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42177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4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它包括壳体里放置的电池,电池水平分布壳体里,电池间隙处有使气流从中通过的风道,涡扇固定在上盖板上,冷气流沿所述上盖板垂直向下折弯的导流板进入所述风道内循环后进入吸气腔体,所述吸气腔体里的热气流散出是通过上部壳体。所述吸气腔体与上部腔体通过上所述盖板隔开。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在密闭的电池组合内部,通过电池之间空隙、吸气腔体、迷宫结构及进气腔体、风扇驱动,形成内部的气流循环,实现电池组合内部的温度、热量均衡;进气与吸气成对角,实现风压、风速相等,温度均衡;这些腔体由部分电池组合壳体构成,热量可以从壳体散出;整个箱体内部与外部的空气不导通,实现防水防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装置,适用于大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组合、电池组、电池包,特别适应于电动车上用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技术介绍
在动力电池系统应用过程中 ,发热问题不可避免,如何散热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发热的同时还需要做到防尘防水,利用外部的空气或其它散热介质进行散热与防水防尘形成矛盾。目前电池系统散热的方式主要有通过外部的空气散热介质进行散热,而在使用过程中进气口成为灰尘和水雾的进入通道,这些灰尘和水雾将严重影响电池的可靠性;简单的散热方式是通过电池组合的金属壳体散热,但是在电池组合内部离壳体近的电池散热效率高,远离电池壳体的电池出现热量蓄积,使电池组合内部热量不均衡,由于电池单体在电池组合空间位置不同,所处的热环境也不同造成单体功能及性能差异,继而影响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在内部通过油性介质或其它不导电的液体介质散热,利用散热介质内部循环来实现散热,但是这种方式导致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出一种热量能从壳体散出,实现电池组合内部的温度、热量均衡的动力电池组散热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它包括壳体里放置的电池,其特征在于电池水平分布壳体里,电池间隙处有使气流从中通过的风道,涡扇固定在上盖板上,冷气流沿所述上盖板垂直向下折弯的导流板进入所述风道内循环后进入吸气腔体,所述吸气腔体里的热气流散出是通过上部壳体。所述吸气腔体与上部腔体通过上所述盖板隔开。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在密闭的电池组合内部,通过电池之间空隙、吸气腔体、迷宫结构及进气腔体、风扇驱动,形成内部的气流循环,实现电池组合内部的温度、热量均衡;进气与吸气成对角,实现风压、风速相等,温度均衡;这些腔体由部分电池组合壳体构成,热量可以从壳体散出;整个箱体内部与外部的空气不导通,实现防水防尘。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迷宫结构示意图。图示说明1、涡扇,2、吸气腔体,3、风道,4、电池,5、迷宫结构,6、上盖板,7、上部腔体,8、壳体,9、导流板,10、电池间隙,11、上部壳体。具体实施例方式 结合以上附图详细描述实施例,见图1,上部壳体8里装有涡扇1,固定在上盖板6上,上盖板与壳体中间的通道为上部腔体7,上盖板垂直向下折弯后呈导流板9,电池4分布排列在壳体8里,电池间隙10是气流通过的风道3,冷气流(箭头所示方向)沿导流板进入风道3内后汇入吸气腔体2,吸气腔体里的部分热气流通过上部壳体11散出,再由上部腔体重新回到电池内部,吸气腔体与上部腔体通过上盖板隔开,保证气流只能从电池间隙的风道中通过,以上结构构成内部气流循环,内部与外部的空气不导通,实现防水防尘,所述迷宫结构见图2,冷气流由上部腔体7通过导流板9进入电池间隙10中间,达到热量均衡的目的,从而保证内部各个通道上的风压相同,电池各间隙间通风量相同,从而带走的热量也相同。权利要求1.一种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它包括壳体里放置的电池,其特征在于电池水平分布壳体里,电池间隙处有使气流从中通过的风道,涡扇固定在上盖板上,冷气流沿所述上盖板垂直向下折弯的导流板进入所述风道内循环后进入吸气腔体,所述吸气腔体里的热气流散出是通过上部壳体。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腔体与上部腔体通过上所述盖板隔开。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它包括壳体里放置的电池,电池水平分布壳体里,电池间隙处有使气流从中通过的风道,涡扇固定在上盖板上,冷气流沿所述上盖板垂直向下折弯的导流板进入所述风道内循环后进入吸气腔体,所述吸气腔体里的热气流散出是通过上部壳体。所述吸气腔体与上部腔体通过上所述盖板隔开。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在密闭的电池组合内部,通过电池之间空隙、吸气腔体、迷宫结构及进气腔体、风扇驱动,形成内部的气流循环,实现电池组合内部的温度、热量均衡;进气与吸气成对角,实现风压、风速相等,温度均衡;这些腔体由部分电池组合壳体构成,热量可以从壳体散出;整个箱体内部与外部的空气不导通,实现防水防尘。文档编号H01M10/50GK102623770SQ201210075729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1日专利技术者宋二虎, 程迪, 陈保贵, 陈红 申请人:河南科隆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程迪陈保贵宋二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