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动力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48931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06:03
一种电磁动力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所述电磁动力装置包括缸体、活动块、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连杆和曲轴;所述活动块容置在所述缸体内部;所述活动块通过所述连杆与所述曲轴连接;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缸体上部,所述第二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活动块内,所述第三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缸体下部;所述活动块位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之间,至少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为线圈或至少所述第二磁性组件为线圈。相较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磁动力装置与传统驱动装置配件相结合,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动力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电磁动力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
技术介绍
在公知的引擎中,通过汽油等燃料在汽缸中燃烧爆炸,而产生动力源以驱动汽缸中的活塞,该活塞并经由曲柄滑块机构,将直线动力传输至曲柄轴,而转换为旋转动力,用以提供各种机械装置所需的旋转动力源。然而,这类引擎系采用汽油等燃料,而就在全球石油危机的阴影下,必须采用新的能源,或是利用新能源产生之电力作为引擎的动力源,以解决眼前的能源危机。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现有的电动汽车的配套零件还不完善,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磁动力装置,该电磁动力装置与传统驱动装置配件相结合。为达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磁动力装置,包括缸体、活动块、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连杆和曲轴;所述活动块容置在所述缸体内部;所述活动块通过所述连杆与所述曲轴连接;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缸体上部,所述第二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活动块内,所述第三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缸体下部;所述活动块位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之间,至少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为线圈或至少所述第二磁性组件为线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性组件为线圈,所述缸体内壁设有导轨,所述活动块沿所述导轨滑动,所述第二磁性组件通过所述导轨与外界电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为永久磁体,且彼此相对的一端极性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及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为线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及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为线圈,所述第二磁性组件为永久磁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二永久磁体,所述二永久磁体分别位于所述活塞的二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组件设置在气缸盖内,第三磁性组件设置在气缸体内,而所述活动块就是活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缸体包括顶壁和底壁,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块内部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固定在所述容置腔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上述电磁动力装置,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线圈的电流方向和电流强度。本专利技术的电磁动力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活动块位于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三磁性组件之间,活动块通过连杆与曲轴连接,至少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三磁性组件为线圈或至少第二磁性组件为线圈,可以通过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线圈的电流方向交替变化,线圈的极性交替变化,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三磁性组件交替吸引/排斥第二磁性组件,从而使活动块上下往复运动,带动曲轴转动。因为连杆和曲轴都可以采用传统发动机的配件,可以与传统发动机的驱动结构更好配合,所以相较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电磁动力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磁动力装置的单缸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磁动力装置的单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电磁动力装置的单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方便说明,本专利技术以下实施例的电磁动力装置以应用在汽车上举例加以说明,电磁动力装置与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结合使用。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电磁动力装置包括缸体10、活动块20、连杆30、曲轴40、第一磁性组件50a、第二磁性组件60a和第三磁性组件70a。缸体10包括顶壁12、周壁14和底壁16。周壁14上设有导轨18。活动块20容置在缸体10内部,活动块20 二侧设有与导轨18配合的导块22,活动块20沿导轨18滑动。活动块20底部通过连杆30与曲轴40连接,曲轴40的端部与飞轮80连接,从而活动块20上下往复运动时带动曲轴40转动,而曲轴40又带动飞轮80转动。 第一磁性组件50a和第三磁性组件70a为永久磁体,第一磁性组件50a固定在顶壁12上,第三磁性组件70a固定在底壁16上。第一磁性组件50a和第三磁性组件70a彼此相对的一端极性相同。活动块20位于第一磁性组件50a和第三磁性组件70a之间。第二磁性组件60a为固定在活动块20上的线圈,线圈可以环绕活动块20(如图I所示),也可以设置在活动块20内部。第二磁性组件60a的二端分别与第一磁性组件50a和第三磁性组件70a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性组件60a通过导轨18与外界连接至电子控制单元的电路连接。当然,第二磁性组件60a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外界电连接,如在缸体10上开设通孔,外界电路通过该通孔与第二磁性组件60a的接头连接。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磁性组件60a的电流方向及电流强度。工作时,对第二磁性组件60a输入交替电流,第二磁性组件60a 二端的极性交替变化,第一磁性组件50a交替吸引/排斥第二磁性组件60a的同时,第三磁性组件70a交替排斥/吸引第二磁性组件60a,从而使活动块20上下往复运动,带动曲轴40和飞轮80连续转动。可以理解,连杆30、曲轴40和飞轮80是传统驱动机构的零件。为了尽量采用传统驱动机构的零件,可以将传统内燃机的汽缸改装成上述缸体10,顶壁12为气缸盖,底壁16为气缸体的底部,而上述活动块20就是活塞。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组件50b、第二磁性组件60b及第三磁性组件70b均为线圈。第一磁性组件50b固定在缸体10的顶壁12上,第三磁性组件70b固定在缸体10的底壁16上。活动块20位于第一磁性组件50b和第三磁性组件70b之间。第二磁性组件60b环绕活动块20,二端分别与第一磁性组件50b和第三磁性组件70b相对。第一磁性组件50b、第二磁性组件60b和第三磁性组件70b分别电连接至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的电路。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磁性组件50b、第二磁性组件60b和第三磁性组件70b的电流方向和电流强度。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有二种控制方式,一种是对第一磁性组件50b和第三磁性组件 70b输入方向相同的交替电流,对第二磁性组件60b输入恒向电流,第一磁性组件50b和第三磁性组件70b的相邻的二端极性交替变化,从而第一磁性组件50b和第三磁性组件70b可以交替吸引/排斥第二磁性组件60b,使活动块20上下往复运动;另一种是对第一磁性组件50b和第三磁性组件70b输入方向相同的恒向电流,对第二磁性组件60b输入交替电流,第一磁性组件50b和第三磁性组件70b相邻的二端极性相同,第二磁性组件60b 二端的极性交替变化,从而第一磁性组件50b交替吸引/排斥第二磁性组件60b的同时,第三磁性组件70b交替排斥/吸引第二磁性组件60b,使活动块20上下往复运动。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第一磁性组件50c和第三磁性组件70c为线圈,其中第一磁性组件50c设置在缸体10上部,第三磁性组件70c设置在缸体10下部。活动块20位于第一磁性组件50c和第三磁性组件70c之间。第二磁性组件60c为永久磁体,设置在活动块20内,第二磁性组件60c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永久磁体。第一磁性组件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动力装置,包括缸体、活动块、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所述活动块容置在所述缸体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三磁性组件、连杆和曲轴,所述活动块通过所述连杆与所述曲轴连接;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缸体上部,所述第二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活动块内,所述第三磁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缸体下部;所述活动块位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之间,至少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为线圈或至少所述第二磁性组件为线圈。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为线圈,所述缸体内壁设有导轨,所述活动块沿所述导轨滑动,所述第二磁性组件通过所述导轨与外界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三磁性组件为永久磁体,且彼此相对的一端极性相同。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汝成金启前由毅吴成明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