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36611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2 0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它采用分级筒体的处理方式将结构热应力降低到最低程度。其结构主要由上、下封头、Ⅲ级筒体、Ⅱ级筒体、Ⅰ级筒体、裙座、板束及流体分布器等构成。冷、热介质的热交换在板束内完成,筒体、封头及接管构成的壳体为主要承压元件,板束安装在筒体内,各级筒体采取串联的方式通过设备法兰用螺栓固定联结。各级筒体之间安装有由流体分布器组成的稳定第一流体压头的通道;第二流体通道通过各级筒体的旁路接管连通。流体分布器由上、下挡板,引流管,膨胀圈等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多台简单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所存在的诸如压降损失严重、设备成本增加、浪费土地资源、不利节能减排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板壳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板壳式热交换器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热交换器,具有耐压高、换热效率高的优点。随着设备向大型化的发展,热交换器板束在高温下的热膨胀量也随之增加,导致板片薄弱部位出现弯折、焊缝开裂、甚至板片出现被撕裂的现象。究其因,板束沿筒体纵向布置,在纵向由于板束的尺寸长,在高温下产生的膨胀变形量很大。由于结构所限,在制造过程中板束的两端只能被焊接固定在筒体内,这样板束的两端就受固定约束,因而会产生极大的热应力,从而导致板壳式热交换器失效。上述是制约板壳式热交换器大型化的结构瓶颈性问题,因而传统的板壳式热交换器很难向大型化发展。为了提高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对多台板壳式热交换器进行简单的串联联结,这样做似乎能提高其换能力,但是由于压降损失比较突出,要使设备正常运转须在设备上增加多台压力泵,从而不但增加了设备的成本,同时还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更不利于节能减排。尤其是在对旧装置进行改造过程中,上述问题尤显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以解决传统的多台板壳式热交换器进行简单的串联联结,所存在的压降损失比较突出,不但增加了设备的成本,同时还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更不利于节能减排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包括由筒体、筒体两端的上、下封头组成的承压元件、安装在筒体内的板束、安装在筒体及封头上的两种流体出、入口的接管;板束的上、下两端分别为第一流体的出、入口,两侧分别为第二流体的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采用若干级筒体串联方式布置,各级筒体通过设备法兰用螺栓固定联结;各级筒体之间安装有由流体分布器组成的稳定第一流体压头的通道;第二流体通道通过各级筒体的旁路接管连通。所述流体分布器由上、下挡板、引流管和膨胀圈构成;引流管焊接在上、下挡板之间,采用螺旋状分布;膨胀圈焊接在上、下挡板之间的外周侧面上;在上、下挡板、引流管、膨胀圈构成的空间内置有起稳定流量、压力作用的填充物。所述填充物采用塑料材料。所述第一流体为热介质,采用直进直出,即板束两端的第一流体出、入口分别与上、下封头上的接管相对应,第二流体为冷介质,采用侧进侧出,即第二流体的出、入口分别与筒体侧面的接管相对应。在最低一级的筒体上设有支撑整个设备重量的裙座,裙座由裙座锥体、加强圈、盖板、地脚环、加强筋板构成;加强圈的内径与筒体的外径相等,加强圈焊接在筒体上;裙座锥体的上部焊接在加强圈的下部,裙座锥体的下部采用搭接的方式焊接在地脚环上;盖板、加强筋板焊接在裙座锥体上。所述各级筒体的上、下部位,各布置两个用于第二流体流通的旁路接管,形成两个旁路接管通道,所述两个旁路接管通道在相对方位分布。所述各级筒体上、下部位,各布置一个用于第二流体流通的旁路接管,形成一个旁路接管通道,该旁路接管通道的上、下两个接管为同方位分布,或相向方位分布。所述筒体采取二级布置或两级以上布置。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与多台传统板壳式热交换器串联的比较以本专利技术的三段式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为例,要完成同样的换热量,相同内径的传统板壳式热交换器串联则需三台,这里为比较方便起见,设定两种热交换器的内径同为2000mm,筒体厚度 同为32mm,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设备总高24m,单台传统板壳式热交换器设备总高8m,单个封头重2. 17吨,单个流体分布器重0. 74吨,裙座及封头的规格尺寸一样,表I为两种热交换器的比较情况,可见本专利技术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占地面积小,重量轻,节省原材料。本专利技术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由于采用分段板束,因而降低了板束上的热应力,保证了板束在高温下运行的可靠性。使得板壳式热交换器适应高温、高压等高参数工况的能力大大提高,能实现板壳式热交换器的大型化。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场地空间受限对改造装置的影响。封头、筒体、法兰、接管均为同种金属制造,易于焊接且焊缝质量可靠,组成板束的元件板片由于为薄金属件制造,因而重量轻,结构紧凑,节省原材料,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总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上封头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上封头与筒体的联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III级筒体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II级筒体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I级筒体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板束结构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流体分布器结构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局部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板壳式热交换器实施例总图。附图编号I上封头1001 热介质入口101接管法兰2III级筒体1002 热介质出口102封头接管3 II级筒体2001 I级冷介质入口 103设备法兰4裙座2002 I级冷介质出口 201设备法兰5 I级筒体 2003 I级冷介质出口 202III级筒体接管6下封头 2004 II级冷介质入口 203III级筒体接管法兰7螺杆2005II级冷介质入口301设备法兰8螺母2006II级冷介质出口302II级筒体接管法兰9板束2007II级冷介质出口303II级筒体接管10流体分布器2008III级冷介质入口401加强圈11筒体联结接管2009III级冷介质入口402盖板13膨胀圈2010III级冷介质出口403地脚环14引流管15下挡板16挡板12设备法兰对10001热介质入口通道404加强筋板·23设备法兰对10002热介质出口通道901板片35设备法兰对20001冷介质入口通道902挡板56设备法兰对20002冷介质出口通道903折流板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参阅图I 图9,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冷、热介质采用逆流布置。热介质直进直出、冷介质侧进侧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包括封头、筒体、裙座、板束、流体分布器、热介质入口、热介质出口、冷介质入口、冷热介质出口等部件。所述的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由上封头I、下封头6、III级筒体2、II级筒体3、I级筒体5、裙座4、板束9、流体分布器10等构成。上封头I由成型封头I、接管法兰101、封头接管102、设备法兰103等构成,成型封头I的旋转面可分为椭圆型、球形、蝶形、锥形等形状;成型封头I与封头接管102、封头接管102与接管法兰101、成型封头I与设备法兰103采用焊接方式加工而成。III级筒体2由筒体、上、下设备法兰201、III级筒体接管202、III级筒体接管法兰203等构成。在筒体的上部设有III级冷介质出口 2010,在筒体的下部设有III级冷介质入口2008、III级冷介质入口 2009 ;筒体和上、下设备法兰201通过焊接方式焊接在一起;同样冷介质出、入口由III级筒体接管202、111级筒体接管法兰203通过焊接方式与筒体焊接在一起。II级筒体3由筒体、上、下设备法兰301、II级筒体接管303、II级筒体接管法兰302等构成。在筒体的上部设有II级冷介质出口 2006、II级冷介质出口 2007,在筒体的下部设有II级冷介质入口 2004、II级冷介质入口 2005 ;筒体和上、下设备法兰301通过焊接方式焊接在一起;同样冷介质出、入口由II级筒体接管303、II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包括由筒体、筒体两端的上、下封头组成的承压元件、安装在筒体内的板束、安装在筒体及封头上的两种流体出、入口的接管;板束的上、下两端分别为第一流体的出、入口,两侧分别为第二流体的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采用若干级筒体串联方式布置,各级筒体通过设备法兰用螺栓固定联结;各级筒体之间安装有由流体分布器组成的稳定第一流体压头的通道;第二流体通道通过各级筒体的旁路接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布器由上、下挡板、引流管和膨胀圈构成;引流管焊接在上、下挡板之间,采用螺旋状分布;膨胀圈焊接在上、下挡板之间的外周侧面上;在上、下挡板、引流管、膨胀圈构成的空间内置有起稳定流量、压力作用的填充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采用塑料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为热介质,采用直进直出,即板束两端的第一流体出、入口分别与上、下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栋王纪兵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蓝亚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兰州石油化工设备检测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