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转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34184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1 0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扭转减振器,涉及汽车的动力传递系统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传动轴在实现动力传动过程中,不能同时削减扭振,从而提高整车运行平顺性降低噪音的技术问题而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扭转减振器,包括与传动轴驱动端连接的第一传递元件、与传动轴从动端连接的、套设在所述第一传递元件上的第二传递元件以及设在所述第一传递元件和所述第二传递元件之间的用于传递扭矩的减振元件,其中,所述减振元件包括刚性基体和橡胶环,所述刚性基体与所述第一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所述橡胶环压装在所述刚性基体的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二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汽车的传动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动力传递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
技术介绍
针对汽车传动系统来说,当发动机前置且后轮驱动时,发动机的动力需要通过较长的传动轴传递到车辆的后部,进而传递到驱动轮上。为实现这个目的,现在的车辆传动轴一般包括一个空心的圆柱形驱动轴管和前、后滑动叉,该驱动轴管的前端和后端焊接有前、后焊接叉,前、后焊接叉通过前、后万向节将驱动轴管与前、后滑动叉连接。该前、后万向节提供了一种旋转驱动连接,该旋转驱动连接自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输出轴起、经由该驱动轴管至车轮装置的输入轴,同时允许上述三轴的转动轴线之间可具有一定限量的角偏差。但上述传动轴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它们易于传递并放大行驶过程中从车辆动 力总成传递过来的非预期噪音和振动,比如发动机/变速箱总成内的发动机输出扭振以及齿轮啮合等所产生的非预期噪音和振动。在目前消费者对车辆舒适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消减车辆传动轴所传递的噪音和振动,是车辆制造和研究行业的热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目前的解决办法有控制发动机扭振、使用双质量飞轮减弱发动机与变速箱间的扭振,但是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需要较长的传动轴来实现传动,因此仍会有一部分扭振会通过传动轴传递到主减速器甚至是会被放大,不但影响正常的动力传动,而且对整体车辆的运行平顺性和噪声控制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扭转减振器,用来解决现有技术传动轴在实现动力传动过程中,不能同时削减扭振,从而提高整车运行平顺性降低噪音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扭转减振器,包括与传动轴驱动端连接的第一传递兀件、与传动轴从动端连接的、套设在所述第一传递元件上的第二传递元件以及设在所述第一传递元件和所述第二传递元件之间的用于传递扭矩的减振元件,其中,所述减振元件包括刚性基体和橡胶环,所述刚性基体与所述第一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所述橡胶环压装在所述刚性基体的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二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扭转减振器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传递元件相对设置,所述刚性基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另一端支撑在所述侧板的内孔中;所述第一传递元件上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内旋入有螺栓,所述螺栓用来将所述第一传递元件、所述侧板和所述刚性基体紧固连接在一起。优选地,所述橡胶环沿轴向的两端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橡胶环的中部的外径。优选地,所述橡胶环沿轴向分成两段。 优选地,所述减振元件沿所述主动节本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优选地,所述减振元件的个数大于2个。其次,所述传动轴驱动端与所述第一传递元件采用铆接,所述传动轴从动端与所述第二传递元件采用铆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扭转减振器,由于所述第一传递元件与传动轴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二传递元件与传动轴从动端连接,而且所述第一传递元件和所述第二传递元件之间设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减振元件,因此传动轴驱动端的扭矩经由所述第一传递元件传递给所述减振元件,再经所述减振元件传递给所述第二传递元件,最后再传递给所述传动轴从动端,完成扭矩的传递。又因为所述减振元件包括刚性基体和橡胶环,所述刚性基体与所述第一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所述橡胶环压装在所述刚性基体的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二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因此在扭矩的传递过程中,由于橡胶环具有较好的弹性,当传动轴驱动端的扭矩有正波动时,所述刚性基体对橡胶环的压力增加,压力增量引起橡胶环进一步压缩,通过压 缩变形将能量储存起来;而当传动轴驱动端的扭矩有负波动时,刚性基体对橡胶环的压力减小,引起橡胶环减少压缩,将已储存的变形能释放出来。这样,就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使所述第二传递元件接收的扭矩是“无峰无谷”的,即是均衡的稳定扭矩,从而起到减振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传动轴在实现动力传动过程中,不能同时削减扭矩振荡,从而提高整车运行平顺性降低噪音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扭转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扭转减振器与传动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减振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扭转减振器进行详细描述。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I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扭转减振器,包括与传动轴驱动端10连接的第一传递元件31、与传动轴从动端20连接的、套设在所述第一传递元件31上的第二传递元件32以及设在第一传递元件31和第二传递元件32之间的用于传递扭矩的减振元件。其中,所述减振元件包括刚性基体41和橡胶环42,刚性基体41与第一传递元件31的内孔301过盈连接,橡胶环42压装在刚性基体41的外表面并与第二传递元件32的内孔302过盈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扭转减振器,由于第一传递元件31与传动轴驱动端连接10、第二传递元件32与传动轴从动端20连接,而且第一传递元件31和第二传递元件32之间设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减振元件,因此传动轴驱动端10的扭矩经由第一传递元件31传递给所述减振元件,再经所述减振元件传递给第二传递元件32,最后再传递给传动轴从动端20,完成扭矩的传递。又因为所述减振元件包括刚性基体41和橡胶环42,刚性基体41与第一传递元件31的内孔过盈连接,橡胶环42压装在刚性基体41的外表面并与第二传递元件32的内孔过盈连接。因此在扭矩的传递过程中,由于橡胶环42具有较好的弹性,当传动轴驱动端10的扭矩有正波动时,刚性基体41对橡胶环42的压力增加,压力增量引起橡胶环42进一步压缩,通过压缩变形将能量储存起来;而当传动轴驱动端10的扭矩有负波动时,刚性基体41对橡胶环42的压力减小,引起橡胶环42减少压缩,将已储存的变形能释放出来。这样,就起到了 “削峰填谷”的作用,使第二传递元件32接收的扭矩是“无峰无谷”的,即是均衡的稳定扭矩,从而起到减振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传动轴在实现动力传动过程中,不能同时削减扭矩振荡,从而提高整车运行平顺性降低噪音的技术问题。参照图I所示,所述扭转减振器还包括侧板50,侧板50与第一传递元件31相对设置,刚性基体41的一端与第一传递元件31的内孔过盈连接、另一端支撑在侧板50的内孔中;第一传递元件31上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内旋入有螺栓60,螺栓60用来将第一传递 元件31、侧板50和刚性基体41紧固连接在一起。这样传动轴驱动端10的扭矩经第一传递元件31和侧板50同时传递到刚性基体41的两端,使扭矩传递更平稳。对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刚性基体41与的一端支撑在侧板50的内孔中,这样刚性基体41和侧板50的内孔可能有三种连接方式,分别为过盈连接、间隙配合连接和过渡配合连接,当采用过盈连接时,需要的压装压力比较大,此时螺栓60的螺帽可以设计的尺寸相对小些,只需紧固第一传递元件31和侧板50即可;当采用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时,这样不需要太大的压力进行压装,此时螺栓60的螺帽设计的尺寸就要相对大些,通过螺栓60旋入所述螺栓孔将第一传递元件31、侧板50和刚性基体41紧固连接成一整体,这样传动轴驱动端的动力经第一传递元件31和侧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传动轴驱动端连接的第一传递元件、与传动轴从动端连接的、套设在所述第一传递元件上的第二传递元件以及设在所述第一传递元件和所述第二传递元件之间的用于传递扭矩的减振元件;所述减振元件包括刚性基体和橡胶环,所述刚性基体与所述第一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所述橡胶环压装在所述刚性基体的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二传递元件的内孔过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东王瑞波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