封腔(17),压力大约为3MPa的高压气体被密封在密封腔(17)内。活塞(4)继续下降时,缩口上模(5)通过推动滑动外支承(6)向下滑动而带动开闭控制元件(8)即选用的活动阀芯打开排气孔(11),介于增压气缸(2)与密封腔(17)之间的压力为3MPa的高压气体通过排气孔(11)排气,压力立即减到与大气压一致,而密封腔(17)内的气体压力仍保持3MPa-->左右,从而使密封腔(17)内外气体形成高压差而密封腔(17)内的气体成为高压内支承。随着活塞(4)的继续下降,被密封在密封腔(17)内的气体压力不断提高。当缩口完成,活塞(4)到达图示Ⅲ位时,密封腔(17)内的气体压力可达5.5~6MPa,这样,该装置使工件(7)在压力不断增大的高压气体内支承的支承下进行缩口,一次缩口即能获得较小的缩口系数。成型完毕后,活塞(4)上升,下座(14)随升降台面(16)下降,缩口上模(5)离开工件(7),密封腔(17)内的高压气体进入大气。滑动外支承(6)和开闭控制元件(8)即活动阀芯在复位元件(13)即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复位,排气孔(11)也随之关闭。下座(14)随升降台面(16)下降,底部支承(15)将工件(7)托出后,便可取出成型工件(7)。上述缩口装置,一般都是在双动拉伸机或双动油压机上进行的,其活塞(4),缩口上模(5)和下座(14)等的升、降、停,进气口(9)或排气孔(11)处的各开闭控制元件(8、10)选用电磁阀时的开、闭,以及封闭机构的开、合等动作,都可在电器控制下按顺序进行。附表1、2分别为图1所示缩口装置与现有技术对两种不同壁厚的有底圆筒工件进行缩口的对照表。与不用高压气体内支承相比,口部缩小尺寸提高了一倍左右,工效大大提高。附表1:壁厚为1毫米的工件缩口情况对照表-->附表2:壁厚为0.8毫米的工件缩口情况对照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有底圆筒的缩口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底圆筒的缩口装置,该装置具有由缩口上模(5),滑动外支承(6)和底部支承(15)组成的成型模,还有复位元件(13)和下座(14),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一个由活塞(4),密封圈(3)以及可以作相对运动的增压气缸(2)和下座(14)组成的可开合的封闭机构,该封闭机构上设置有排气孔(11)和开闭控制元件(8),而上述成型模装联于该封闭机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底圆筒的缩口装置,该装置具有由缩口上模(5),滑动外支承(6)和底部支承(15)组成的成型模,还有复位元件(13)和下座(14),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一个由活塞(4),密封圈(3)以及可以作相对运动的增压气缸(2)和下座(14)组成的可开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宗行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搪瓷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