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双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74755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双油路结构,低压油路泵体和高压油路泵体固定于油泵盖两侧,机油泵的总进油端口位于低压油路泵体上,端口内设置隔板将进油端口分隔为低压油路进油口和高压油路进油口,分别连通低压油路转子室和高压油路转子室,在低压油路泵体和高压油路泵体上分别设有低压油路出油口和高压油路出油口,在低压油路出油口通过配置低压泄压阀,与低压油路转子室、低压油路进油口形成低压油路,而高压油路出油口通过配置高压泄压阀,与高压油路转子室、高压油路进油口形成高压油路,油路相互独立不相连通,以满足机油泵内不同位置磨损部件得以恒定、充分润滑的油压要求,有效的提高燃油效率和机油泵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油泵
,特别涉及一种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双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大功率发动机油泵在长时间运行后,尤其在供油量低、供油压力不平稳等情况下,发动机内部容易频繁出现异响,而且热功率损耗较大,动力性能变差降低了发动机工作效能,同时会影响发动机正常使用寿命,因此,亟待设计出一种能减低制造成本,提高操作安全性和使用可靠性从而使发动机的热效率和经济性得以提高的,使发动机内部各零部件之间得到恒定、充分润滑的机油泵结构,以克服目前存在于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的运行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供油均匀、区间供油压力平稳、噪声小且吸油真空度高,能满足高低压油路同时供油的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双油路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双油路结构包括低压油路泵体、油泵盖和高压油路泵体,其中低压油路泵体和高压油路泵体固定于油泵盖两侧,机油泵的总进油端口位于低压油路泵体上,端口内设置隔板将进油端口分隔为不相连通的低压油路进油口和高压油路进油口,低压油路进油口连通低压油路泵体与油泵盖组成的低压油路转子室,高压油路进油口连通高压油路泵体与油泵盖组成的高压油路转子室,在低压油路泵体和高压油路泵体上分别设有低压油路出油口和高压油路出油口,油泵盖与油泵轴配合连接,油泵轴通过传动销分别联动位于油泵盖上的低压油路内外转子和高压油路内外转子,油泵轴上装有垫圈,位于传动销与油泵盖之间。本结构在低压油路出油口通过配置低压泄压阀,与低压油路转子室、低压油路进油口形成低压油路, 而高压油路出油口通过配置高压泄压阀,与高压油路转子室、高压油路进油口形成高压油路,油路相互独立不相连通,以满足机油泵内不同位置磨损部件得以恒定、充分润滑的油压要求。作为优选,所述的低压油路泵体和高压油路泵体通过连接螺栓固定于油泵盖两侧;作为优选,所述的低压油路泵体和高压油路泵体通过定位销定位于油泵盖;作为优化, 所述的低压油路进油口和高压油路进油口均呈半圆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紧凑,供油均匀,不同区间保持平稳的供油压力,且运行噪声小,吸油真空度高,同时具有超高压、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等特点,能满足机油泵内不同位置磨损部件得以恒定、充分润滑的油压要求, 并能有效的提高燃油效率和机油泵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I是本技术背面视图;图2是图I的B-B局部透视图;图3是本技术正面视图。图中标记低压油路泵体I、油泵盖2、高压油路泵体3、隔板4、低压油路进油口 5、 高压油路进油口 6、低压油路转子室7、高压油路转子室8、低压油路出油口 9、高压油路出油口 10、油泵轴11、过传动销12、低压油路内外转子13、高压油路内外转子14、垫圈15、连接螺栓16、定位销1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图2和图3中所示,一种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双油路结构包括低压油路泵体I、油泵盖2和高压油路泵体3,其中低压油路泵体I和高压油路泵体3固定于油泵盖2两侦牝低压油路泵体I和高压油路泵体3可由连接螺栓16连接的方式固定于油泵盖2两侧, 并通过定位销17定位。机油泵的总进油端口位于低压油路泵体I上,端口内设置隔板4将进油端口分隔为不相连通的低压油路进油口 5和高压油路进油口 6,低压油路进油口 5和高压油路进油口 6均呈半圆形,低压油路进油口 5连通低压油路泵体I与油泵盖2组成的低压油路转子室7,高压油路进油口 6连通高压油路泵体3与油泵盖2组成的高压油路转子室8,在低压油路泵体I和高压油路泵体3上分别设有低压油路出油口 9和高压油路出油口 10,油泵盖2与油泵轴11配合连接,油泵轴11通过传动销12分别联动位于油泵盖2上的低压油路内外转子13和高压油路内外转子14,油泵轴11上装有垫圈15,位于传动销12 与油泵盖2之间。本结构在低压油路出油口 9通过配置低压泄压阀,与低压油路转子室7、 低压油路进油口 5形成低压油路,而高压油路出油口 10通过配置高压泄压阀,与高压油路转子室8、高压油路进油口 6形成高压油路,油路相互独立不相连通,以满足机油泵内不同位置磨损部件得以恒定、充分润滑的油压要求。由于机油泵的总进油端口由隔板4分隔形成高、低压油路进油口的端面连接发动机进油通道法兰盘,机油通过此进油端口分流经高、低压油路进油口进入高压油路和低压油路,其中高压油路进油口 6连通高压油路转子室8,润滑油流进入转子室,当内部油压超过高压泄压阀的预压力(如图I箭头所示),此时高压油路出油口 10打开,润滑油流流出,在流压的作用下输送到发动机内部相互摩擦的零部件之间间隙小、离润滑泵出油口较远需要润滑的区域,此区域由于相互摩擦的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小以及润滑距离远,因此不仅需要供油量大,且需要较高的油压,才能将润滑油强行渗入间隙小以及润滑距离远的区域,起到充分的润滑作用;低压油路进油口 6连通低压油路转子室7,另一路润滑油流进入转子室, 当内部油压超过低压泄压阀的预压力时(如图3箭头所示),油路出口端配置低压泄压阀,低压油路出油口 9打开,润滑油流流出,在流压的作用下输送到发动机内部相互摩擦的零部件之间间隙大、离润滑泵出油口较近的需要润滑的区域,此区域由于相互摩擦的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大以及润滑距离短,因此不需要获得高的油压,防止油压过高后,润滑油会整个回油通道中的间隙部位渗漏,从向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机油泵内高、低压油路同时供油,分别流向不同的区域,起到了发动机内部各零部件之间充分润滑,减小摩擦。既可减少功率损失,又能减轻油的发热,从而大大地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双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压油路泵体(1)、油泵盖(2)和高压油路泵体(3),其中低压油路泵体(1)和高压油路泵体(3)固定于油泵盖(2)两侧,总进油端口位于低压油路泵体(1)上,端口内设置隔板(4)将进油端口分隔为不相连通的低压油路进油口(5)和高压油路进油口(6),分别连通低压油路泵体(1)与油泵盖(2)组成的低压油路转子室(7)和高压油路泵体(3)与油泵盖(2)组成的高压油路转子室(8),所述的低压油路泵体(1)和高压油路泵体(3)上分别设有低压油路出油口(9)和高压油路出油口(10);所述的油泵盖(2)与油泵轴(11)配合连接,所述的油泵轴(11)通过传动销(12)分别联动位于油泵盖(2)上的低压油路内外转子(13)和高压油路内外转子(14),油泵轴(11)上装有垫圈(15),位于传动销(12)与油泵盖(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发动机机油泵双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压油路泵体(I)、油泵盖(2)和高压油路泵体(3),其中低压油路泵体(I)和高压油路泵体(3)固定于油泵盖(2)两侦牝总进油端口位于低压油路泵体(I)上,端口内设置隔板(4)将进油端口分隔为不相连通的低压油路进油口(5)和高压油路进油口(6),分别连通低压油路泵体(I)与油泵盖(2)组成的低压油路转子室(7)和高压油路泵体(3)与油泵盖(2)组成的高压油路转子室(8),所述的低压油路泵体(I)和高压油路泵体(3)上分别设有低压油路出油口(9)和高压油路出油口(10);所述的油泵盖(2)与油泵轴(11)配合连接,所述的油泵轴(11)通过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平林云
申请(专利权)人:自贡市川力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