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轮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09264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5 0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结构,该轮胎包括胎面部、位于胎面部两侧的胎边部、胎面与胎边邻接的胎肩部,及位于胎边部底端并与轮辋配合的胎圈部,其中在轮胎的胎边上设有通气孔,在该通气孔上密封的配合有气门嘴。令轮胎在行驶磨耗后避免外物对气门嘴组件的损害,在保证充气轮胎行驶过程的气密性要求和行驶的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轮胎整体装配系统的空间紧凑性,且便于使用者的实际操作和携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特别是指一种直接在胎体上实现充气的充气轮胎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上慢速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结构优化的车型成为市场发展的新方向,轮胎作为车辆的重要配件,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成为新的趋势。 目前常用的轮胎结构采用轮胎与轮辋的常规装配方式,在轮辋上设置有一孔以安装气门嘴对轮胎进行充气,这将对无法充分利用轮辋的剩余空间,对轮辐空间造成一定的浪费。为优化车型结构,新的市场需求将刹车盘、电池等零配件装于轮辋上以节省空间,但易造成以下问题各配件安装困难,作业效率低;气门嘴易发生变形、损坏,影响使用的安全性;实际操作时易产生充气困难的现象,影响实际操作使用。为使轮辋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轮辋上不设置气门嘴,寻求在轮胎其它合适部位安装气门嘴组件以进行充气,实现轮胎既能方便顺利地进行充气,又能满足轮胎行驶的安全、载重、气密和磨耗等要求,便是本技术的设计由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接在轮胎胎体进行轮胎充气的充气轮胎结构,在保证充气方便、使用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轮胎整体装配系统的空间紧凑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种充气轮胎结构,该轮胎包括胎面部、位于胎面部两侧的胎边部、胎面与胎边邻接的胎肩部,及位于胎边部底端并与轮辋配合的胎圈部,其中在轮胎的胎边上设有通气孔,在该通气孔上密封的配合有气门嘴。所述的气门嘴是成型于一胶座中,该气门嘴的胶座于轮胎成型时与轮胎结合在一起。所述胶座具有容置气门嘴的芯腔,该胶座上部形成柱体,在柱体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由厚至薄的端沿,该端沿的上表面自内向外形成向下的斜面。所述胶座与轮胎的配合面为粗糙面。所述胶座柱体外表面及端沿的上表面为表面粗化的粗糙面。所述气门嘴包括一嘴体、一芯杆、一芯帽、一芯体、一芯体密封圈、一芯簧、一芯座密封圈及一芯座;芯体套置芯体密封圈密封配合于嘴体中;芯杆套置芯簧而穿过芯体底部后与芯座连接在一起,芯座上端配合芯座密封圈而封盖芯体的下端面,芯帽与芯体连接并与嘴体配合而限位芯杆。所述通气孔在胎边部设置位置距离胎圈芯为轮胎断面高度的109^50%。所述通气孔在胎边部设置位置距离胎圈芯为轮胎断面高度优选为209T40%C。所述通气孔与轮辋轮缘的距离不小于8mm。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通过在轮胎胎边设置气门嘴组件,令轮胎在行驶磨耗后避免外物对气门嘴组件的损害,因此,在保证充气轮胎行驶过程的气密性要求和行驶的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轮胎整体装配系统的空间紧凑性,且便于使用者的实际操作和携带。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轮胎的结构剖视图;图IA为图I的局部放大图;图2为本技术气门嘴组件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气门嘴阀芯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气门嘴防护盖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气门嘴密封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气门嘴充气或排气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轮胎充气状态示意图;图7A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1A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可直接在轮胎胎体实现充气的充气轮胎结构,该轮胎I包括一主要与地面接触工作的胎面部10、位于胎面部10两侧的胎边部11、连接胎面部10与胎边部11的胎肩部12、及一对与轮辋2配合的胎圈部13,胎圈部13中设有胎圈芯15。本技术的关键在于在轮胎I的一胎边部11上设有与轮胎相通的通气孔14,而气门嘴3接合密封装置与通气孔14密封的配合在一起。此处举例的密封装置为一胶座4,该胶座4是采用与轮胎材质相近的材料制成,其具有软质弹性及容易与轮胎接合的特点;当然密封装置不局限于此胶座4,亦可采用其它结构。配合图2、5、6所示,该胶座4是对应通气孔14而设置,其具有容置气门嘴3的芯腔,该胶座4上部形成柱体41而配合于通气孔14中,在柱体41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由厚至薄的端沿42,该端沿42的上表面自内向外形成向下的斜面,从而利用端沿42与轮胎内壁的贴合。当气门嘴与轮胎配合时,是需先将气门嘴3置于胶座模具中而一体式成型于一胶座4中形成气门嘴组件,则带有气门嘴3的胶座4再置于轮胎模具的通气孔处,于轮胎成型时与轮胎结合在一起,以此实现气门嘴与轮胎的密封接合;为令胶座4与轮胎I实现最佳的结合,在胶座4与轮胎I的配合面上进行粗化工艺的处理,即该胶座4柱体41外表面及端沿42的上表面为粗糙面。如图3并配合图I、2、5、6所示,此处举例的气门嘴3结构,其包括一嘴体31、一芯杆32、一芯帽33、一芯体34、一芯体密封圈35、一芯簧36、一芯座密封圈37及一芯座38 ;所述嘴体31为筒体,其下部形成缩口,筒体内表面设有内螺纹311 ;芯体34套置芯体密封圈35密封配合于嘴体31中;而芯杆32是套置芯簧36而穿出芯体34底部后与芯座38连接在一起,芯座38上端配合芯座密封圈37而封盖芯体34的下端面,芯簧36下端顶持在芯体34中,而上端是顶持在芯杆32上,最后芯帽33配合在芯体31上以对芯杆32进行限位,同时芯杆32的上端是凸伸于芯帽33之外;芯帽33周缘形成外螺纹以与嘴体31内螺纹311活动配合。组装后的气门嘴3的芯杆32在芯簧36的作用下,于常态时,该芯杆32牵引芯座38对芯体34的底端处于封扣状态,如图1、5所示,此时的气门嘴3处于密封状态。如图6、7、7A所示,当需对轮胎进行充气或排气时,利用充气装置6的顶杆61推顶气门嘴3的芯杆32,则芯杆32推动芯座38向轮胎内部移动,此时的芯座38脱开对芯体34的封扣,而芯簧36处于压缩蓄能状态,气体可通过芯体34顺利的进出于轮胎,待轮胎充气或排气工作完成时,解除充气装置6对气门嘴3的作用,气门嘴3的芯杆32在芯簧36的复位作用下,牵引芯座38而封住芯体34,防止气体从轮胎中排出。如图4并配合图1、2所示,在轮胎I的气门嘴3处进一步设有一活动封盖5,防止异物进入气门嘴3,对气门嘴3具有保护作用。该封盖5下部形成外螺纹51与嘴体31配 合,而上部设有缺口 52以便工具操作,封盖5需配合密封圈53与轮胎I配合,进一步防止轮胎漏气。再如图I所示,为保证轮胎使用时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此气门嘴3组件在胎边部11的设置位置(即通气孔14的位置)距离胎圈芯15的距离为B,B设计为轮胎断面高度C的10% 50%,优选为209T40%C。考虑使用者实际充气操作的方便性,此气门嘴3组件与轮辋2轮缘的距离A设置为不小于8mm。当轮胎I的10%C小于8mm时,此气门嘴3组件与轮辋2轮缘的距离A设置为8mm ;当轮胎的10%C不小于8mm时,此气门嘴3组件与轮辋2轮缘的距离A设置为大于8mm。当气门嘴3组件与轮辋2轮缘的距离A小于8mm时将影响轮胎的实际充气使用。本技术通过在轮胎胎边设置气门嘴组件,令轮胎在行驶磨耗后避免外物对气门嘴组件的损害,同时在轮胎行驶过程此处的发热较小,可有效的避免发热温升带来的气门嘴组件与轮胎分离脱落的现象。因此,在保证充气轮胎行驶过程的气密性要求和行驶的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轮胎整体装配系统的空间紧凑性,且便于使用者的实际操作和携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轮胎结构,该轮胎包括胎面部、位于胎面部两侧的胎边部、胎面与胎边邻接的胎肩部,及位于胎边部底端并与轮辋配合的胎圈部,其特征在于在轮胎的胎边上设有通气孔,在该通气孔上密封的配合有气门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嘴是成型于一胶座中,该气门嘴的胶座于轮胎成型时与轮胎结合在一起。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座具有容置气门嘴的芯腔,该胶座上部形成柱体,在柱体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由厚至薄的端沿,该端沿的上表面自内向外形成向下的斜面。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座与轮胎的配合面为粗糙面。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座柱体外表面及端沿 的上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秀雄吴金鹿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厦门厦晖橡胶金属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