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抗CD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活性片段及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17487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9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抗CD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活性片段及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抗体可阻断人免疫缺陷病毒通过与人CD4蛋白结合侵入细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抗体可用于探测、诊断、预防和治疗以CD4细胞为目标细胞的疾病,特别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相关的杂交瘤细胞株,分离的核酸分子和短肽,以及包含该单克隆抗体的药物组合物和试剂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特异性结合人表面抗原分化簇4(Cluster ofDifferentiation 4,CD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保守性变体或活性片段,其多肽或多肽类似物的相关编码序列,产生所述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及应用该抗体或片段用于预防、免疫治疗和诊断的方法和用途;预防或治疗灵长类,包括人类在内的,感染源以CD4+细胞的主要目标细胞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AIDS),艾滋病相关的疾病,人类免疫缺陷柄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 HIV)感染。
技术介绍
上世纪发现HIV以来,许多研究者致カ于HIV的病毒分子生物学、免疫、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但对于HIV疫苗及其免疫疗法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的困难,包括HIV-I的变异性,病毒的多种传播途径/方式,以及有关预防HIV感染所必需的免疫反应仍有分岐等。HIV-I病毒是约100纳米的包膜病毒。其RNA基因组及ー些活性蛋白包裹在由衣壳蛋白组成的锥形核心中,病毒膜的内部为衣壳蛋白,包膜位于病毒颗粒的最外层,其主体为磷脂双分子层,嵌有由env基因编码的gpl20和gp41组成的刺突状(spike)结构。HIV包膜刺突状结构与细胞第一受体CD4蛋白接触后发生构象变化,然后与第二受体趋化因子受体蛋白(chemokine receptors,包括CCR5、CXCR4等)作用,最终实现膜融合,释放病毒的基因侵入细胞。HIV病毒包膜糖蛋白是以gpl60的前体形式在细胞中表达出来的,成熟的包膜糖蛋白被剪切为约481个氨基酸的gpl20糖蛋白和约345个氨基酸的gp41糖蛋白(Ratner,L.等人,Nature,1985,313 :277-284)。gpl20和gp41在HIV包膜上以三聚体的功能单位形式存在,參与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及病毒与细胞融合的感染过程(Kwong,P. D.等人,Nature,2002,420 :678-682 ;Diskin, R.等人,Nat Struct Mol Biol,2010,17 :608-613 ;Buzon, V.等人,PLoS Pathog,2010,6 (5) :el000880.)。HIV-I包膜糖蛋白gpl20通过与细胞受体CD4蛋白(Maddon, P. j.等人,Cell,1986,47 =333-348)以及与共受体(co_rec印tor,主要为CCR5或CXCR4蛋白)的相互作用感染宿主细胞(Alkhatib, G.等人,Science, 1996, 272 :1955-1958 ;Deng, H.等人,Nature,1996,381 :661-666 ;Dragic,T.等人,Nature,1996,381 :667-673 ;Feng, Y.等人,Science,1996,272 :872-877)。与细胞受体的结合引起病毒包膜糖蛋白gpl20构象改变,进而诱导与包膜糖蛋白的跨膜单位gp41结构重排(rearrangements)使病毒与细胞融合(Wyatt,R.等人,Science,1998,280 :1884-1888 ;Pierson, T. C.等人,Curr Top Microbiol Tmmunol,2003,281 1-27)。0)4全称表面抗原分化簇4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是表达在包括辅助T细胞、调节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是辅助T细胞的表面标记(surface markers)之一,是其行使其功能的重要受体,參与调节T免疫细胞的増殖、淋巴因子的释放以及參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调节抗体的产生。同时是许多病原体(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⑶4+细胞的受体糖蛋白(Isobe,Μ.等人,Proc NatlAcad Sci USA, 1986 ;83(12) :4399-402 ;Ansari-Lari,M. A.等人,Genome Res. 1996 ;6(4)314-26 ;Bofill, Μ.等人,Clin Exp Immunol. 1992 ;88 (2) :243-52)。与很多其他细胞表面受体/标记分子相似,CD4蛋白也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的成员。完整的⑶4是由⑶4基因编码的433个氨基酸膜糖蛋白,其分子量约为55kDa-62kDa,包括由1_375位氨基酸组成的4个细胞膜外部结构域(domain),376-395位氨基酸构成的跨膜区和396-433位氨基酸构成的细胞质内尾部(cytoplasmic tail) (Maddon P. J.等人,Cell, 1985,42 :93-104 ;Littman,D. R.等A, Cell, 55 541 ) 0其中细胞外的4个结构域分别为第一结构域(domain 1,简称D1,包括第1-100位氨基酸),第二结构域(domain2,简称D2,包括第101-180位氨基酸),第三结构域(domain 3,简称D3,包括第181-290位氨基酸)和第四结构域(domain 4,简称D4,包括第 291-375 位氨基酸)(Maddon, P. J.等人,Cell, 1985 ;42 :93-104 ;Maddon, P. J.等人,Cell, 1986 ;47 :333-348 ;Maddon, P. J.等人,Cell, 1988 ;54 :865-874 ;ffang, J. H.等人,Nature,1990,348 :411-418);其中Dl和D3在结构上类似于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immunoglobulinvariable domain, IgV domain), D2 和 D4 在结构上类似于免疫球蛋白恒足凶结构域(immunoglobulin constant domains, IgC domainノ。作为HIV感染细胞的受体蛋白,CD4蛋白在艾滋病毒的复制周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Dalgleish, A. G.等人,Nature, 1984 ;312 :763-767 ;Klatzmann, D.等人,Science,1984 ;225 :59-63 ;Klatzmann, D.等人,Nature, 1984,312 :767-768)。CD4 的第一个结构域(Dl)中的⑶R3样区(⑶R3-like region)和HIV-1包膜糖蛋白gpl20的第二免疫球蛋白样互补决定区(CDR2-like region)直接參与了相互作用(Arthos, J.等人,Cell,1989,57 :469-481 ;Clayton, L. K.等人,Nature, 1989,339 :548-551 ;Mizukami, T.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8,85 :9273-9277 ; BatiniC- D.等人,J Biol Chem. 1992,267 :6664-6671 ;Camerini, D.等人,Cell. 1990,60 :747-754 ;Kalyanaraman, V. S.等人,JImmunol.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2.25 CN 201110045952.11.ー种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具有至少ー项选自以下的特征 (i)特异性结合人表面抗原分化簇4蛋白; ( )与含有人表面抗原分化簇4蛋白Dl结构域的截短形式的人表面抗原分化簇4多肽特异性反应; (iii)对人免疫缺陷病毒包膜糖蛋白gpl20与人表面抗原分化簇4蛋白的反应无明显影ロ向;和 (iv)阻断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CD4+细胞及再感染,和/或阻断由此引起的疾病,例如艾滋病。2.ー种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中所述抗体的重链的CDRl、CDR2和CDR3和所述抗体的轻链的⑶R1、⑶R2和⑶R3分别是CCTCC保藏号C201098的杂交瘤产生的抗体15A7 或抗体 14G7 的重链 CDR1、CDR2 和 CDR3 和轻链 CDR1、CDR2 和 CDR3。3.ー种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中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分别是CCTCC保藏号C201098的杂交瘤产生的抗体15A7或抗体14G7的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4.权利要求1-3任ー项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中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 2和SEQ ID NO 4所示;或者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8 和 SEQID NO 20 所示。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部分,其中所述抗体的重链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SEQID NOs :5_7或由SEQ ID NOs :11-13的核苷酸序列编码,所述抗体的轻链⑶R1XDR2和⑶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SEQ ID NOs :8_10或由SEQ ID NOs 14-16的核苷酸序列编码;或者,所述抗体的重链⑶R1XDR2和⑶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SEQ ID NOs :21-23或由SEQ IDNOs :27-29的核苷酸序列编码,所述抗体的轻链CDRU 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颖侯汪衡方楚高双全曹芳王海虹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